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索贝达喹啉血药浓度在耐药肺结核患者治疗中的变化规律及与心电图QTc间期延长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参照入组标准纳入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119例耐多药/利福平耐药肺结核(MDR/RR-PTB)患者,由专家组对其制定含贝达喹啉在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收集患者服用贝达喹啉前的基线资料,并记录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电解质(钾、钙、镁)、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QTcF值,以及贝达喹啉的血药浓度。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QTc间期延长的因素。结果: 119例患者均完成了72周抗结核治疗,处于停药随访中。其中,5例(4.2%)患者因在服用贝达喹啉24周内出现QTcF>500ms,提前停用贝达喹啉;114例完成贝达喹啉治疗,包括53例完成24周(24周组),61例完成36周(36周组)。对于完成贝达喹啉治疗的114例患者,其第2周末时贝达喹啉的血药浓度谷浓度最高[1.753(1.365,2.412)μg/ml],明显高于第4周末[0.830(0.586,1.035)μg/ml]和第24周末[1.098(0.909,1.440)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222,P<0.001;Z=-7.798,P<0.001),且第24周末时的谷浓度明显高于第4周末谷浓度(Z=-7.826,P<0.001)。无论是24周组还是36周组患者,停用贝达喹啉12周后的血药浓度[0.769(0.500,0.947)μg/ml和0.824(0.642,1.023)μg/ml]均恢复到服药后第4周末水平;停用24周后血药浓度仍接近有效血药浓度(0.6μg/ml)。心电图QTcF值的变化规律与贝达喹啉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服用贝达喹啉后均逐渐升高,停用贝达喹啉前后时达峰,随后均逐渐下降。8例(6.7%)出现心电图QTcF>500ms;36例(30.3%)出现QTcF>450ms;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55岁)、低体质量指数(<18.5)、低钙血症(<2.3mmol/L)更容易导致QT间期延长[OR(95%CI)值分别为7.056(1.841~27.043)、3.850(1.236~11.989)、2.786(1.029~7.541)]。结论: 贝达喹啉的半衰期较长,有效浓度可维持至停药24周,且治疗耐药肺结核患者时延长使用贝达喹啉至36周是安全有效的;服药期间,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较高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应加强对高龄、低体质量指数、低钙血症等患者的心电图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含贝达喹啉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心电图QT间期(简称“QT”)的影响,为贝达喹啉临床安全使用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北京胸科医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给予含贝达喹啉的耐药结核病治疗方案,监测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的第2、4、8、12、16、20、24周末及完成贝达喹啉用药疗程后12个月每12周检测1次心电图。按心率校正、采用Fridericia公式计算的QT值(QTcF值)。首先采用t检验、ANOVA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患者基线QTcF值在不同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和耐药类型组间的差异性;其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期间不同时点QTcF值与其基线的差异;最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T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基线QTcF平均值为(404.90±19.27)ms,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过程中23例(19.2%)患者出现QTcF值较基线延长≥60ms,10例(8.3%)患者同时出现QTcF≥500ms。患者QTcF平均值随着贝达喹啉使用疗程时间增加逐渐增大,至20周末达峰值,且此前各时点QTcF值均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末,QTcF值为(413.51±22.69)ms(t=4.064, P=0.000);治疗4周末,QTcF值为(413.38±17.81)ms(t=4.022, P=0.000);治疗8周末,QTcF值为(414.78±23.71)ms(t=3.796, P=0.000);治疗12周末,QTcF值为(416.23±25.06)ms(t=3.752, P=0.000);治疗16周末,QTcF值为(419.23±29.18)ms(t=4.584, P=0.000);治疗20周末,QTcF值为(425.45±30.84)ms(t=5.865, P=0.000)。完成贝达喹啉疗程后的6个月期间, QTcF平均值在第36周末、48周末分别为(419.10±31.38)ms和(419.60±27.74)ms,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6周末,t=3.698, P=0.000;治疗48周末,t=2.790, P=0.007)。QTcF平均值在完成贝达喹啉疗程后的6-12个月期间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0周末,QTcF值为(409.70±19.60)ms(t=0.759, P=0.453);治疗72周末,QTcF值为(412.77±15.96)ms (t=2.051, P=0.051)]。在上述观察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的患者出现QT延长的风险是18~<45岁患者的4.473倍(95%CI:1.614~12.401)。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应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所引起的QT延长的比例较高,QTcF值随贝达喹啉使用疗程增加而增大,在完成其使用疗程后的6个月左右即可恢复。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的患者出现QT延长的风险高。治疗期间对于QT延长的影响并不会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炙甘草汤颗粒剂对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所致的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中药组患者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第1个月联合服用炙甘草汤颗粒剂,对照组不服用该颗粒剂。监测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2、4、8、12、16、20、24周心电图,同时计算QTcF值(根据Fridericia公式计算矫正后的QT间期)。结果: 服用贝达喹啉的24周期间不良事件:中药组8例(8/23,34.8%)患者出现QTcF>450ms,16例(16/23,69.6%)患者出现QTcF值较基线延长(ΔQTcF)≥30ms;对照组16例(16/22,72.7%)患者出现QTcF>450ms,20例(20/22,90.9%)患者出现ΔQTcF≥30ms。严重不良事件:中药组1例(1/23,4.3%)患者出现QTcF≥500ms,发生在用药第8周,4例(4/23,17.4%)患者出现ΔQTcF≥60ms;对照组4例(4/22,18.2%)患者出现QTcF≥500ms,分别发生在用药第4周(1例)、8周(1例)和24周(2例),11例(11/22,50.0%)患者出现ΔQTcF≥60ms。中药组与对照组在不良事件QTcF>450ms与严重不良事件ΔQTcF≥60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505和5.380,P值分别为0.011和0.020)。结论: 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可致患者QT间期延长,联合服用炙甘草汤颗粒剂可减少患者QTcF>450ms和ΔQTcF≥60m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贝达喹啉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20例65周岁以上老年耐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6例,准广泛耐药肺结核患者11例,广泛耐药肺结核患者1例。分析治疗24周患者的痰培养阴转率和病灶吸收好转情况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心电图QTc(按Fridericia法校正的QT间期)的变化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评估安全性。 结果: 共有12例患者完成了24周的疗程及各指标监测,均实现培养阴转,胸部CT扫描显示7例显效、5例有效,6例存在肺部空洞的患者中5例空洞缩小或空洞数量减少、1例空洞闭合。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均为重症感染导致呼吸衰竭。1例患者因新发左前束支传导阻滞停用,5例出现QTc间期>450ms,其中1例QTc间期>500ms停药,2例因家属顾虑风险要求停药,停药前QTc分别为473ms和490ms,另外2例QTc间期分别为479ms和452ms,坚持服用至强化期治疗结束。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其中1例合并肝功能损伤,调整背景方案后坚持服药至疗程结束。 结论: 含贝达喹啉的组合方案治疗老年耐药肺结核患者24周时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较高,患者耐受性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英文数据库,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搜集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PTB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1年12月,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分析,对文章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10篇文献,共8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相比,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PTB可提高12周末痰菌阴转率(OR=3.17,95%CI:1.85~5.43,P<0.01)、治疗24周末痰菌阴转率(OR=4.09,95%CI:2.74~6.12,P<0.01)、空洞闭合率(OR=3.11,95%CI:1.68~5.74,P<0.01)、病灶吸收率(OR=4.44,95%CI:2.40~8.22,P<0.01)和临床治愈率(OR=4.15, 95%CI:2.27~7.58,P<0.01),降低病亡率(OR=5.22,95%CI:1.16~16.96,P<0.01);与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相比,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TB的8周末痰菌阴转率(OR=1.79,95%CI:0.98~3.26,P=0.0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OR=2.72,95%CI:0.61~12.19,P=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相比,含贝达喹啉的化疗方案治疗MDR-PTB有助于加速痰菌阴转,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但仍需严密监测心电图,警惕贝达喹啉的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16例应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MDR-TB/XDR-TB)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且符合MDR-TB纳入标准的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MDR-TB患者4例,XDR-TB患者6例,pre-XDR-TB患者6例,分析24周痰培养阴转情况和监测入组前1周内、2周、4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心电图QTc间期的变化及入组前1周内、12周、24周胸部病灶变化,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24周强化治疗,痰菌中位阴转时间为8(4,12)周,阴转时间2例为4周、10例为8周、3例为12周,1例患者培养持续阳性;胸部CT扫描肺部病灶显示7例显著吸收,7例部分吸收,2例不变。不良反应以例次计算,主要集中在QTc间期延长(25.8%,42/163)、可以耐受的胃肠道反应(22.1%,36/163)、肝功能异常(3.7%,6/163)、高尿酸血症(36.8%,60/163)、白细胞减少(4.3%,7/163)、乏力、关节肌肉酸痛(3.1%,5/163)、呼吸衰竭(0.6%,1/163)、皮肤红染(3.7%,6/163)。16例患者的基线心电图QTc间期值中位数为412.50(398.25,420.75)ms;各监测时间[治疗2周为414.00(405.00,426.75)ms,治疗4周为419.50(402.00,434.50)ms,治疗8周为 410.50(398.25,421.25)ms,治疗12周为421.50(409.50,434.75)ms,治疗16周为424.50(413.75,432.25)ms,治疗20周为421.50(409.50,434.75)ms,治疗24周为424.00(414.00,435.25)ms]的 QTc间期值与基线QTc间期值对比,治疗开始后12周、16周、20周、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8,P=0.028;Z=-2.096,P=0.036;Z=-1.965,P=0.049;Z=-2.406,P=0.016)。16例患者均未出现QTc间期>500ms。结论 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TB患者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临床安全性较高,丰富了MDR-TB患者的临床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省胸科医院诊断为MDR-PTB且符合入组标准,并最终完成24周含贝达喹啉抗结核方案治疗的7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基本特征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体质量指数(BMI)],以及痰分枝杆菌涂片及培养结果、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CT、药物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监测研究对象在贝达喹啉治疗期间的痰培养阴转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结局,并分析影响治疗结局的因素。结果 79例研究对象在完成24周治疗后,72例(91.1%)结局良好,7例(8.9%)出现不良结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18.5[20.8%(5/24)]和年龄≥45岁[27.8%(5/18)]是研究对象出现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OR(95%CI)值分别为:9.393(1.443~61.125)和7.769(1.289~46.835)]。痰培养阴转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为4(2,8)周,累计痰培养阴转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第2、4、8、12、16、20、24周时的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30.4%(24/79)、51.9%(41/79)、70.9%(56/79)、83.5%(66/79)、87.3%(69/79)、88.6%(70/79)、91.1%(72/79)。53例患者(67.1%)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其中1例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30例(38.0%)出现Q-Tc间期延长,Q-Tc间期≥500ms者15例(19.0%);Q-Tc间期随贝达喹啉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现象,第12周为最高峰[(436.10±27.97)ms]。结论 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MDR-PTB有较好的治疗转归,早期即有较高的痰培养阴转率,营养不良和中老年患者易出现不良结局。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Q-Tc间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贝达喹啉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12例青少年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胸科医院就诊且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12例18周岁以下青少年耐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耐利福平结核病(RR-TB)患者3例,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5例,准广泛耐药结核病(pre-XDR-TB)患者4例。分析治疗24周后患者的痰培养阴转率和病灶吸收好转情况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心电图QTc的变化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评估安全性。结果:12例患者均完成了24周的治疗疗程且均实现痰培养阴转,胸部CT扫描显示8例显效、4例有效,6例存在肺部空洞的患者中4例空洞缩小或空洞数量减少、2例空洞闭合。药物不良反应包括1例QT间期延长、3例周围神经病、2例视神经受损、1例头胀痛、1例手抖、1例耳鸣、2例贫血、3例胃肠道反应、3例氨基转移酶升高、2例高尿酸血症,12例患者均未停用贝达喹啉。结论:含贝达喹啉的组合方案治疗青少年耐药肺结核患者24周时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较高,患者耐受性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已转阴的耐多药/广泛耐药肺结核(MDR/XDR-PTB)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湖北省武汉市肺科医院确诊的67例痰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其中MDR-PTB 2例,准广泛耐药肺结核(pre-XDR-PTB)58例,XDR-PTB 7例。所有患者均在背景方案治疗痰培养阴转后接受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观察并分析患者治疗结局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59例患者完成全部疗程,治疗成功率为88.1%(59/67),其中治愈率为82.1%(55/67);8例患者发生死亡或失访,不良转归发生率为11.9% (8/67)。影像学转归:与基线比较,贝达喹啉治疗后病灶在治疗早期即呈现良好转归,12周末,病灶明显吸收+吸收的患者比例为74.6%(50/67),疗程末为96.5%(55/57);空洞亦在治疗早期呈现良好转归,12周末,空洞缩小及闭合比例达75.0%(15/20),自36周末至疗程结束该比例稳定在94.1%(16/17);53例(79.1%,53/67)患者出现182例次不良事件,其中Ⅲ级及以上45例次(24.7%,45/182),严重不良事件4例次(2.2%,4/182)。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肝功能受损66例次(36.3%),QT间期延长21例次(11.5%)。结论 含贝达喹啉耐药方案在痰培养分枝杆菌已转阴的MDR/XDR-PTB患者治疗过程中,早期即可促进患者影像学病灶吸收,治疗结束后,治疗成功率高,Ⅲ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耐药肺结核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收治的所有耐药肺结核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主要内容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评估患者社会支持程度,根据《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评分50分为界点将患者分为高分组(68例)和低分组(92例),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耐药肺结核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6.900;95%CI:2.984~15.953;P=0.005)、初中及以下学历(OR=2.870;95%CI:1.236~6.665;P<0.001)、未婚(OR=1.257;95%CI:0.545~2.899;P=0.045)或离异(OR=3.960;95%CI:1.742~9.001;P=0.030)、轻度抑郁(OR=6.325;95%CI:2.910~13.750;P=0.022)或中度及以上抑郁(OR=10.733;95%CI:3.847~29.950;P<0.001)、农村地区(OR=2.294;95%CI:1.209~4.353;P=0.040)、家庭人均月收入<2500元(OR=5.881;95%CI:2.348~14.733;P<0.001)、复治(OR=2.030;95%CI:1.074~3.838;P=0.013)及耐多药(OR=1.860;95%CI:0.854~4.048;P<0.001)或广泛耐药(OR=3.409;95%CI:1.533~7.581;P<0.001)均是耐药肺结核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初中及以下学历、未婚或离异、抑郁、农村地区、家庭人均月收入<2500元、复治及耐多药或广泛耐药等,是耐药肺结核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含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MDR-TB的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的方案抗痨,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含贝达喹啉(bedaquiline,Bdq)方案治疗菌阳耐多药肺结核(MDR-PTB)/准广泛耐药肺结核(pre-XDR-PTB)/广泛耐药肺结核 (XDR-PT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国耐药肺结核患者使用Bdq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 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痰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MDR-PTB 、pre-XDR-PTB和XDR-PTB患者44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38.2(26,49)岁,25例并发空洞。给予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分析24周痰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和肺部空洞闭合率评估方案的有效性,分析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 AE)发生情况,尤其是QT间期延长的不良事件评估方案的安全性。结果 44例患者中,38例痰菌阴转成功,2例痰菌阴转失败,2例死亡,1例退组,1例失访,良好转归占比86.4%(38/44)。完成24周治疗患者第2、4、8、12、24周痰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分别为45.5%(20/44)、72.5%(29/40)、95.0%(38/40)、100.0%(40/40)和95.0%(38/40),痰菌阴转的中位时间为22 (18, 59)d。并发空洞的25例患者中,23例完成24周治疗,12周和24周末空洞闭合率分别为39.1%(9/23)和82.6%(19/23)。 29例患者(65.9%,29/44)累积报告了81次AE,72.8%(59/81)为1级或2级,与Bdq相关的AE主要为QT间期延长(18例,40.9%)。结论 MDR-PTB、pre-XDR-PTB和XDR-PTB患者使用含Bdq的治疗方案24周痰菌阴转率和空洞闭合率较高,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胸腺肽辅助治疗在糖尿病并肺结核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将该院2017年10月—2019年7月收治的85例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胸腺肽辅助治疗。分析有效率及临床指标等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χ2=4.634,P=0.040);观察组治疗后CD4+(49.70±12.84)%(t=2.270,P=0.030)、Treg(1.62±0.58)(t=2.820,P=0.010)以及Th17细胞水平(3.22±0.95)(t=2.360,P=0.020)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7.12±1.49)d(t=5.940,P=0.010)、生活质量(62.05±5.83)d(t=3.630,P=0.010)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4.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0,P=0.850)。结论胸腺肽辅助治疗糖尿病并肺结核,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血清免疫细胞水平,并为其生活质量的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New evidence and knowledge about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TB) in the last 3 years, makes it necessary to update the recent guideline published by SEPAR in 2017, mainly in relation to new diagnostic methods, drug classification, and regimens of treatment recommended to treat patients with isoniazid-resistance TB, rifampicin resistance TB and multidrug-resistant TB. With respect to tuberculosis diagnosis, we recommend the use of rapid molecular assays that also help to detect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In relation to the treat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TB we prioritize effective all-oral shorter treatment regimens including bedaquiline, a fluoroquinolone (levofloxacin or moxifloxacin), bedaquiline and linezolid, instead of the previously recommended short-course treatment with aminoglycosides and other less effective and more toxic drugs. The design of these regimens (initial schedule and changes in the regimen if necessary) should be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drug-resistant TB experts; the treatment should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personnel with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TB and in TB units guaranteeing the follow-up of the treatme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drugs adverse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