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并发室间隔穿孔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急性心梗患者经左心室造影或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并发室间隔穿孔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 超声心动图均可清楚显示1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部位、形态、大小、穿孔数目、分流量及房室瓣的反流.结论 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具有特异性,且简便、准确,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二维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并与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心电图的诊断符合率90.4%高于超声心动图76.2%(X^2=4.63,P〈0.05),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中,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符合率88.9%明显高于心电图62.2%(X^2=8.66,P〈0.01)。结论 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心肌梗死部位与心电图出现Q波的导联基本一致,但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心肌梗死并发症及左室功能方面优于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壁瘤(LVA)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86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心电图技术和超声心动图技术在诊断LVA的敏感度进行比较。结果 186例AMI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诊断为室壁瘤21例,占11.29%。21例LVA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最多见的异常室壁为前壁及左室心尖部15例,其次侧壁4例、下壁2例。敏感度为100%。②心电图检查以病理性Q波和V1~5多个导联ST段抬高(V1~V3≥0.2 mv;V4~V6≥0.1 mv),肢体导联(AVR除外)ST段持续抬高≥0.1 mV一个月以上为标准。诊断21例LVA患者中,前壁及心尖部占12例、侧壁4例、下壁2例,漏诊3例。诊断敏感度为85.7%。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心尖LVA的诊断应是首选,而心电图对AMI后LVA的初步诊断亦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声像图特点,为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于本院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88例,应用超声心动图分析患者室壁运动改变,确定梗死部位和范围大小,分析超声心动图对并发症心肌梗死及并发症的诊断符合率,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参考方法,分析二者对梗死部位的诊断结果一致性。结果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的诊断符合率为93.2%,对其并发症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结论超声心动图的声像改变对正确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AMI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术前、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AMI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3个月的超声心动图各个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与相比,术后7 d的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显著高于术前,左室收缩末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DS)、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应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时间段至我院就诊的96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以无差异分类方式将其分为心电组(共48例,采用12导联心电图诊断)和心动组(共48例,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诊断),两组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此为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心动组诊断准确率93.75%明显高于心电组79.17%(P<0.05)。心动组心肌梗死部分定位诊断准确度明显高于心电组,并发症检出率18.75%明显高于心电组2.08%(P<0.05)。结论:与心电图诊断相比,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应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优势更明显,疾病诊断率高,且更易检查出并发症,临床价值高,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漯河医专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疑似心肌梗死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先行心电图检查,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最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心电图检查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心肌梗死的检出率。结果 98例疑似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诊断为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心肌梗死的检出率(88. 78%,87/98)高于心电图检查(72. 45%,7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便捷无创的特点,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诊断的初步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092-2093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所有患者进行心肌梗死的相关检查,记录两者的诊断正确率,并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结果在急性心肌梗死,多普勒彩色心动图诊断正确率75.8%低于心电图诊断正确率90.9%;在陈旧性心肌梗死,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正确率90.5%,显著高于心电图诊断正确率57.1%。两组差距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传统的心电图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较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应当引起广大医学卫生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死面积是决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认为急性侧壁心肌梗死下壁导联ST段压低梗死面积较大。本文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方法对比研究了急性侧壁心肌梗死患者下壁导联ST段压低与左室重构及射血功能的关系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雷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1):1-2
对近几年来各个期刊报道中的心脏超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利用中国知网、检索万方等大型数据库与国外数据库等网络工具,对有关心脏超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文献进行查阅,发现目前有关心脏超声评价的方式与手段主要集中在二维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心动图、应变率显像技术、实时三维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心超对早期生心肌梗塞断及期预后的估测。方法:患分Q波组与无Q波组,存活级与死亡组,前壁心梗与后壁心梗组;以异常节段教,异常节段指数,酶峰,射血分数做统计分析。结果:1.无Q波组在急性心梗早期即有室壁活动异常,2.急性心梗早期异常节段指数〉8,预后差。结论:心超对急性心梗早期的诊断,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心肌组织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分析健康人及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的心肌运动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于超急性期(梗死时间在2 h内)及急性期(梗死时间>2 h,有典型的心电图改变)进行心肌超声背向散射参数检测,另设健康对照组25例.分别测量心肌梗死区域和非梗死区域心肌组织的心动周期时间平均背向散射积分(IBS),并将其与心包IBS的比值作为心肌IBS的校正值(IBS%),舒张末期与收缩末期的IBS差值即IBS的周期变化幅度(CVIB),并将其与心包IBS的比值作为心肌CVIB的校正值(CVIB%).同期作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结果 当AMI超急性期患者心电图还无典型变化时,心肌梗死部位的IBS值已经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43.7±10.8)dB比(22.6±4.6)dB,P<0.01],而CVIB 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10.2±2.6)dB比(13.2±3.8)dB,P<0.01].急性期患者其IBS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患者非梗死部位,而CVIB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及患者本身非梗死部位.且与心电图变化完全一致.结论 心肌超声背向散射参数有助于AMI超急性期诊断,并可判断心肌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25例首次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MI)患者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并加作 V_7~V_9、V_3R~V_7R、CR_3R~CR_7R,发现合并右室梗塞者43例。结果提示:急性下壁或下后壁 MI时,除 STⅢ/Ⅱ>1可作为右室梗塞的诊断依据之一外,STaVL↓/aVF↑≤50%,STV_2+V_3↓/Ⅱ+Ⅲ↑≤50%可作为常规12导联 ECG 诊断右室梗塞的参考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对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意义。方法发病6h内以急性胸痛就诊的疑似AMI患者83例,根据出院诊断分为AMI组32例与非AMI组51例,非AMI组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3例(UAP组)与非心源性胸痛18例(NCCP组),选择体检健康者40名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H-FABP水平,并与传统心肌标志物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血清H-FABP水平明显高于非AMI组和对照组(P均<0.01);ROC曲线显示,H-FABP的AUC为0.954(95%CI:0.912~0.997),H-FABP诊断AMI的最佳截断值为6.65ng/mL;H-FABP诊断发病6h内AMI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0.26%,80.39%,93.18%,84.34%;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心肌标志物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P<0.05)。结论 H-FABP对发病早期的AMI有较好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T/I(cTnT/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AMI患者进行心肌标志物和心肌酶谱比较。结果心肌标志物在AMI发病早期升高的幅度较心肌酶谱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cT-nT/I、Myo、CK-MB在AMI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与心肌微循环障碍紧密相关,及时有效地评价微循环灌注情况对AM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肌声学造影是一种评估心肌微循环灌注的超声新技术,目前已成为临床评价AMI的重要方法。本文就心肌声学造影在AMI再灌注前后的应用、危险分层、疗效评估、存活心肌检测、造影剂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 2 0 0 1年实施急诊绿色通道以来 ,我科对 15 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情况 ,观察其是否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得到治疗。结果 15 1例患者 ,在发病后 2h内得到及时治疗的有 35例 ,2~ 6h得到治疗的有 92例 ,6~ 12h得到治疗的有 2 0例 ,>12h者 4例 ,死亡 6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的实施可以减少心肌梗死病人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时间的浪费 ,使心梗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103例胸痛发作患者分别于入院即刻及4、6、12、24h连续监测IMA、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三项指标,观察其变化规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对照进行检测.结果 23例患者最终诊断为AMI;入院即刻IMA、CK-MB、cTnI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IMA 89.3%、91.3%,CK-MB 48.4%、92.3%,cTnI 30.6%、93.7%;入院6h内,IMA、CK-MB、cTnI的敏感性分别为91.3%、34.8%、52.2%,联合检测敏感性为100.0%,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9,P<0.01).结论 IMA对AMI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IMA联合cTnI、CK-MB检测诊断AMI,其敏感性明显优于单项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及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62例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STEMI患者分为应激性高血糖(A)组和非应激性高血糖(B)组.根据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后24 h内(空腹>8 h,静脉未应用葡萄糖注射液的患者)空腹血糖≥6.1 mmol/L作为应激性高血糖的判定标准.A组34例,B组28例.所有患者于入院第2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射血分数(EF)及短轴缩短率(FS).比较两组心功能的差异,并且观察患者在住院期间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的EF和FS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糖与AMI患者的心功能独立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伴发应激性高血糖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较非应激性高血糖者有增多趋势,因病例数较少未行统计学处理.结论 AMI伴发应激性高血糖者的心功能明显低于非应激性高血糖者.血糖是AMI患者独立且与心功能有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