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家吴鞠通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记载了丰富的除湿药物的运用经验,本研究对其中薏苡仁的用药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分析后发现薏苡仁归脾、胃、肺、肝、膀胱经,具有宣肺利湿,缓急止痛,健脾和胃,蠲饮安神,散结消痈的功效,主治病证包括挛痹痿废、喘促、小便不利、便溏、呕恶、不寐等。小剂量可用于调理慢性脾胃病,重用60~120 g可和胃安眠、散结消痈。本文从归经、主治病证、剂量、配伍及现代药理研究等方面揭示了《温病条辨》薏苡仁的用药规律,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方剂计量指标体系对《温病条辨·上焦篇》方剂中药物进行量化统计,分析药物味数、药物频数、药物四气五味频次和频率、药物部位质地。《温病条辨·上焦篇》共58条条文,46首方剂,涉及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等11个病名。根据方剂药物应用范围,符合标准的方剂共45首。其中,涉及100味药物,312药次,每药均使用次数为3.12次,使用次数较少,用药广泛;每方均味数约为6.933味,每方内药物较少,方药精小。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温病用药规律:用药味少、气薄、性寒、质轻,如"羽"之轻清升浮之品,否则药过病所。  相似文献   

4.
陈文进  鲁玉辉 《光明中医》2022,(7):1157-1160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养阴方剂用药经验.方法 将《温病条辨》中关于三焦养阴论治方药,写入Excel软件中并复查,采用Excel软件进行常用药物频次等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方药进行方剂规律分析.结果 筛选《温病条辨》治疗温病养阴的方剂29首,使用药物22味,总频次112次.上...  相似文献   

5.
6.
该文以<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所出83首方剂为研究资料,通过对其多频用药进行分析,提出该类温病以"祛湿、清热、补气、理气"为主要治法,进一步归纳湿热类温病之综合病理变化为"湿""热""虚""郁".并指出"湿""热"可外感,可内生;"虚"以气虚为主,亦可见阴虚;"郁"以气郁为主,尚可见血瘀.四者之中,"湿"与"热"为始动因素,是导致"虚""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构成温病湿热病证的综合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温病条辨》温药运用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温病条辨》总结吴鞠通燥病辨治的治学思想,以期对燥病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吴鞠通认为燥病以外感为主,以三焦为通道进行传变,主要侵犯气分和血分。其病性有温凉之分,凉燥易阻滞气机出现寒化,温燥易伤津耗液出现热化。在治疗上,三焦用药有别,上焦气分病者多用辛药,中焦寒热里坚者皆用苦下,下焦血分阴伤者咸寒填精等,同时又根据卫气营血部位不同,精准用药。总之,寒者治以苦温,热者治以甘寒。《温病条辨》中深刻揭示了燥病的传变、用药规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燥病诊治体系。  相似文献   

9.
以<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治疗中应用补益药的方剂为研究资料,通过对方剂配伍进行分析,指出在湿热类温病治疗中,补法有通补、守补及涩补之分.对湿伤阳气,而湿浊犹存者,以通补为法;湿热伤正,湿去八九者,则治以守补;湿热伤正,正气耗散者,又以涩补为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该书温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即:上焦用清轻宣透为法,清热以保津;中焦用清热养阴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则以补益为主。  相似文献   

11.
论《温病条辨》中地黄之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温病条辨》中地黄的运用规律。方法 :对《温病条辨》中地黄的运用形式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结果 :《温病条辨》记载含有地黄的方剂 35首 ,另有随证加味运用地黄 6处。吴鞠通既用地黄清热凉血、散血止血祛病邪 ,又用地黄滋阴养血、增液生津扶正气 ;地黄之配伍善于根据病位并利用药物性味组合增强疗效或化生新的功用 ;强调地黄不同炮制品间存在药性差异 ,临床应区别运用 ;指出湿热熏蒸之证当忌用地黄。结论 :《温病条辨》中地黄的运用十分广泛 ,且有独到之处。吴鞠通的用药经验对温病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吴鞠通对仲景方的继承和应用的扩展。吴氏遵从《内经》,效法仲师 ,遵古法而不泥古方 ,重在因证立法 ,作为择方选药的遵循 ,证有主证兼证 ,法有正法变法 ,而后选药组方灵活多变 ,更大范围地适应证情的复杂变化 ,为撰写《温病条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后世治疗温热病提供了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对温热病的辨证论始有卓越贡献、其主要成就之一便是编著《温热经纬》。“经”者,轩岐、仲景之文,“纬”者,叶、薛诸家之论。在经纬交织中,贯注着王氏的临床体会,尤其在用药方面,颇多经验之谈,对后学很有帮助,无怪乎杨照藜意味深长地赞颂道:“议药细极微芒,读者不可草草读过。”1 用药依辨证为指归王氏强调先议病,后议药,他说:“一病有一病之宜忌,用得其宜,硝黄可称补剂,苟犯其忌,参术不异砒硇。故不可舍病之虚实  相似文献   

14.
加减复脉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其功用滋阴养液,主治温病邪在阳明久羁,深入下焦,肝肾阴伤之证。探讨方剂源流,分析加减变化,结合方证特点,进行鉴别,以便深入领会吴氏治疗温病始终以救阴的宗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温病条辨》含有生地黄的条文与其中方剂,总结吴鞠通温病注重养阴思想,尤为重视生地黄在温病中的应用。生地黄配伍玄参、麦冬增液泻下清热,配伍知母、牡丹皮清热泻火滋阴,配伍人参、天冬补气养阴扶正,配伍沙参、麦冬滋阴益胃生津,生地黄清泻补养之效在温病发展的上、中、下焦不同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国义 《河南中医》2011,31(3):229-230
在<温病条辨>中,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证治体系,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大法.上焦温病治以辛凉宣透,甘寒生津;中焦温病治以甘寒泄热生津,通下存阴扶正;下焦温病治以育阴填精,重镇潜阳.  相似文献   

17.
温病学说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内经》问世到汉、晋、隋、唐,乃至宋、金、元、明,温病学从孕育、萌芽到不断发展,直至清代成熟为一个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说。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正是上承《内经》之宗旨,发仲景之未尽,师叶氏之精论,集诸家之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参合自己临床所得而成。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之逻辑思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温病发展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伟大著作,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完善了温病辨治体系,至今指导着温病临床实践,但《温病条辨》并非温病理论与吴鞠通之临床经验的简单叠加,而是吴鞠通天才逻辑思维综合应用的结果。是书之三焦体系的辨证分析逻辑、条文的各种形式逻辑以及论治的模拟逻辑相结合早以突破了中医传统的形象类比思维局限,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紧密融合在一起。拟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温病条辨》,揭示吴鞠通著书之天才思维逻辑,为多角度、多方位研究《温病条辨》提供基础资料;为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中医经典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9.
浅析《温病条辨》中杏仁之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其所著的《温病条辨》中,多有运用杏仁的记载。如治疗湿温的三仁汤,暑湿肺疟的杏仁汤,温热黄疸的杏仁石膏汤,皆是以杏仁为君药;而治疗湿温喘促的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暑湿蔓延三焦的三石汤、杏仁滑石汤,三焦湿热的三加减正气散,湿热蕴于经络的宣痹汤、加减防己汤,皆配伍以杏仁。可见吴氏用杏仁非仅仅在止咳平喘,还灵活运用于治燥、治血、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在温热大师叶天士的学术成就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的一本系统论述四时温病的专著,书中一整套温病的治疗大法和方剂,使温病学的辨证施治内容更趋完整。《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第七条谓: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