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黑质神经元发生损伤坏死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现在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现有药物主要作用在关键信号靶点以缓解病情,但未能彻底修复变性神经元。近几年细胞治疗技术逐渐渗入到临床试验,已然成为社会焦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成体多能干细胞,其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已被公认。BMSCs 可以应用于PD 中以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黄芪甲苷是中药黄芪的特征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以及抗凋亡等活性作用。另外黄芪甲苷对神经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研究亦发现黄芪甲苷在PD 模型中发挥保护神经作用。该文就BMSCs 治疗PD 现状和黄芪甲苷对PD 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黄芪甲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地塞米松联合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以第三代BMSCs为实验材料,分别给予10%FBS的DMEM培养基,含80μg/LbFGF的10%FBS的DMEM培养基,含bFGF80μg/L+地塞米松10-8mol/L+β-甘油磷酸钠10mmol/L+维生素C50mg/L的10%FBS的DMEM培养基处理,通过计数BMSCs细胞数评价其增殖能力,同时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及茜红素染色评价其成骨分化的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bFGF可以显著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bF-GF和地塞米松联合不仅促进了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而且促进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和钙结节的形成。结论:bFGF和地塞米松联合促进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黄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51只,随机分4组:健康对照组6只,急性肝衰竭(ALF)模型组15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组15只,大黄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MD+BMSCs)组15只。D-氨基半乳糖(D-Gal N)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BMSCs组及EMD+BMSCs组于造模后12 h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1.5 m L(约含BMSCs1.0×106 cells/m L),共1次;EMD+BMSCs组于造模后12 h开始腹腔注射大黄素10 mg/kg,每天2次,共3 d。ALF模型组于造模后12 h尾静脉注射等体积无菌PBS。各组大鼠均在造模后72 h,以10%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取门静脉血及肝组织标本。测血清ALT、AST、TBil,免疫组化测肝组织Bcl-2、Bax及PCNA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72 h,ALF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和TBil指标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1、6.796、6.835,P均0.05)。与ALF模型组比较,BMSCs组及EMD+BMSCs组血清ALT、AST、TBil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EMD+BMSCs组为著。EMD+BMSCs组中Bcl-2、PCNA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ALF模型组,而Bax表达则显著低于ALF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7,P0.05)。结论大黄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的改善及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更佳,此种作用可能部分与Bcl-2/Bax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预处理对无血清及缺氧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 MSCs,通过药物细胞毒性试验检测黄芪甲苷对 MSCs 细胞活性的影响,分别以40、80、160μg / mL 的黄芪甲苷预处理 MSCs 24 h,后进行无血清及缺氧培养24 h,RT-PCR 法检测细胞中 TNF-α、TGF-β1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密度梯度离心法可有效分离大鼠MSCs;各浓度黄芪甲苷对 MSCs 细胞活力均无影响;无血清及缺氧诱导可下调 TGF-β1的基因表达;160μg / mL黄芪甲苷组可上调 TGF-β1的基因表达。结论无血清及缺氧诱导的 MSCs 凋亡可能是由于缺氧及生长因子匮乏的刺激所引起的,黄芪甲苷抑制无血清及缺氧诱导的 MSCs 凋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 MSCs 在缺血缺氧环境下合成生长因子的能力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去甲肾上腺素对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方法 将BMSCs细胞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②去甲肾上腺素(10~(-6)~10~(-4)mol/L)处理组;③酚妥拉明(10~(-6)mol/L)采+去甲肾上腺素(10~(-5)mol/L)处理组.采用3H-TdR掺入实验榆测不同实验组对BMSC8增殖的影响;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记法检测去甲肾上腺素埘蛋白激酶C的作用.结果 ①10~(-6)~10~(-4) mol/L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8 h后均促进了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并且在10~(-5)mol/L时去甲肾上腺素对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最为显著;②酚妥拉明阻断了去甲肾上腺素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促增殖作用;③去甲肾上腺素诱导蛋白激酶c从细胞质到细胞膜转位,酚妥拉明抑制了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蛋白激酶C激活.结论 去甲肾上腺素能够促进骨髓间允质干细胞的增殖,并且这种促增殖作用足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蛋白激酶C信号通路来调节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基因表达情况,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用贴壁法筛选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并传代培养,取第4代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实验样本,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IGF-1(10μg/L)组与高剂量IGF-1(20μg/L)组进行干预培养12 h,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CBFα1和PPARγ2 mRNA的表达。结果:IGF-1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均可以提高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BFα1的mRNA以及下调PPARγ2的mRNA表达,高、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这种剂量-效应在IGF-1干预浓度介于10~20μg/L的情况下并不明显。结论:IGF-1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PARγ2基因表达水平降低,阻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脂方向分化;使CBFα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促进BMSCs成骨方向分化。IGF-1可能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方向分化的调节,并有利于成骨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源性外泌体(exosomes, Exos)对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和抗神经元凋亡作用。[方法] TMP预处理BMSCs 48 h,采用超高速离心法分离提取外泌体并鉴定。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MSCs源性Exos(BMSC-Exos)组和TMP预处理的BMSCs源性Exos(exosomes from TMP-pretreated BMSCs,TMP-BMSC-Exos)组。脑缺血90 min后,给药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BMSC-Exos(100μg/500μL)和TMP-BMSC-Exos(100μg/500μL)。采用Longa评分和角实验评价大鼠神经功能,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e chloride,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元特异...  相似文献   

8.
背景 研究发现衰老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减弱,而精脒(Spermidine)对衰老相关疾病具有保护作用.目的 探讨精脒对衰老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复苏BMSCs并将其分为3组:对照组(Vehicle,培养基中不加入药物),D-半乳糖诱导衰老组(D-gal,培养基中加入40 g/L D-gal诱导BMSCs衰老),Spermidine干预组(Spermidine,培养基中加入40 g/L D-gal + 3 μmol/L Spermidine处理BMSCs).试剂盒检测细胞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与还原型NAD+(NADH)比例,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成骨诱导培养后,Western blot检测Sirt1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与Vehicle组相比,D-gal组细胞内NAD+/NADH比例降低,BMSCs增殖减弱(P<0.05);Spermidine可提高细胞内NAD+/NADH比例并促进BMSCs增殖(P<0.05).成骨诱导培养后,D-gal抑制Sirt1表达并下调成骨相关基因Runx2、Osx和ALP的转录表达(P<0.05);而Spermidine可上调Runx2、Osx和ALP的转录表达(P<0.05).当采用siRNA抑制Sirt1表达后,Spermidine上调成骨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作用明显减弱(P<0.05).结论 Spermidine可通过激活Sirt1促进衰老兔BMSCs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钠(SP)对阿霉素(ADM)所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n=10)、阿霉素组(ADR组,n=10)和磷酸肌酸钠组(SP组,n=10).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日一次,ADR组隔日一次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阿霉素心肌损伤模型,SP组隔日一次腹腔注射磷酸肌酸钠(200 mg/kg),30 min后注射阿霉素.实验结束后应用羟胺法测定各组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应用硫代巴比妥法测定各组大鼠丙二醛(MDA),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心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结果 ADR组和SP组大鼠血清SOD水平分别为(47.11±9.64)μg/L、(80.9±17.98)μg/L,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89.12±18.23)μg/L,而MDA水平分别为(7.12±1.46)μg/L、(2.3±0.47)μg/L,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1.66±0.34)μg/L.SP组大鼠血清SOD水平高于ADR组,MDA水平低于A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R组和SP组大鼠血清心肌酶谱(LDH、AST、CK、CK-MB)水平分别为(1307.79±267.50)U/L、(476.19±97.40)U/L、(961.29±196.63)U/L、(1353.33±276.82)U/L和(713.79±146.02)U/L、(164.32±33.61)U/L、(387.09±79.18)U/L、(565.29±115.63)U/L,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691.02±141.35)U/L、(130.68±26.73)U/L、(327.69±67.03)U/L、(487.08±99.63)U/L,而SP组大鼠的上述血清心肌酶谱水平均高于A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干预可以减轻大鼠阿霉素心肌损伤,其保护作用的实现,可能是由于清除了氧自由基,增强了SOD的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并修复了心肌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阿霉素诱导的斑马鱼心肌损伤模型,为心血管疾病药物筛选提供模型参考。方法:取转基因(cmlc2:EGFP)系心脏特异表达绿色荧光斑马鱼培育繁殖。待斑马鱼胚胎生长36 h时,分成对照组及阿霉素低、中、高浓度组(20μg/ml、30μg/ml、40μg/ml),每组40条。分别用E3胚胎培养液及相应浓度的阿霉素干预。干预24 h和48 h后,观察各组斑马鱼胚胎的生存情况,计算生存率。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斑马鱼胚胎的表型,测量并记录静脉窦和动脉球(SV-BA)之间的距离。制备冰冻切片并行HE染色,观察各组斑马鱼心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显微镜下解剖心脏,进行DAPI和TUNEL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观察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30μg/ml及40μg/ml阿霉素干预24 h、48 h后,斑马鱼胚胎生存率显著降低,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正常斑马鱼活动力强,无心包水肿;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干预48 h后,斑马鱼活动力受到抑制,心房、心室逐渐变大,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包水肿,其中阿霉素40μg/ml组表型最为明显。(3)与对照组相比,阿霉素各浓度组斑马鱼的SV-BA距离显著增大(P0.01),其中阿霉素40μg/ml组斑马鱼的SV-BA距离较20μg/ml组和30μg/ml组显著增大(P0.05,P0.01)。(4)HE染色显示,阿霉素40μg/ml组斑马鱼出现张口呼吸,心脏明显变大,心脏结构紊乱,有红细胞溢出。(5)DAPI和TUNEL染色显示,阿霉素40μg/ml组斑马鱼心脏明显变大,细胞数目减少且较稀疏,细胞核增大,凋亡细胞增多。结论:表明阿霉素诱导的斑马鱼心肌损伤模型成功建立。阿霉素对斑马鱼胚胎的心肌损伤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制瘤素M(OSM)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肝细胞的能力及效果。方法:采用红细胞裂解+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取第4代MSCs,按如下分组诱导其向肝细胞分化:①MSCs组(空白对照):不加细胞因子;②H+a组:20μg/LHGF+20μg/LaFGF;③H+O组:20μg/LHGF+20μg/LOSM;④a+O组:20μg/LaFGF+20μg/LOSM;⑤H+a+O组:20μg/LHGF+20μg/LaFGF+20μg/LOSM;⑥H+a+O(分)组:20μg/LHGF(1~9d)+20μg/LaFGF(9~18d)+20μg/LOSM(9~21d)。于不同时间点采用RT-PCR检测甲胎蛋白(AFP)和细胞角蛋白18(CK18)的表达,溴甲酚绿法检测其中白蛋白(ALB)的含量,谷氨酸脱氢酶法检测其中尿素(Urea)含量。结果: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在7~14d可见AFP mRNA的表达,21d仅a+O组表达阳性。除对照组及a+O组外,其余各组均出现CK18 mRNA、ALB及Urea,在同一时间点,H+a+O组表达量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HGF联合aFGF/OSM能够成功诱导MSCs分化为肝细胞;aFGF与OSM不能诱导MSCs向较为成熟的肝细胞的分化,但与HGF联合使用能明显提高分化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为B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进一步的研究基础。方法:使用贴壁法分离扩增大鼠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物;成脂、成骨和成肌诱导分化检测细胞的分化潜能;分别使用CCK-8和Brdu掺入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处理对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和Millic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大鼠BMSCs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培养所得细胞具备BMSCs的表面标志物特点和多向分化潜能。50,100μmol/L罗哌卡因处理可显著降低BMSCs的增殖速度,降低BMSCs的Brdu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实验和迁移实验表明罗哌卡因处理可引起BMSCs迁移能力的明显降低(P〈0.05)。上述效应均对罗哌卡因的给药剂量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可显著降低大鼠BMSCs的增殖能力和细胞迁移能力,提示外科应用BMSCs时需注意罗哌卡因等长效局部麻醉剂对BMSCs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地黄多糖对 SD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增殖及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SD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TT 法检测不同浓度地黄多糖在不同时间点(1、3、5、7、9,、11 d)对大鼠 BMSCs 增殖情况的影响;对硝基苯磷酸盐(pNPP)法检测不同浓度地黄多糖在不同时间点(3、7、14 d)对细胞上清中 ALP 活性的影响;茜素红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地黄多糖对 BMSCs 矿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地黄多糖可以促进BMSCs 增殖,其最佳浓度为50μg/mL, P<0.05;同时可以促进 BMSCs向成骨分化,其最佳浓度也为50μg/mL,P<0.05。结论:地黄多糖具有促 BMSCs 增殖及骨向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5-己二酮(2,5-HD)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从大鼠骨髓分离、提取和培养大鼠BMSCs ,经形态学观察,流式检测特异细胞标记物表达,成骨、成脂细胞诱导分化,确认其为BMSCs。将BMSCs暴露于10 mmol/L,20 mmol/L,40 mmol/L 2,5-HD,培养24 h,并设立空白对照组。用MTT法观察细胞存活率;用HE染色法观察染毒后细胞形态变化;用Hoechst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用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2,5-HD染毒组BMSCs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HE染色观察显示,染毒BMSCs胞体变小,胞核固缩,突起变短。 Hoechst 染色观察结果表明,染毒BMSCs可见核的固缩及新月形等凋亡特征的核形态变化。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BMSCs的Bax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Bcl-2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2,5-HD能诱导大鼠BMSCs凋亡,且其凋亡诱导机制可能与Bax/Bcl-2蛋白的表达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苯对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同时了解血清及氨磷汀能否作为保护因素减轻苯对细胞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四组:空白对照组、(0.25、3.5、20μmol/L)苯组、(0.25、3.5、20μmol/L)苯+(2、10、50μg/mL)氨磷汀组、(0.25、3.5、20μmol/L)苯+血清组,通过细胞增殖检测(CCK-8法)并计算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 高浓度苯组较低、中浓度苯组更能抑制细胞增殖(P<0.01);(3.5、0.25μmol/L)苯+血清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较相对应浓度的苯组减少(P<0.05或P<0.01);但20μmol/L苯+血清组与苯组间细胞增殖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5、3.5、20μmol/L)苯+(50、10、2μg/ml)氨磷汀,细胞增殖抑制率与相应浓度苯组比较,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R<0.05).结论 细胞增殖抑制率随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苯毒性存在剂量依赖效应;血清及氨磷汀均能减轻苯对细胞的增殖毒性,可能可以作为苯中毒细胞的保护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3-二苯-1,3-丙二酮(DPPD)对二甲基亚硝胺(DMN)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按体重随机平均分为五组,分别为对照组、DMN组和三组剂量组.剂量组分别经口灌胃给予小鼠DPPD 100、200、400 mg/kg体重每日1次,连续4d,然后腹腔注射给予致肝毒性剂量DMN(22 mg/kg体重).染毒后24h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制备肝匀浆,改良Hission法测定肝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TBA法测定肝中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处理肝脏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单独给予DMN组相比,给予DPPD组明显改善了DMN引起体重降低的现象,DMN+DPPD高剂量组[(24.3±1.5)g]与DMN组[(22.7±1.0)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LDH含量,DMN +DPPD高剂量组[ALT:(151±38)U/L,AST:(216±131)U/L,LDH:(1423±813)U/L]与DMN组相比[ALT:(1481±575) U/L,AST:(1155±559) U/L,LDH:(3196±784) U/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相比单独给予DMN组,给予DPPD组肝脏病理损伤明显改善,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预防性给予DPPD各组可改善DMN引起的肝脂质过氧化现象,且相比单独给予DMN组,给予DPPD组的GSH/GSSG比值显著增加,DMN+DPPD高剂量组(10.734±0.572)与DMN组(6.873±0.587)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PPD可有效抵抗DMN对ICR小鼠肝脏造成的毒性损伤,调动机体抗氧化应激系统为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4种培养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长与增殖性差异。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大鼠BMSCs ,分别在DMEM-LG培养基、DMEM/F12培养基、DMEM-LG+1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DMEM/F12+10 ng/mL bFGF培养条件下贴壁培养,观察各代细胞的形态特征,绘制第4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各培养条件下的BMSCs进行细胞表面标志CD45、CD29和CD90的检测。结果不同培养条件下的 BMSCs 生长速度不同。加入 bFGF 培养条件下细胞增殖速度较单用 DMEM -LG 或DMEM/F12培养条件下更快(P<0.05)。 DMEM-LG+10 ng/mL bFGF的培养效果最佳,细胞密度高,生长状态良好。4种条件下培养的细胞均阳性表达CD29及CD90,阴性表达CD45。结论短期培养过程中加入bFGF不引起BMSCs分化,DMEM-LG+10 ng/mL bFGF是较理想的BMSCs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谷氨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毒性损伤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BMSCs,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四甲基氮唑蓝(Mrrr)法检测分别经10、30、50mmol/L的谷氨酸作用24h后的BMSCs存活率,并用PI/Annexin—V双染法流式细胞仪计算各组凋亡细胞的比例。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显示CD29、CD44、CD105表达阳性,CD45、CD14、CD34表达阴性,符合BM-SCs的特点。谷氨酸诱导组较多细胞呈凋亡改变,BMSCs的凋亡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随着谷氨酸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也相应增加。结论谷氨酸可诱导BMSCs毒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