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膜片钳实验的大鼠乳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在显微镜及显微外科手术器械的辅助下,分离并培养新生大鼠的背根神经元(Dorsal Root Ganglion,DRG),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膜片钳记录细胞静息电位水平。结果 DRG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完整,静息电位水平正常,可记录到动作电位及钠电流。结论培养的新生大鼠DRG细胞适合膜片钳试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膜片钳研究的成年大鼠背根神经节(D0rsal root ganglion,DRG)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分离并培养成年大鼠DRG神经元,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神经元的形态,膜片钳技术记录培养神经元的基本膜电生理特性及ATP激活电流。结果培养的DRG神经元形态结构完整;其静息膜电位在正常范围内,可记录到诱发动作电位及钠电流;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下,能稳定地记录到ATP诱发电流。结论培养的成年大鼠DRG神经元适合膜片钳试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含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NB1中建立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分离培养体系。方法 取E15大鼠背根神经节,采用原代分离培养方法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在含GDNF的NB1中培养,观察神经元的体外生长情况。结果 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可存活3~4周,并长出突起,形成密集的网络,神经元纯度较高。结论 神经元在优化的NB1培养基中生活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氮对体外培养脊髓及背根神经节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柏松  杨浩 《医学争鸣》1996,17(6):401-403
研究一氧氧化氮对体外培养脊髓及背根神经节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改良大鼠膀胱平滑肌细胞急性酶分离方法,为利用膜片钳技术研究膀胱疾病提供必要的技术平台.方法 采用木瓜蛋白酶和胶原酶Ⅱ,采用一步法和二步法,分别消化5只新生和成年Wistar大鼠膀胱组织,在膜片钳工作台上分别对平滑肌细胞钠钙交换体电流行全细胞记录.结果 建立了稳定的新生和成年大鼠膀胱平滑肌细胞急性酶分离方法.新生大鼠钠钙交换体(Na+/Ca2+ exchanger,NCX)电流密度(pA/pF)为[(0.21±0.07),n=4],成年大鼠NCX电流密度为[(0.19±0.06),n=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B-R7943在5μm浓度下,有阻滞NCX正向模式的能力.结论 本方法改良了大鼠膀胱平滑肌细胞急性酶分离,并成功应用于膜片钳技术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钠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明确,仍有许多疑题待研究.文中研究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钠电流的变化. 方法 SD雄性大鼠,周龄4~6周,采用结扎L5脊神经的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术后14d时采用酶消化法急性分离模型组损伤侧组(SNL组)以及假手术组(Sham组)L5 DRG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钠电流. 结果 SNL-L5组 DRG神经元河豚毒素敏感型钠电流(TTX-S INa)密度峰值较Sham组增高(P<0.05),河豚毒素非敏感型钠电流(TTX-R INa)密度峰值较Sham组降低(P<0.05).与Sham组比较,SNL组TTX-S INa的激活曲线向超极化移动了8.5mY(P<0.05),稳态失活曲线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TX-R INa激活向超极化移动7.4mV(P <0.05),稳态失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9.6mV(P <0.05). 结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损伤DRG神经元2种钠电流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提示损伤神经元不同类型的钠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痛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6):511-515
目的:建立急性分离的脊髓腹角神经元膜片钳记录技术以深入研究脊髓腹角神经元上受体的作用。方法:选用6~11 d的新生SD大鼠,麻醉后分离出含腰骶膨大的脊髓,制备切片,给予酶消化,切除背角,将腹角吹打分离出单细胞,进行膜片钳记录。结果:(1)分离的腹角神经元形态良好,胞体呈纺锤形、三角形和多边形伴多条细长突起;(2)7个神经元记录到自发动作电位,其细胞电生理特性为:静息电位(-61.88±16.70)mV;阈电位(-47.39±8.02)mV;锋电位幅值(55.79±17.17)mV;超射(8.39±7.70)mV;放电频率(13.54±9.97)Hz;(3)7个神经元给予1 mmol/L谷氨酸诱发电流幅值(324.56±90.54)pA,翻转电位(19.43±12.10)mV;8个神经元给予2 mmol/L尼古丁诱发电流幅值(296.91±77.44)pA,翻转电位(29.06±14.88)mV。结论:急性分离脊髓腹角神经元膜片钳记录技术切实可行,可用于脊髓腹角神经元相关调质或药物的作用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酶解+差速贴壁”法和“酶解+差速贴壁+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常规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乳鼠窦房结细胞,寻
找可行的用于膜片钳实验的分离方法。方法取Wistar乳鼠的窦房结组织,分别采用“酶解+差速贴壁”和常规培养法分离培养
窦房结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结构、搏动频率、膜片钳实验难易程度及成功率。同样方法分离培养心房肌细胞作为对照。结果培
养的窦房结细胞中梭形细胞最多、心房肌细胞中三角形细胞最多。两种方法分离的窦房结细胞中均为梭形细胞最多并均可记
录到自发性动作电位,其中“酶解+差速贴壁”法分离的细胞活性更好,进行膜片钳实验的成功率更高。结论“酶解+差速贴壁”
法能成功分离出乳鼠窦房结细胞,操作步骤简单,细胞损伤小、活性好,能更好地进行膜片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应用荧光免疫组化法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探索中药脊髓Ⅰ号促进大鼠损伤脊髓修复再生的机制。结果表明 ,服用脊髓I号后脊髓损伤侧背根节神经元的c Jun表达明显上调 ;脊髓损伤侧背根节神经元的细胞核呈完整形态的数量明显增多。提示脊髓Ⅰ号可能通过对c Jun基因表达的调节 ,激发损伤脊髓组织的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10.
中药对脊髓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c-Jun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荧光免疫组化法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探索中药脊髓I号促进大鼠损伤脊髓修复再生的机制。结果表明,服用脊髓I号后脊髓损伤侧背根节神经元的c-Jun表达明显上调;脊髓损伤侧背根节神经元的细胞核呈完整形态的数量明显增多。提示脊髓I号可能通过对c-Jun基因表达的调节,激发损伤脊髓组织的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摸索并建立简便可行的适于做膜片钳实验的心肌细胞急性分离方法。方法:采用自行改进的Langendorff心脏灌流装置,用无钙台氏液和酶解液逆行主动脉灌流之后,剪取心肌组织置于KB液中保存以供全细胞膜片钳方式记录电流,结果:分离所得80%~90%的细胞呈杆状,边缘清楚,表面光滑,纹理清晰,可记录到典型的快钠电流。结论:控制好分离心肌细胞的实验条件以及熟练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是分离出适合于膜片钳实验的心肌细胞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改良的适合膜片钳试验的血管内皮细胞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的、适合膜片钳试验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处理方法,并在培养的细胞上观察其钙激活钾通道(Kca)特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内皮细胞培养方法,用单通道记录法记录内皮细胞Kca电流.结果 内皮细胞在光镜下呈梭形,并可以检测到细胞膜上的Kca电流.结论 本方法改良了传统的内皮细胞培养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膜片钳通道记录,是一种适合膜片钳试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超极化激活电流( 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urrent, Ih )在慢性神经源性痛中的作用.方法:以单侧L5和L6脊神经结扎制备神经源性痛大鼠模型,运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记录和分析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神经元Ih的表达和激活特征.结果:脊神经结扎后,相应节段小直径DRG神经元表达Ih的细胞比率升高,但大、中直径神经元Ih没有改变,另外大、中、小直径神经元Ih的活性增强.结论:神经损伤导致DRG神经元Ih的表达和电流活性发生改变,提示此种电流参与了神经源性痛"外周敏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微孔膜器官型脊髓组织片培养的方法,加入适当剂量的线粒体功能抑制剂丙二酸钠,造成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从而建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体外器官模型.方法:取出生后6天的SD乳鼠的腰段脊髓冠状切片后将脊髓片置于微孔膜上进行培养,首先经丙二酸钠量效检测确定最佳丙二酸钠剂量.在培养第3天时加入适量的丙二酸钠,维持此浓度继续培养至第15天时结束培养,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行运动神经元及中间神经元计数.结果:经丙二酸钠量效检测后确定2 mmol/L为最佳加入剂量(存活率为75%,P<0.01).造模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脊髓片内的运动神经元数目为每半侧(15.29±1.70)个,丙二酸钠组为每半侧(11.00±2.45)个,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中间神经元的数目略有减少,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微孔膜进行器官型脊髓片培养并加入2 mmol/L丙二酸钠造成的此病理模型符合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特点,可重复性强,适用于ALS的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多巴胺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它参与包括感觉、运动和其它高级脑行为活动的形成和调节;因此,多巴胺的缺乏会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巴金森氏综合症和老年痴呆,但是,有关多巴胺释放调节的机制仍然不清楚。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分布在几个脑区,在这些脑区中,视网膜是研究多巴胺神经元最容易入手的部位。视网膜多巴胺神经元属于一种特殊的无长突细胞,它的多巴胺的释放受外界光和机体内生物钟的调节。借助转基因技术和膜片钳电生理学方法,我们最近几年深入研究了光和生物钟对视网膜多巴胺神经元功能活动调节的机制,其中包括发现了光通过激活新型的黑素视蛋白神经节细胞光感受器来调节视网膜多巴胺细胞的活动。这些进展对我们了解多巴胺和多巴胺神经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疾病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of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 (OPCs) into mature oligodendrocytes in chemical conditional medium. Methods: The mixed glial cells from cerebral cortices of 48-hour-old Sprague-Dawley (SD) rat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The OPCs were separated by shaking procedure around 9-10 d in the primary culture. Then the isolated OPCs were further transferred into the chemical conditional medium for cell differentiation. The pattern of OPCs maturation in vitro was continuously observed with contrast phase microscopy and mature oligodendrocytes were further identified by immunocytochemical assays. Results: OPCs grew well when co-cultured with glial cells and distinct cellular stratification formed about 9-10 d in the primary culture, which indicated the appropriate opportunity for the separation of OPCs. Following cultured in the chemical conditional medium, the OPCs progressively differentiated into the mature oligodendrocytes. These mature oligodendrocytes were also immunostained with the oligodendrocyte lineage-specific antibody, Oligo2. Conclusion: The OPCs isolated from the cerebral cortices of neonatal SD rats can progressively differentiate into mature oligodendrocytes in the chemical conditional medium in vitro.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生长及分化情况,为神经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孕13d SD大鼠胚胎脊髓,在条件培养基中培养获得神经干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在含血清的培养基中传代培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从大鼠胚胎脊髓可获得具有自我增殖分化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培养7d即可获得神经球。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法鉴定干细胞分化,可检测到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从大鼠胚胎脊髓能分离获得神经干细胞,并可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n=40):药物组(A组)、脉冲射频加药物组(B组)。根据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确定神经痛受累节段,A组在CT三维重建引导下行背根神经节注射复方倍他米松,B组脉冲射频复合复方倍他米松。分别于术前(TO)、术后1d、7d、1个月、3个月(T1~4)进行VAS评分、睡眠干扰评分(SIS)和简化麦吉尔评分(SF-MPQ),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T1~2时VAS、SIS和SF-MPQ均降低(P〈0.05),B组术后T1~4时VAS、SIS和SF-MPQ均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T1~4时VAS、SIS和SF-MPQ均降低(P〈O.05)。结论CT三维重建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孔内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复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优于单纯复方倍他米松,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