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大威  黄林海 《浙江医学》2018,40(15):1719-1721,1725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PFNA)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置换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41例和PFNA组(行PFNA治疗)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有限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年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A组,住院时间短于PFNA组,术后下地有限负重时间明显早于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FNA组,术后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能较好恢复关节功能,利于患者较早进行有限负重活动,减少并发症发生,较PFNA疗效更好,因此是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
戴海  黄宗贵  徐应龙 《广西医学》2015,(2):247-248,251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置换术组)42例,PFNA内固定治疗(PFNA组)44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以及并发症等,对比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与置换术组相比,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0.05),但下床活动时间长(P<0.05)。术后6、12个月PFN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置换术组(P<0.05)。两组术后均发生肺部感染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 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可以有效地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更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而PFNA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远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与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孟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治疗的5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股骨头置换组和PFNA组,各26例。股骨头置换组患者接受股骨头置换术治疗,PFNA组患者接受PFNA内固定术治疗。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短于股骨头置换组,失血量少于股骨头置换组,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晚于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4.62%(22/26),股骨头置换组为80.77%(21/26),两组Harris评分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术和股骨头置换术均可有效改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PFNA内固定术用时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股骨头置换术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及诉求合理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01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动力性髓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DHS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下地负重时间较DHS组明显提前,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股骨头置换组的近期疗效较好,其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HS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远期疗效相当(术后6个月、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股骨头置换组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5%,明显低于DHS组的35.0%,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近期疗效好,关节功能恢复快,下地负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 螺旋刀片(PFNA)、动力髋螺钉(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内固定方法选择的策略.方法 分析自2003 年1月至2011 年1月收治分别使用PFNA、DHS 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10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 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性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性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等方面均优于DHS 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FNA 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理想,为较好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82-84+88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50 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为置换组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组。置换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PFNA 组患者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部分负重时间)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术后下地部分负重时间明显短于PFNA 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内Harris 评分显著提高(P<0.05),置换组术后1 个月和3 个月Harris 评分均高于PFNA 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利于患者较早的下床活动,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超高龄(年龄9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3例,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38例(PFNA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两组均在术后1周内按三联药物(钙尔奇D、阿法骨化醇和福善美)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 PFNA组在手术创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明显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下地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住院时间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髋关节功能方面(Harris评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明显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超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机体状况欠佳,合并较多内科疾患者,在积极综合调治下应争取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者术后均应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及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8.
罗耀超  郑永红  董方亮 《吉林医学》2013,(29):6001-6002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或螺旋刀片型股骨近端髓内针(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对4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25例,PFNA内固定19例,术后随访8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髋部功能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PFNA组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卧床时间、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明显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半年、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早期疗效优于螺旋刀片型股骨近端髓内针(PFNA)内固定术,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的疗效及远期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HS内固定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IFF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年龄、骨折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随访1、6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高于DHS内固定组(P0.01),术后可负重时间短于DHS内固定组(P0.01)。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用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可使其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0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组128例和人工关节置换术组11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术后负重下床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关疗效指标相比,人工关节置换术组的术后负重下床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均较PFNA组有明显的优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3、6、12个月,人工关节置换术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偏瘫患者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45例合并偏瘫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5例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0例采用闭合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负重时间、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年,关节置换组较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负重时间早、术后并发症少,Harris 关节功能评分高,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间短、病死率低。【结论】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合并偏瘫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髋关节功能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生物型加长柄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8位患者,其中3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I期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实验组),20例单纯转子下骨折组行PFNA内固定术(PFNA组),32例单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置换组),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围术期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实验组与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实验组与关节置换组术后1,3,6月和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高于PFNA组及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围术期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与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关节置换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生物型加长柄I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时间与PFNA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板(PFLP)、股骨近端防旋螺钉亚洲改进型(PFNA-Ⅱ)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6年4月手术治疗的18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FLP组59例、PFNA-Ⅱ组8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1例,比较3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率。结果 PFLP组切口长度(15.1±1.8)cm,手术时间(82.7±11.8)min,术中出血量(337.6±55.4)ml,术后负重时间(44.5±4.6)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8%(4/59),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86.5±4.6)分,优良率84.7%(50/59);PFNA-II组切口长度(9.3±0.7)cm,手术时间(73.7±7.4)min,术中出血量(174.0±36.2)ml,术后负重时间(24.3±2.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9%(5/85),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89.6±5.5)分,优良率88.2%(75/8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切口长度(13.3±1.0)cm,手术时间(54.4±9.1)min,术中出血量(388.1±53.1)ml,术后负重时间(7.1±1.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9%(2/41),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92.2±5.9)分,优良率92.7%(38/41)。3组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及术后负重时间最短、Harris评分最高、术中出血量最多,与PFLP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Ⅱ组切口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与PFLP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ENA-II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其临床效果优于PFLP。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运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8例符合标准的高龄IFF患者随机归入两组试验,Ⅰ组23例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Ⅱ组25例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固定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处理时间、手术失血量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Ⅰ组相比,Ⅱ组的下地负重时间显著缩短,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高龄IFF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手术整体处理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可作为今后治疗高龄IFF的一种推荐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假体置换与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中期疗效和术式选择。方法:从2003年7月~2008年10月住院治疗的7O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实行髋关节置换共64例64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26例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38例。全部病例平均随访36个月,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和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与下床行走时间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110.2±24.3分钟,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55.8±21.4分钟,2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术中出血450.0±110.8mL,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术中出血量90±45.4mL,2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随访期间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随访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平均为85.8±3.6分,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平均为75.7±3.5分,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均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式的选择取决于患者全身健康状况、术前的生活状态、活动量、预期寿命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汪洋  彭家全  唐春江  胡财杰  熊卫平  刘春 《重庆医学》2018,(20):2706-2708,2713
目的 比较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该院接诊的13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n=65)和人工关节组(n=69).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髋关节改良Harris功能评定结果.结果 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人工关节置换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人工关节置换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FNA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长于人工关节置换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髋关节改良Harris关节功能评估优良率均较高,但人工关节置换组优良率(94.20%)高于PFNA组(83.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且人工关节置换组(5.80%)低于PFNA组(1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固定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PFNA固定术的手术创伤小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长柄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3月,采用骨水泥型长柄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28例,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27例伤口Ⅰ期愈合并获随访,1例死于术后心功能衰竭。1例出现髋关节脱位,复位2次出现髋臼前壁骨折,行切开复位更换大号股骨柄,随访恢复良好;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治疗3周后治愈;无褥疮、坠积性肺炎、肺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等常见并发症。平均下地时间(8±3)d,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优8例,良1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8.9%。结论骨水泥型长柄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恢复快,可早期负重,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改良髋关节置换术(张力带重建股骨粗隆股骨距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应用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5年7月—2018年5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9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行PFNA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改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失血量多于对照组,术后下地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髋关节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各具优势,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85例,其中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9例,动力髋螺钉(DHS)内同定术治疗46例,比较两组患者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1年死亡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时的生存质量和髋关节功能。结果置换组在术后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一年死亡率、生存质量评分及早期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DHS内固定术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AHR)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IF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4月于宜春市中医院治疗的86例高龄IF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HR组与PFNA组,各43例。AHR组采用AHR治疗,PFNA组采用PFNA治疗。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骨密度、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HR组术后7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PFNA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术后6个月外侧粗隆下骨密度高于PFNA组,AHR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IFF患者采用AHR治疗有利于减轻疼痛,改善骨密度水平及髋关节功能,且并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