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瘀疸型肝炎 10例 ,在降黄、缩短疗程方面收到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符合 1990年上海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修订方案》的诊断标准。男 7例 ,女 3例 ;年龄最小 15岁 ,最大 6 5岁 ;病程最短 3周 ,最长 3月 ;均有皮肤、巩膜黄染及皮肤瘙痒 ,重度黄染 4例 ,中度黄染 3例 ,轻度黄染 3例 ;6例大便颜色变浅 ,4例大便呈粘土色。多数精神、食欲一般 ,少数感腹胀 ,乏力。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在30 0 μmol/L以上的 3例 ,15 0~ 30 0 μmol/L的 4例 ,80~15 0 μmol/L的 3例。GPT轻中度增…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胆型肝炎30例山东省高密市人民医院(261500)董怀文,王寿利,孙书勤瘀胆型肝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约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2%~3%,但至今尚无理想疗法。该病若黄疸持续不退,则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近年来我们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30...  相似文献   

4.
5.
1990年 1月~ 1999年 5月收治瘀胆型肝炎 35例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消退黄疸效果好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按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瘀胆型肝炎的诊断标准。男 2 3例 ,女 12例 ,年龄 16~ 66岁。1.2 临床表现 :1均有轻度乏力、纳差、腹胀、尿黄、陶土色大便等 ;2查体 :巩膜、皮肤黄染 ,肝大 2 0例 ,脾大者 2例。1.3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的总胆红素均升高 ,111.3~30 5.2 μmol/ L,非结合胆红素正常或稍增高 ,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B超肝大 2 0例 ,脾…  相似文献   

6.
瘀胆型肝炎可发生于任何一种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或慢性期 ,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特定临床类型。临床特征是 :巩膜黄染、皮肤瘙痒、血清胆红素及胆汁酸增高、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增高。病程特点是常急性起病 ,有时较隐匿 ,前驱期症状不如普通黄疸型肝炎显著 ,全身和消化道症状与普通型黄疸型肝炎相似而较轻 ,发病后 1~ 2周出现黄疸 ,1个月左右达到高峰。黄疸 2~ 3周后精神食欲好转。但黄疸可持续 8~ 16周 ,可以更长 ,个别可迁延半年以上 ,预后尚好。笔者临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 36例 ,病程有较明显缩短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  相似文献   

7.
8.
中西结合治疗瘀胆型肝炎的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瘀胆型肝炎约占病毒性肝炎的2%~3.8%左右[1],由此看出瘀胆性肝炎并不少见。近10年来,诸多中西医学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现综述如下。1 病机及治法探讨中医理论中没有“瘀胆”与“瘀胆型肝炎”之概念,瘀胆型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范畴。在中医治疗瘀胆型肝炎的有关资料中,病种混杂,有的则是肝炎后高胆红素血证,有的是重型肝炎,有的是阻塞性黄疸等。在病因病机方面,有的学者混同于“普通的黄疸”[2]。瘀胆型肝炎既然属于黄疸,就具有黄疸的一般属性,也有其特殊性。有些学者已经意识到瘀胆型肝炎之特殊性。如李氏认为瘀胆型肝炎…  相似文献   

9.
急性瘀胆型肝炎轻型病例预后良好 ,但长期重度瘀胆型肝炎持续 1个月以上病例 ,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和凝固性坏死致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 ,加速黄疸消退是治疗重症瘀胆型肝炎的关键。近几年来 ,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瘀胆型肝炎 5 6例 ,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998年 5月~ 2 0 0 2年 1 0月收治住院 1 1 2例重症瘀胆型肝炎患者 ,诊断符合 1 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治疗组 5 6例 ,男 44例 ,女 1 2例 ;年龄最大 5 9岁 ,最小 …  相似文献   

10.
瘀胆型肝炎属中医“黄疸”范畴,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其主要特点是肝内胆汁淤滞。本病发病率高,预后较差,严重影响人们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瘀胆型肝炎按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瘀胆型肝炎一般可自愈,而慢性瘀胆型肝炎如不及时治疗,部分病人将发展为肝硬变、肝衰竭及肝癌。每年因肝病死亡约30余万人,国家用于防治肝病的资金约达500亿人民币,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积极防治本病,避免其向恶化发展,对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灌肠法结合西药治疗重症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重症肝炎诊断的8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中药结合食醋灌肠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生化学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6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P0.05);治疗组在治疗初期(疗程第1周、第2周)对于ALT、AST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期(疗程第3周、第4周)对于TBIL、PT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凉血通瘀灌肠法结合西药治疗重症肝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大黄强的松龙治疗瘀胆型肝炎26例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分院(350003)马卫闽郑纪成林玉梅福州空军医院(350003)王永平我们自1992年1月~1994年12月共收治了52例瘀胆型肝炎患者,采用强的松龙、大黄加强的松龙治疗,并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报...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胆型肝炎的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淤胆型肝炎患者42例,均有不同程序乏力和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厌油腻消化道症状,肝大肋下1.5-3cm,质中等,边缘钝厚,触痛(+)。男34例,女8例,年龄7-52岁,平均年龄31岁。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及对照组20例,治疗组急黄肝18例,慢活肝3例,亚重肝1例,对照组急黄肝16例,慢活肝4例,分型均符合  相似文献   

14.
瘀胆型肝炎,又称胆小管型肝炎或胆汁瘀积型肝炎。中医无此病名,多归属于黄疸病范畴。临床表现为病人持久的深度黄疸,皮肤瘙痒,大便灰白色等,但自觉症状常较轻。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其它如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亦轻中度升...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对瘀胆型肝炎(SIH)有较好疗效的疗法,我们自1995年9月~1999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59例,疗效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瘀胆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对206例慢性乙型瘀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组,10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104例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观察疗程均为4周,观察中医症状、黄疸、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移酶、谷丙转氨酶等疗效指标。结果治疗组在降低血清总胆红素、转氨酶、改善中医症状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瘀胆型肝炎较单纯西医治疗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胆型肝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96年 6月~ 2 0 0 0年 5月 ,我院自拟加味茵陈蒿汤治疗瘀胆型肝炎 30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均为我院肝病研究所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例。治疗组 30例中 ,男 2 3例 ,女 7例 ;年龄 2 5~ 47岁 ,平均 34岁 ;血清总胆红素( TBil) 1 71~ 360 μmol/L,ALT80~ 360 u/L;瘀胆型肝炎急性 1 2例 ,慢性 1 8例。对照组 30例中 ,男2 4例 ,女 6例 ;年龄 2 9~ 5 0岁 ,平均 34.5岁 ;总胆红素 1 65~ 376μmol/L,ALT 82~ 35 6u/L;瘀胆型肝炎急性 1 4例 ,慢性 1 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淤疸型临床治疗方法各异,疗效欠佳,我们采用随机组对照观察方法,治疗组口服胆石通胶囊加甘露醇静点,对照组甘露醇静点,结果:黄疸消退时间及治愈天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相似文献   

19.
敬小华 《四川中医》2005,23(5):55-56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联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瘀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68例瘀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保肝、降酶等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36例给予中药150ml口服2/日及熊去氧胆酸片200~250mg口服3/日;对照组32例患者除不给予中药外,其余治疗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TBIL、DBIL、ALT、ALP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瘀胆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西药.  相似文献   

20.
孙雪梅 《中医药学刊》2003,21(3):444-445
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胆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将瘀胆型肝炎患者44例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组,(治疗组)24例和西药治疗(对照组)20例。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对瘀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65%。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胆型肝炎疗效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