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急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淋巴瘤及胃癌的发生中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有关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消化学者的重视。我们就近年来Hp感染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作一回顾。Hp能在人类胃粘膜定植并长期感染,引起相关疾病,是由于Hp具有定植因子和致病因子,前者使Hp得以在胃内定居,定植因子包括动力、尿素酶活性及粘附机制等;致病因子则对胃内环境产生不良作用,包括上皮细胞内空洞形成、胃粘膜炎症、胃粘膜屏障的破坏及胃生理学的改变。Hp感染的致病机…  相似文献   

2.
小儿慢性胃炎胃镜下形态和组织病理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小儿慢性胃炎胃镜下形态与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旨在提高小儿慢性胃炎诊断的准确性。方法以108例小儿慢性胃炎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胃镜对胃黏膜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取胃黏膜行组织病理检查。对胃镜下形态与相应组织病理改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胃镜观察108例患儿均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0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例。10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伴淋巴滤泡形成15例(占14.2%),伴急性活动性炎症11例(占10.4%)。伴肠化生2例(占1.9%)。组织病理Hp检测阳性43例(占40.6%),其中11例伴急性活动性炎症中有8例(占72.7%)Hp阳性,15例伴淋巴滤泡形成的慢性胃炎中有12例(占80.0%)Hp阳性。胃镜下表现为微小结节形成的儿童有更高的Hp感染率,而且Hp感染与炎症活动性及重度胃炎关系密切。结论小儿慢性胃炎绝大多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不论是胃镜下形态还是病理学改变都与成人有一定的差别。胃镜检查对小儿慢性胃炎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而且胃镜下形态特征与组织病理改变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泌素表达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可导致多种胃十二指肠疾病,是公认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1990年在悉尼第9届世界消化病学术会议上,Hp被正式确定为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以后的研究又发现根除Hp能减少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胃粘膜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到胃癌发生这一演变过程已经明确,但Hp的致病机理尚不清楚。Hp引发消化性溃疡可能通过刺激胃泌素过度释放;降低生长抑素的浓度,从而使胃酸分泌抑制功能失调,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有关。本文通过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及胃泌素基因的表达情况,来探讨Hp可能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益农 《新医学》1998,29(4):217-218
自从1982年Marshall和Warren重新发现幽门螺杆菌(Hp)之后,大家已公认,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实验已证明,人口服Hp后先发生急性胃炎,第二天出现上腹疼等急性胃炎的症状,第五、六日达到高峰;胃粘膜出现多型核细胞浸润。2周后症状完全消失,胃粘膜多型核细胞浸润也随之消失。3周~4周后出现慢性胃炎,胃粘膜出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Hp在感染2周后定植于胃粘膜上。两个月左右出现Hp抗体。临床还观察到Hp阳性的慢性胃炎常常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经过治疗根除Hp后,慢性活动性胃炎变为非活动性胃炎。如果Hp长期在胃内存在,慢性活动性炎症可使…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可导致多种胃十二指肠疾病 ,是公认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 1990年在悉尼第 9届世界消化病学术会议上 ,Hp被正式确定为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 ,以后的研究又发现根除Hp能减少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1] 。胃粘膜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清表性胃炎(CSG)组织中Hp感染及CagA蛋白表达的情况,了解它们对胃粘膜浅表性炎症程度的影响。方法:免疫印迹法和快速尿素酶法同步检测CSG组织Hp感染,Hp抗体免疫印迹分型法检测CagA抗体情况。结果:Hp阳性组胃粘膜炎症程度较Hp阴性组更严重(S=15,P<0.05)。在感染CagA阳性Hp胃粘膜炎症程度严重,CagA阴性Hp次之,Hp阴性最轻(r=-0.3213,P=0.0229)。结论: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粘膜炎症程度密切相关,CagA阳性Hp引起的炎症程度更为严重,反映了CagA因子在Hp致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多部位检测与临床及组织学表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与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病理组织学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0例慢性胃炎和22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经胃镜分别从胃窦、胃体、十二肠球部取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 在活动性胃炎中无论是胃窦部或胃体部Hp检出率近100%,显著地活动性十二指肠球炎的球部Hp的检出率,胃窦部Hp总检出率及活动性上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胃体部及十二指肠球部。2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在球部的检出率为54%,显著低于其在胃窦部组织中Hp100%的检出率。结论 Hp感染是胃粘膜活动性炎症的重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为重度粘膜炎及溃疡病,因此,对某些慢性胃炎患者应及早进行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改变,是炎症细胞浸润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腺体则完整无损的病变,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本病多由肝失条畅、肝胃不和而致,肝失条畅多由于精神心理失衡所造成,且多表现为胃肠功能失调。现就目前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Hsp60)抗体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及活检组织病理染色检测Hp感染,采用间接固相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表达情况,并对胃镜活检标本行病理检查了解胃黏膜炎症情况.结果 ①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7.2%,慢性萎缩性胃炎为59.2%.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②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Hp密度及14C-UBT测定尿素酶活性均明显高于Hsp60抗体阴性者.③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慢性炎症严重程度和活动性均明显高于Hsp60抗体阴性者.结论 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可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建超 《临床医学》2003,23(5):64-64,63
慢性胃炎是临床一种常见病,是胃粘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成人发病率一般在90%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段芳龄随机对131例无症状青少年进行胃镜活检,结果106例(占81%)有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可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肥厚性胃炎三类,但以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为多见,属中医“胃痛”或“胃痞”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与寒邪客胃、饮食所伤,肝气犯胃、脾胃虚弱(或虚寒)等几方面有关。现就慢性胃炎的诊断、辩证及中医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超声显象法并口服稀释的胃显象液,从203例临床拟诊的慢性胃炎病人中检出慢性浅表性胃炎16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1例,与纤维胃镜(含病检)对照,符合率为87.12%,此法的特点是能观察胃壁的各层次,从内向外为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由于存在不同声阻抗的界面,故1、3、5层表现为强回声,2、4层表现为低回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变主要局限在粘膜层,慢性萎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胃炎患者80例,均行Hp和胃镜检查。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58例,其中胃窦胃体均萎缩患者18例,仅胃窦萎缩患者40例)和非慢性萎缩性胃炎组(22例)。观察两组Hp检查阳性率。分析Hp感染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率(70.69%)明显高于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0.91%),差异有显著性(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胃窦胃体均萎缩患者Hp阳性率(88.89%)明显高于仅胃窦萎缩患者(62.50%),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炎症程度、活动性、肠化分级和萎缩程度分级升高,Hp阳性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炎症程度、活动性、肠化分级和萎缩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自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的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后,不仅引起了消化界学者的极大关注,而且对上消化道疾病的防治观点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本世纪80年代以后在医学上的一大发现。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已一致公认,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约有95%的慢性胃炎病人感染了Hp。Hp虽是一种非侵袭性病原,但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其演变过程包括从急性活动性胃炎,发展到伴有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慢性胃炎。Hp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亦十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疣状胃炎5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内镜下形态、组织学改变。方法:观察疣状胃炎临床症状、内镜下形态、数目、炎症程度。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病变多位于胃窦部。病理为慢性胃炎及慢性活动性胃炎或伴肠上皮化生。Hp阳性90.21%。结论:其病变可能和胃黏膜固有层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有关。发病可能与Hp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其病因与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对慢性胃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的研究日益发展。一般认为,饮酒,吸烟,刺激性食品,某些药物,以及口咽部、上呼吸道的慢性炎症,均可诱发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液反流、免疫因素及幽门弯曲菌感染等是直接病因,如在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萎缩粘膜的浆细胞内,可找到壁细胞抗体;快速尿素酶试验可确定幽门弯曲菌感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在胃手术、胆囊切除术后可并发胆汁反流性胃炎。心力衰竭或门脉高压症使胃粘膜缺氧、营养障碍,致胃粘膜变性;胃酸缺乏使细菌易于生长繁殖也可引起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1],幽门螺杆菌是这类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笔者自拟温补养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其诊断标准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2]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拟定。①无症状或有上腹痛、饱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检测疣状胃炎外周血中CD3+、 CD4+、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法检测63例疣状胃炎和4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变化;同时观察疣状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Hp感染情况及病理改变。结果:疣状胃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且炎症活动重度的疣状胃炎患者其合并Hp感染几率显著高于轻度炎症活动程度(P<0.01);疣状胃炎组患者炎症活动程度、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及肠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疣状胃炎患者较慢性浅表性胃炎CD8+T细胞降低,CD4+/CD8+比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疣状胃炎Hp阳性组较Hp阴性组CD3+、CD4+、CD8+T细胞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疣状胃炎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Hp、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免疫紊乱的病因,且疣状胃炎伴有明显的病理异常,有恶变倾向,应重视诊治和随访。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重要发病因素,Hp在胃内的分布不均匀。为使Hp感染的区域在内镜下变为可视,作者以溴甲酚紫—尿素喷洒成色内镜检测有无Hp感染及其所在部位。作者共检测各种胃十二指肠疾病256例,男185例,女71例,平均年龄40.6岁。做法是在内镜下经活检孔道将Hp识别液5~10ml喷洒在球部、胃窦幽门区,有糜烂、充血、溃疡、疣状凹陷等病变处,1~2分钟后上述各部如呈紫色即示Hp存在。结果本组阳性者128例,阳性率50.0%。在阳性着色区做粘膜活检,做涂片和石蜡切片用作者研制的乙醇中性红染色,结果100%检出Hp。未着色者128例,也作粘膜活检,检查有无Hp,结果仅有2例浅表性胃炎有Hp感染,染色法的假阴性率1.56%。作者认为,本技术准确、无创、简便、实用,可作为Hp诊断及治疗清除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发生及发展相关性。方法对行胃镜检查2 789例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慢性胃炎与Hp感染关系。结果中老年组(40~87岁)Hp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18~39岁),差异有显著性(χ2=46.60、29.08,P〈0.01);不同性别组间Hp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活动性胃炎组Hp感染率为99.0%,中重度感染占51.5%,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组(χ2=179.93,P〈0.0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率为83.6%,慢性萎缩性胃炎为95.4%,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8.88,P〈0.01)。Hp感染阳性组重度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均较Hp阴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uc=-30.19~-13.17,P〈0.01)。结论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 Hp )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选择青岛地区1836例经Olympus镜检查确诊慢性胃炎的患者在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体检中心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查,检测为阳性即确定为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53例经Olympus镜检查无上消化道疾病的来院体检青岛市民为对照组。结果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阳性率为61.8%,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65.1%,慢性浅表性胃炎60.9%;对照组Hp阳性率为14.7%,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14, P<0.001)。结论慢性胃炎与Hp感染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非上消化道疾病的查体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