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根治性切除、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PVTT)、肝功能等。PVTT是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其发生率可高达50%~90%,常引起肝内广泛转移或/和加重门静脉高压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后果,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2002-08/2004-10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灌注肿瘤坏死因子(TNF)治疗PVTT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PSVT)是一种少见而可能致命的并发症,完全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肠静脉梗死,进而引发肠坏死。1999-2003年,我们对2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应用吲哚美辛(消炎痛)治疗,观察其对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门静脉性胆道病是指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基础上合并出现的胆道改变,主要表现为胆道局部狭窄、扩张、成角等变化,可累及整体胆道系统,进而产生腹痛、发热、胆道结石、胆汁淤积和梗阻性黄疸等症状[1-2]。本病患者多数仅有影像学表现,少数有临床症状,现将本院近期收治门静脉性胆道病1例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3岁,主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4个月伴加重1周余”于2021年3月11日入本院治疗。既往丙型肝炎病史多年,28年前因门静脉高压、脾大行全脾切除术。约4个月前出现右上腹部疼痛并向右背部放射,1周余前疼痛症状加重。查  相似文献   

4.
<正>1 门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是指门静脉主干和(或)其肝内分支发生血栓,伴或不伴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血栓,导致门静脉系统完全或不完全阻塞。1.1 原因及危险因素与其他部位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相似,PVT发生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也可归纳为“Virchow三角”,即血流淤滞、血管壁损伤(或内皮损伤)、高凝状态[1]。PVT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PVT)形成对肝硬化病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2011年肝硬化伴PVT形成的患者资料。18例肝硬化伴PVT形成患者人选血栓组;随机选择同阶段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无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及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等情况。结果血栓组的门静脉宽度及脾脏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食管胃底重度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和大量腹水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肿大和门静脉增宽是PV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PVT形成加重门静脉高压的程度,从而增加上消化道出血几率,使腹水难以消退,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使相关症状加重,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有助于延缓肝硬化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病理解剖因素在门静脉损伤中的机制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门静脉损伤中病变部位的病理解剖因素在门静脉损伤中的机制。结果门静脉损伤部位中主干损伤33例,右干损伤3例,左干损伤1例。门静脉损伤常见的病理解剖因素有:胆道再手术合并胆总管或胆肠吻合口周围致密粘连27例次;门静脉高压伴胆管壁及周围静脉曲张16例次;肝门旋转移位,门静脉、胆总管异位10例次;门静脉周围多发淋巴结转移或肿瘤围绕门静脉管壁生长12例次。结论病理解剖因素在门静脉损伤中是一个客观因素,手术医生提高其认知程度,有利于预防门静脉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病人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压及食管静脉曲张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6例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病人在术前用B超和纤维胃镜分别检测门静脉主干内径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在术中测定自由门脉压力,测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门静脉内么与门静脉压门静脉压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0.01)。结论: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病人的门静脉内径大小尚不能显示门静脉压高低,但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既受着门静脉内径的扩大也受着门静脉压力的增高而加重,三者之间关系的阐明有助于临床上正确评估病程、判断后和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病人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压及食管静脉曲张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6例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病人在术前用B超和纤维胃镜分别检测门静脉主干内径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在术中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测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门静脉内径与门静脉压间无相关关系(P>0.1);但门静脉内径与食管静脉曲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食管静脉曲张与门静脉压力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病人的门静脉内径大小尚不能显示门静脉压高低,但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既受着门静脉内径的扩大也受着门静脉压力的增高而加重。三者之间关系的阐明有助于临床上正确评估病程、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门静脉系统阻力/血流增加或肝静脉系统回流受阻所导致的门静脉压力异常升高,常表现为脾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静脉曲张及破裂出血、腹水及肝性脑病等。肝硬化所引起的窦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最为常见,通常伴有肝脏合成功能障碍。而肝外、肝内门静脉系统异常所致的肝(窦)前门静脉高压,以及肝内、肝外肝静脉系统回流受阻所致的肝(窦)后性门静脉高压,多无明显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可首先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液学指标判断有无门静脉高压症,再通过影像学、肝静脉压力梯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其类型和病因。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取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内镜、介入或手术治疗,以防治门静脉高压症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徐志强  张敏 《传染病信息》2019,32(5):456-461
儿童门静脉高压症是指在多种病因作用下,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门静脉及其属支的压力持续增高,门静脉压力>5 mmHg(1 mmHg=0.133 kPa),或门静脉、肝静脉压力梯度>10 mmHg,最终导致脾大、门腔侧支循环形成和开放、腹水等临床表现,是一种血流动力学异常综合征。儿童门静脉高压症根据病因不同分为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和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根据压力来源的解剖部位,可将门静脉高压症分为肝前性、肝内性(窦前性、窦性、窦后性)及肝后性。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曲张静脉套扎或硬化、手术治疗等。虽然儿童门静脉高压症发病率较低,但可以引起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现将其病因分类、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蔡伟新  王金淳 《肝脏》2014,(2):146-150
门静脉系统的异常是一种条件的多相群,涉及发病率和死亡率,手术或门静脉系统经皮介入过程,可致并发症。高分辨率超声促成了门静脉系统可理解的非侵袭性评估,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都能检出。然而,对正常门静脉解剖和解剖变异胚胎发育的洞悉是精确解释影像发现的基础。了解门静脉系统的特征性异常表现,给诊断带来更大的信心,促成及时治疗,为手术处理和经皮介入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指导,从而提高转归。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高压(PH)的药物学是非常活跃的领域。已知一些血管活性药物能降低门静脉压力,因而可用于治疗 PH。这些药物有不同的作用途径、血液动力学表现以及作用机理。门静脉压力取决于门静脉及其分支的血流、门脉区血管张力和肝脏血管的阻力。药物能通过减少或降低上述因素,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表)。  相似文献   

13.
门静脉高压的定义为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压力梯度大于5 mmHg.根据门静脉系统阻塞部位,可分为肝前性、肝性和肝后性.根据肝血窦累及情况,肝性门静脉高压又可以细分为窦前性、窦性和窦后性.继发于肝硬化的窦性门静脉高压是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肝静脉压力梯度( HVP G )升高,即肝静脉楔入压与肝静脉游离压的差值升高[1,2].有...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是一组少见的临床综合征,它的特征是没有肝硬化的组织学表现但有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并且排除已知的可以引起门静脉高压的肝内外原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可以确定与肝内血管病变的发展有关。目前认为可能的致病机制包括:免疫紊乱、慢性感染、毒物或药物损伤、微血栓形成、基因异常等。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5.
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中门静脉血栓(PVT)形成并不少见,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6%~64.1%,其中包括门静脉部分血栓形成和门静脉完全血栓形成造成管腔完全阻塞.门静脉血栓形成以男性病例为多,多数患者除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本身的临床表现外,并无其他特殊表现,常不被发现,也不需特殊处理.但若此类患者需行肝移植,作为肝移植受体其门静脉血栓形成就有特别的临床意义.受体门静脉血栓形成对肝移植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肝外门静脉和(或)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因血栓形成引起门静脉血流量减少或消失,在重建供肝门静脉时,供肝得不到足够的门静脉血流灌注,没有充足的门静脉血供,移植肝就不能存活.以往认为,受体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移植的禁忌证,近年随着肝移植技术及相关处理的进步,门静脉血栓形成已不作为肝移植的禁忌证了,但是此类患者的肝移植手术处理更为复杂,而且术后并发症也常有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对22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多以反复呕血便血、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为主要症状;肝功能检查多正常或仅表现为白蛋白的轻度降低.21例经超声检查确诊,1例经门静脉造影确诊.4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大多行脾切除,分流术加断流术.结论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临床表现以继发性门静脉高压为主,超声检查多能确诊.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手术以分流加断流术为主.  相似文献   

17.
刘继友  王计听  孔丽韫 《内科》2011,6(6):568-569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PVT)形成对肝硬化病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3~2010年肝硬化伴PVT形成的患者资料。18例肝硬化伴PVT形成患者入选血栓组;随机选择同阶段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无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门静脉宽度及脾脏厚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及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等情况。结果血栓组的门静脉宽度及脾脏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率、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大量腹水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PVT形成加重门静脉高压的程度,从而增加上消化道出血机率,使腹水难以消退,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有助于延缓肝硬化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是一类比较罕见的肝脏血管病变, 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内门静脉小分支的闭塞或狭窄诱发的门静脉高压。国内外研究显示, 该病与感染、药物、毒素、血栓倾向、免疫及遗传等因素相关。特发性门静脉高压又称特发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INCPH), 为肝窦前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较难与隐源性肝硬化相鉴别, 该病国内外鲜少报道。现报道1例人类白细胞DR3等位基因(HLA-DR3)阳性的IPH, 讨论该患者的诊治经过以及对该病的认识, 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VTT),引起肝内转移,加重门静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导致临床治疗困难和治疗后复发.为探讨肝癌伴PVTT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对86例肝癌伴PVTT无手术指征的患者进行SRT临床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性胆病为继发于门静脉高压特别是肝外门静脉阻塞患者的肝内、外胆管和 /或胆囊壁的异常改变。因围绕胆管的静脉丛曲张 ,压迫胆管壁 ,使之凹凸不平、狭窄、扩张 ,甚至形成结石。多数胆病患者无症状 ,诊断有赖于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ERCP)和超声 ,有症状者可予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