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导引下Fogarty导管取栓术、切开探查术对动脉危象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5月至2017年1月,对23例(27条血管)患者在断肢再植术后出现动脉危象予以处理,其中9例(12条血管)采用超声导引下Fogarty导管取栓术(Fogarty术式组),14例(15条血管)采用切开探查术(切开术式组).对两组围手术期术中出血量、总手术时间、术后截肢率、术后再次栓塞率等相关指标及术后12个月随访评价患肢功能优良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中出血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手术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截肢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次栓塞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肢功能优良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导引下Fogarty导管取栓术与切开探查术相比,血栓定位精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早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李小东  王培  谷锐  严晓薇   《四川医学》2018,39(1):5-8
目的观察DSA引导下双腔Fogarty球囊导管在断肢再植术后联合血栓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DSA引导下应用双腔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断肢再植术后发生联合血栓的患者15例,14例顺利成活,切口均I期愈合,1例患肢术后再次出现联合血栓血管危象,改行切开探查术。结果排除切开探查术的1例患者,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的14例患者,血栓均存在于动脉内,取出的血栓长度0.5cm~4.8cm,均长期随访,肢体血运良好,皮温、感觉及活动度改善。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7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85.7%。结论 DSA引导下双腔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断肢再植术后联合血栓,手术创伤小,快速改善患肢缺血症状,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李小东  王培  尹晶  谷锐 《重庆医学》2018,(13):1807-1811
目的 观察双腔Fogarty球囊导管在断肢再植术后“Y”型血管静脉危象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该院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断肢再植术后出现“Y”型血管静脉危象的13例患者,应用双腔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手术处理,11例患肢成活,平均随访18个月.2例再次出现静脉危象,行切开探查术,将其排除.结果 所有患者血栓均位于静脉内,血栓长度0.8~3.9cm.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疗效,差2例、良4例、优5例,优良率81.8%.结论 双腔Fogarty球囊导管可快速处理“Y”型血管静脉危象,精确定位血栓位置,降低再次栓塞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DSA下Fogarty球囊导管在断肢(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DSA下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断肢(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患者23例,其中21例顺利成活,切口均I期愈合,1例出现急性心衰,心脏内科治疗,恢复良好.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予以手术治疗,恢复良好.2例术后再次出现血管危象,行切开探查术,1例治疗成功,1例动脉闭塞,肢体部分坏死,行截肢术.结果:排除切开探查术的2例患者,采用Fogarty导管处理的21例患者,平均随访10个月(6~28个月),肢体血运改善,可及动脉搏动,肿胀改善,感觉改善,活动度改善.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12例、良6例、差3例,优良率85.7%.结论:DSA下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断肢(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临床疗效确定,可以避免断端再次切开探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Fogarty球囊导管联合溶栓药物治疗断肢再植术后联合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断肢术后联合血栓形成患者19例行Fogarty球囊导管联合溶栓药物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9例患者中,17例断端再植成活,2例因再次出现血管危象而行切开探查术;17例患者获得随访,疗效优11例,良4例,差2例,疗效优良率为88.24%.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穿孔、破裂、空气栓塞、血栓栓塞、伤口感染及败血症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联合溶栓药物治疗断肢再植术后联合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刘安重  李君  华沪玮  夏同义 《广东医学》2007,28(12):1973-1974
目的 探讨Fogarty球囊导管在肢体血管手术中的探查指征和治疗作用,为临床工作提供实用的技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30例肢体动脉手术过程中,Fogarty球囊导管所起的作用,包括血管探查指征、血管通畅诊断符合率、以及在动脉血管手术中的治疗作用.结果 30例均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进行了血管探查,更正血管病变部位6例;更正血管闭塞诊断4例.并通过该球囊导管取栓17例次,血管扩张治疗21例次.28例治愈或症状明显改善.2例因缺血再灌注损伤而截肢.因术后脑出血死亡1例.结论 任何肢体大血管病变都具有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进行血管探查的指征,并可通过该导管进一步确认更正血管病变部位和血管通畅程度,决定手术方法,进行取栓、扩张血管等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处胖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对4例急性白体动静脉内瘘血栓进行取栓术。结果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4例,1例患者重新栓塞,3例仍在使用,最长22个月。结论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尤其有利于保存患者的原瘘管血管,延长瘘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姜燕  谢毅  钱媛  杨阳  王嘉琪  刘宗旸 《重庆医学》2015,(36):5123-5125
目的:观察应用 Fogarty 球囊导管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该中心收治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选用大小适当的 Fogarty 导管,使导管穿过血栓或狭窄部位,注入肝素盐水使导管膨胀,利用水囊对栓子的牵拉作用将血栓取出。结果266例患者中243例采用 Fogarty 导管取栓成功,血液透析血流量达200 mL /min 以上(即时总通畅率92%),其中,取栓时间在48 h 内,即时取栓成功率最高,且术后再次血栓形成发生率较低;取栓时间在3~7 d内次之;血栓形成至 Fogarty 球囊导管取栓术时间在1~2周内,即时通畅率最低,且术后1年内所有患者再次血栓形成。结论早期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应用 Fogarty 导管取栓疗效好,手术简单、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Fogarty球囊导管在尿毒症患者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及取栓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室收治52例尿毒症患者,18例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4例因静脉血栓形成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取栓术。术中使用Fogarty导管,在球囊充盈状态下牵拉出血管,达到扩张细小血管或取栓目的,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 52例患者中通过使用Fogarty球囊导管,手术成功,无并发症,术后内瘘使用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随访12个月,其中6例行动静脉内瘘取栓术患者再次出现血栓形成。结论 Fogarty球囊导管在尿毒症自体血管条件欠佳患者中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中行取栓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在动静脉内瘘失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在原吻合口稍上方切开瘘管,选用大小恰当的Fogarty导管,在球囊萎瘪的状态下轻柔地插入血管腔,导管穿过血栓或狭窄部位,注入肝素盐水使导管膨胀,利用水囊对栓子的牵拉作用将血栓取出。结果:91例患者89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成功,血液透析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其中长期随访59例,随访6~38个月,6例再次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结论:Fogarty导管应用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尤其是离瘘口较远的血栓效果良好,延长了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12.
Combined therapy     
M L Som 《JAMA》1972,221(11):1256-1258
  相似文献   

13.
Combined Antibiotic Therap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indications for combined antibiotic therapy are reviewed, and two major indications are discussed at length: the prevention of development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chieving antibiotic synergism.

Since micro-organisms vary in their behaviour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antibiotic combinations, careful evaluation of clinical response and close laboratory control are necessary.

Antibiotics a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nd their possible combinations are described. It is emphasized that bactericidal antibiotics, e.g. penicillin and streptomycin, which act only on multiplying bacteria, may be antagonized by some bacteriostatic antibiotics, e.g. tetracycline. Clinical observations appear to confirm the usefulness of this division of the antibiotic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陈烨 《中国热带医学》2002,2(3):424-424
随着新型无中枢神经(CNS)抑制性过敏药的广泛应用,对慢性荨麻诊(CU)的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进展,近年来我所采用新三联疗法治疗CU,获高效低副作用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96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54例,年龄9~63岁,平均37±1.2岁,病程3月~32年,平均5.6±6.8年。有明显过敏家族史8例,季节性5例冷水、冷空气7例,温热3例,食物14例,余不详。实验室检查:免疫球蛋白增高,IgG4例(4.1%),IgM3例(3.1%),IgE8例(8.3%),IgA1例(1.0%),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0例(20.8%)。肝肾功能尿常规均正常。1.2 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三联疗法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基本符合均衡化原则。治疗组用氯雷他定10mg,qd;法莫替丁20mgbid,维胖子路通200mg tidpo对照组用赛庚啶4mg tid,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此间停用其它有关药物。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