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恢复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22-01—0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r TMS治疗,观察组实施反复促通技术联合rTMS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时间、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水平以及步行功能量表(FAC)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改良Ashworth指数(MAS)分级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4周、8周后FMA、BBS、FAC、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8周后10 m步行时间与Hcy、AC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8周后肌肉痉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反复促通技术联合rTMS能有效促进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降低血清Hcy、ACE水平,对提高患者步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8例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另接受减重步行训练.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I-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分别评价患者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AC、FMA、BI、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AC、FMA、BI、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BI、SF-36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躯干控制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采用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0 d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验(TCT)、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评价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0)、BBS评分(P=0.000)和10 m MWS评分(P=0.000)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2)、BBS评分(P=0.000)和10 m MWS评分(P=0.000)亦高于对照组。结论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下肢瘫痪病人踏车运动疗法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踏车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引起下肢瘫痪的影响.方法 对40例脑卒中伴下肢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踏车运动机械辅助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同时接受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应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分法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比评分.结果 治疗组训练前后两组FMA评分及FAC评分比较有显著性提高,比对照组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踏车运动治疗促进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常规运动康复,对脑卒中急性期下肢瘫痪治疗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减重步行训练在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开展减重步行训练(PBWSTT)对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病程在3个月内,偏瘫肢体分级Brunstrom分级≥Ⅱ级的稳定性卒中患者122例,随机分为PBWSTT组(63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促进技术进行康复训练;PBWSTT组患者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PBWSTT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独立功能评定量表(FIM),评定2组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FAC、FMA和FIM评分分别为0.42±0.23,17.1±5.2和35.3±3.8.治疗后为2.5±1.3,23.6±7.3和67.9±9.2.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BWSTT组治疗前为0.36±0.13、16.7±6.2和35.1±3.4,治疗后为3.8±1.4、39.3±7.6和90.1±10.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治疗后FAC,FMA评分比较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FI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能够独立步行者分别占44.1%、57.6%(P<0.05);PBWSTT组为34.9%、88.9%(P<0.01).治疗后对照组与PBWST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在传统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更大程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踝关节综合康复方案在偏瘫病人下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入选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PT、OT、理疗、针灸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踝关节综合康复方案。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易Fugl-Meyer下肢运动积分和最大步行速度(MWS)对各组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BS、Fugl-Meyer及MW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踝关节综合康复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采取神经发育学疗法,治疗组另行运动再学习方案.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 经过8周康复治疗后,2组患者较治疗前除步态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步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改善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和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结合康复踏车训练对卒中急性 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120例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 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Bobath技术为主的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桥式训练、坐站训练、常规踝背屈 训练等,每日训练1次,每次45 min,每周训练5 d,训练2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 FES结合康复踏车系统训练,每次20 min,每周训练5 d,训练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功能性 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评分并比较。 结果 ①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 的FAC评分、下肢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显 著优于对照组(均P<0.001)。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踏车训练能显著地提高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功能,从而提高患者日 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音乐放松疗法(MRT)结合运动想象疗法(MI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状况及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MRT结合MIT。比较两组干预8周后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上述量表评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的SAS及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I、FMA及FAC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RT结合MIT能够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60例发病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组,30例)或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Robot组,3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时采用Fugl-Meyer下肢评价量表(FMA-LE)评价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力矩反馈系统评价下肢肌力。结果与训练前相比,两组患者训练8周时FMA-LE(P=0.000)和BBS(P=0.000)评分、步态周期中患侧髋关节(P=0.000)和膝关节(P=0.000)反馈力矩值均增加;与BWSTT组相比,训练8周时Robot组仅步态周期中患侧髋关节(P=0.000)和膝关节(P=0.000)反馈力矩值增加。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提高下肢肌力方面优于减重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步行能力、患肢负能力进行评定,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减重步行训练,分别采用Fugl-Meyer积分(FMA)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价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结果完成减重步行训练后,对照组和治疗组FMA和BBS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FMA和BBS均显著升高,分别有(25.14±5.58vs 20.02±6.07,t=2.216 P=0.033)和(51.84±3.67vs 46.90±3.95,t=2.067 P=0.042)。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减重步行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垫上普拉提核心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23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宣教及康复运动训练,观察组患者同时辅以普拉提核心肌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Tecnobody平衡测试仪、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运动功能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康复训练,2组患者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运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垫上普拉提核心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左侧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康复疗效的相关因素,为评测下肢步行能力的预后预 测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对64例卒中导致左侧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个月,治疗前对其采用简易认知功能评 定量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LOTCA)、运动保持困难(Motor Impersistence,MI)、 Schenkenberg等分线段量表、Albert划线、字母删除试验等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测。并于治疗前和治疗 后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Berg平衡量表中的独立坐、立位平衡项目、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改良 的Barthel指数等量表,对患者肢体功能等进行评分。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治疗前的上述因素与 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恢复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步行能力的恢复程度与训练前的LOTCA的思维运作能力评分及立位平衡能力呈正相关 (P <0.01);与运动保持困难量表评分及注意力的障碍程度呈负相关(P <0.01)。 结论 训练前LOTCA的思维运作能力、立位平衡能力、注意力、运动保持困难量表评分对卒中后左 侧偏瘫患者的下肢步行能力的预后预测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骨盆、髋关节周围肌群等长收缩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康复方法将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21例分为收缩训练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两组均予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收缩训练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下的多组骨盆、髋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长收缩训练。两组均接受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步态评估量表(TGA)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患者的步行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收缩训练组及对照组治疗后下肢FMA、BBS及TGA评分均显著升高,MWS速度显著加快(P0.05~0.01)。两组患者治疗前下肢FMA、BBS、TGA评分及MWS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收缩训练组治疗前后下肢FMA、TGA评分及MWS速度差值显著升高(t=2.28,P=0.04;t=3.85,P=0.00;Z=2.17,P=0.03),治疗前后BBS评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t=-0.08,P=0.94)。结论仰、侧、俯卧位下骨盆、髋关节周围肌群等长收缩可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下肢运动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减重步行训练对早期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早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①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组(减重步行训练组,36例);②常规康复治疗组(32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2周、4周、6周进行以下评定: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②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③日常生活行为Bar-thel指数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2组患者入组后开始为期6周的康复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FAC、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6周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AC和Fugl-Meyer评分治疗后4周、6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后2周、4周、6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好地提高早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 法 2015 年1 月至2016 年10 月,60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在 接受常规训练基础上,机器人组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予人工辅助步行训练。训练时间 均为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训练8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机器人评估系统评定下肢屈髋肌力(FHF)、 6 min 步行距离(6MWD)、10 m 步行时间(MWS)与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评定步行能力。 结果 训练前,两组间一般资料及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训练后,两组步行能力均明 显提高(P<0.05)。其中,机器人组FHF、6MWD、MWS、FMA-LE分别为(51.53±22.24)Nm、(80.50±15.62)m、 (45.54±29.49)s 和(21.81±7.77)分,与对照组的(43.65±24.94)Nm、(66.44±19.81)m、(58.89±21.76)s 和 (15.13±8.6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能够有效 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阅读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干预后其步行步态功能、幸福度及病耻感变化.方法 将我院10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掷币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观察组55例在此基础上联合阅读疗法,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神经功能、步行步态功能、病耻感、幸福度改变.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MUNSH、Tinetti评分、步长、步行速度、步频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NIHSS、Link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阅读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能够显著消除脑卒中偏瘫患者疾病羞耻感,缓解患者心理障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步行步态功能改善,提升患者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卒中踝关节痉挛患者行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对踝关节痉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7-09在我科诊治的存在踝关节痉挛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康复科脑卒中偏瘫常规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ADL训练、传统中医治疗等,同时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行直接站立训练、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踝关节活动角度、6min步行测试(6MWT)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价。结果行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患者的踝关节痉挛程度较直接站立训练的患者改善明显,且步行能力得以提高。结论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可使脑卒中患者的踝关节痉挛程度明显降低,并提高其步行能力,较常规的直接站立训练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平衡仪反馈训练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及对肢体运动功能、肌肉协调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01—1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平衡仪反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镜像疗法,从入院当日开始,治疗为期4周。比较入院当日及治疗4周后治疗有效率、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肌电积分值(iEMG),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有效率(92.16%比76.47%)、FAC评分[(3.72±0.34)分比(2.72±0.61)分]、TGA评分[(9.87±1.14)分比(6.61±1.82)分]、FMA评分[(22.01±3.64)分比(18.94±2.43)分],股四头肌[(0.15±0.72)μV比(0.11±0.15)μV]、胫骨前肌[(0.14±0.34)μV比(0.10±0.17)μV]、腓肠肌[(0.16±0.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