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医学理论的建立与解剖实践密切相关,解剖观察是古代医家认识人体的主要手段。从几方面可体现出解剖知识在中医学理论形成中的作用:古代医家按照解剖位置划分五脏阴阳属性;脏腑解剖位置是划分脏腑表里配属的重要依据;脏腑形态是推演脏腑功能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女子不月"的相关论述进行隐喻认知分析,发现古人对于女子月经的认知源于古代医家对于潮汐、瀑布等自然现象的观察。基于自然现象隐喻认知下月经的生理、病理机制,探讨什么是女子"月"经,古代医家们有关女子不月的相关论述是基于什么得出的,古人想要借助隐喻表达月经的哪些生理、病理性特征,《黄帝内经》女子月经的隐喻认知研究对于月经病的临床治疗又有哪些启发。  相似文献   

3.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以古代的官位作比喻,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和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关系.这种脏腑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的比喻是“君相安位”理论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历代医家和学者大多认为“君相安位”主要是指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交济.而笔者以为对于“君相安位”的解释不能只拘泥于心与肾的相...  相似文献   

4.
真中风病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一病,古代医家或称真中、非风、类中.对其病因的认识,一般认为经历了外风和内风两个阶段.现代中风病的概念与古代医家论述的类中、非风基本一致,这一点已得到公认.即病因是内风.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与西医所称"脑血管病"相似.古代医家从外风立论所述的中风,即后世所称的真中风,现多认为是当时医家认识的局限,故将真中风的理论弃而不用.  相似文献   

5.
吴彤  贾春华 《世界中医药》2023,(16):2336-2340
先行梳理舌面脏腑分布理论的流变,后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工具探寻医家不同舌诊理论的认知根源。文献梳理发现舌面脏腑分布理论随时代而变迁。如《伤寒指掌》言“四畔属脾”,《医医偶录》云“舌中主脾”,《医述》称“舌左属肝,舌右属肺”,现行《中医诊断学》教材谓“舌边主肝,舌尖主肺”等。不同的舌面脏腑分布理论是舌诊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节点,是医家不同学术观点的体现,反映了医家对于舌诊认识的不断思考和完善。通过对不同时期舌面脏腑分布理论的考察,发现舌面脏腑分布理论的产生以隐喻认知为基础,方位映射在舌面脏腑分布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支撑舌诊理论的基础是医家的学术背景与医学经验。  相似文献   

6.
1 孙氏舌针体系的形成 笔者的舌针穴位与古代在舌面的脏腑分区和现代的管氏等医家在舌面及舌下划定的穴位有很大不同.该舌穴系统不仅在舌面上有脏腑的分布区域,而且在舌下有一个形似倒置人形的穴位分布系统,这些穴位的定位与人体解剖相对应.这些舌针穴位的定位既是临床实践的摸索,更是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经络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人体生理功能及特殊联系规律的认识,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灵枢》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分布全身,内联五腑六腑,外连四肢躯干和五官,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系网,把人体的各部统一成为完整的有机整体。经络活动维持和调节人体机能,就病变而言,经络病变可影响到脏腑,脏腑病变也可影响到经络,清代医家喻嘉言指出:“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1临床资料笔者在临床针刺治疗疾病过程中,对50例病例通…  相似文献   

8.
在《灵枢》的部分篇章中,反映出古代医家少俞的医学成就和学术主张,主要包括人的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人的性格与脏腑气机的内在联系,人的体质与治疗效果的关系,五味与人体经络脏腑的关系等内容。其中,比较强调人的体质和正气的重要性,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上火",属于传统中医术语,是指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所致的证候群,多因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而现代研究发现"上火"主症(如:口腔溃疡、牙龈炎、干眼、面部疱疹等)皆与病毒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对于脾的形状位置及颜色等描述,早在《内经》中就已经出现,由于中医从古至今都应用着思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的思维方式。且同时又受到中国古代解剖学发展的限制,使古代中医对人体各器官的解剖认识都停留在很浅的位置。从另一角度来说,中医理论中各脏腑的描述,其所在体内的位置与现代医学略有出入。对于中医理论所述的脏腑器官而言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所述的脏腑与现代解剖学所指的实体器官可以视为同一人体器官,但唯独脏腑脾的解剖形态说法众多,历来存在很多争议。试从古代医书中有关中医脾脏解剖的论述、脏腑脾的生理功能、脾字释义、气机的变化等多个角度,解释说明中医之脾是一个实体解剖器官,并且在古代众多医书当中所指的脾是以一定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通过历代医家对脏腑脾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脏腑脾在中医的发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研究中医藏象学说。本文以"五行藏象"模型为例,认为五行藏象体系是一个基于人类经验体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是基于"可能世界"的类比;是一种"隐喻重描";是一个"信念系统"。本文提出中医藏象学说研究的重点不是寻找其客观物质基础,而是要对其特有的语言进行分析,要注重揭示中医脏腑概念在那些层面是可核实的,以及隐喻认知在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并以“六淫”中的风为例,系统分析中医病因的隐喻特征,认为风之所以成为致病因素、有如此致病特征,是古代中医学家将人们对自然界风的认识移植到中医理论之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一种“隐喻认知”,是以我们熟悉的事物说明我们不熟悉事物的一种方式,作为病因概念的六淫是一种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13.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究中医学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的概念内涵。古代中医学家在说明人体火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时,大量地借鉴了身边可感知的自然之火的性状特征,因而,对"人体之火"的感悟是以"自然之火"的体验为认知本源的。本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中医之"火"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普遍利用容器隐喻去认识、理解一些抽象概念。本文以中医经典古籍为研究语料,举例说明中医语言在容器图式抽象结构的基础上,普遍运用了容器隐喻来表达身体及其部位、器官、腠理汗孔、藏府、经络等较为抽象和复杂的中医概念,从而建构了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机制的中医理论体系。本研究不仅证实了认知语言学容器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也印证了中医语言具有概念隐喻的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15.
庄享静  贾春华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7-1450
中医理论是来自身体经验的理论,采用"近取譬"的隐喻语言解释概念,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本文借由探讨中医里存在的一个以"木"作为始源域的概念隐喻认知系统,来了解古人如何经由对木的认识,运用木的自然特性、对人类的贡献、出现偏态或死亡为隐喻,阐释所类比的木形人及藏象配属肝胆的生理特性、脏腑功能、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等中医概念,以双收鱼与渔之利。  相似文献   

16.
古代医家已认识到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赖于脏腑机能活动的变化。据此中医以脏腑为纲,在对病证的定位、诊断、论治的基础上创立了藏象理论,并认为它是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贯穿于中医各科医疗实践的全过程。藏象理论将脏腑生理功能依据社会职能分工进行类比,对病证进行了规律性总结,但有些与人体生理,特别是脑中枢神经功能反应不符,为了使中医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否定的否定规律,运用开放性模式修正,充实和完善藏象理论,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7.
取象比类作为传统中医理论主要的建构工具,在中医概念形成、理论系统构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运用现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隐喻,对取象比类的结构、机制等诸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取象比类的实质就是"中国式隐喻"的结论。从隐喻视角揭示传统中医理论的构建机制和认知过程,有利于解读中医语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中医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它为什么这样说以及蕴含了什么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五行学说是一个建构型隐喻系统。目前隐喻视角下的五行学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五行的隐喻认知、隐喻类型、隐喻认知系统的构建等方面。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目前五行学说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认知科学背景下,从中医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立场对五行学说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特别是进行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如应用行为学、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方法,论证五行理论中五音五色的配属关系,或发现五音与五色新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中出现大量隐喻有着认知、心理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认知需要是《黄帝内经》中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当时科学水平和认知方法的局限,人们自然会通过隐喻来表达各种抽象概念,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心理方面来看,当时的思维和语言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医家们被迫选择隐喻的思维方式,借助熟悉的事物来认知和表达抽象的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疾病规律,使得人们在心理上轻松自在。《黄帝内经》时代的语言有限,人们借助“以己度物”的隐喻思维和认知方式表达特定概念或者新概念,揭示隐喻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揭开中医语言的神秘面纱,了解中医学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思维方式,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学。  相似文献   

20.
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以"中风病"为例,通过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探讨"中风病"病因病机语言的隐喻特征,分析其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多样性的认知根源。认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是主要基于一系列与"风"相关的概念隐喻建构而成的中医理论。医家体验的独特性形成了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了"中风病"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始源域的多样性,从而造成了对中风病隐喻认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