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长航保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不同储存期对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溶血率的影响。方法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于出海前一天,随机采集和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5人份。每份血液等分为2份,标记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于储存第28、35和42天取样进行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测定和计算红细胞溶血率。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随保存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P<0.01),2组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2)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红细胞溶血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P<0.01),2组的红细胞溶血率之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但均小于国标《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的0.8%。结论 在复杂海洋气候条件下,长航对保存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溶血率有一定的影响,与科室专用储血冰箱保存的血液相比变化比较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该试验的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海上血液运输与存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长航保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3种不同的放置方式对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溶血率的影响,探讨长航保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适合的储存方法.方法 采用垂直悬挂法、直立贴合法和平铺码放法,保存血样,对3种保存方式下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溶血率进行分析.结果 在保存终末期,3组的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0.469±...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实验证明密闭系统中制备洗涤红细胞,加入红细胞保存液复悬,保存期末仍符合国家标准的可行性与有效性[1]。方法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袋内加入80 ml/U含0.9%氯化钠注射液,离心后分离出上清液,经三次洗涤后加入50 ml/U红细胞保存液,混均后置于(4±2)℃的贮血箱内保存。结果血红蛋白含量、上清液蛋白含量、溶血率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结论采用此方法制备的洗涤红细胞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保存期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红细胞保存液( MAP)悬浮洗涤红细胞的制备质量,确定MAP悬浮洗涤红细胞在制备、保存和临床使用的可操作性。方法:比较保存期末(第35d)的MAP悬浮洗涤红细胞与生理盐水悬浮洗涤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上清液蛋白质含量和溶血率。统计批量制备与按需制备洗涤红细胞工作时间。结果:保存期末(第35d)的MAP悬浮洗涤红细胞与生理盐水悬浮洗涤红细胞的溶血率、上清液蛋白质含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MAP悬浮洗涤红细胞在制备、保存中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洗涤红细胞批量制备比按需制备的工作时间显著减少。结论:保存期末(第35d)的MAP悬浮洗涤红细胞与生理盐水悬浮洗涤红细胞质量无差异。为了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开展MAP悬浮洗涤红细胞批量制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延玲 《中外医疗》2014,(25):25-27
目的分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在同等离心条件下储存中的溶血率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3年8月该站收集的90袋每袋200 mL的血液,随机分为3组,悬浮红细胞组(3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I组(30袋)、去白悬浮红细胞II组(30袋),将其3组分别放置4℃冰箱内28 d,分别7 d、14 d、21 d、28 d分别取样检测溶血率。结果悬浮红细胞组溶血率分别是7 d(0.59±0.02)、14 d(0.11±0.07)、21 d(0.13±0.08)、28 d(0.21±0.11);去白悬红I组7 d(0.14±0.09),14 d(0.20±0.13),21 d(0.24±0.14%,28 d(0.10±0.22);去白悬红II组7 d(0.10±0.06),14 d(0.21±0.10),21 d(0.32±0.16),28 d(0.41±0.18)。结论红细胞溶血与血液在去白过滤的分离中受损有关,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保存期溶血率小于0.8%范围内可以用于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6.
王超英 《安徽医学》2014,(5):658-661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对红细胞悬液在储存期内质量和功能的变化的影响。方法采集20名献血者400 mL新鲜全血,每份分为2份200 mL×2袋,将1袋制备成红细胞悬液作为对照组(n=20);另外1份使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后作为实验组(n=20),检测滤除白细胞后白细胞去除率和HGB回收率;(4±2)℃常规保存,分别在储存的0、7、14、21、28及35 d取样检测Na+、K+、CL-、ATP、2,3-DPG、乳酸、游离血红蛋白和储存末期溶血率。结果实验组白细胞去除率和HGB回收率分别为99.9%和92.49%;实验组和对照组K+、游离血红蛋白、储存末期溶血率和乳酸随着储存时间延长逐渐增高,前3者在储存21 d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在整个储存无显著差别;2,3-DPG随着储存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两组数据在整个储存期间也无显著差别;其他指标变化不显著。在储存时间的35 d内,两组所检测数据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结论白细胞滤除对红细胞储存21 d以后的质量指标产生一定影响,但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对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的影响,为安全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用于制备洗涤红细胞的悬浮红细胞按保存时间进行分组,0~7 d内为A组,7~14 d为B组,14~21 d为C组,21~28 d为D组,28~35 d为E组,每组按要求随机选择30袋,分别检测每组洗涤红细胞容量、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血浆蛋白清除率、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血红蛋白含量、溶血率,同时检测每组血液洗涤前后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 A组和B组洗涤红细胞的白细胞去除率相对较高,与C、D、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溶血率与C、D、E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变形能力逐渐降低,A、B组与C、D、E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备前的悬浮红细胞与洗涤红细胞D组和E组的红细胞变性能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保存时间对制备洗涤红细胞产品的质量有较大影响,洗涤红细胞的上清蛋白质含量和溶血率随其制备原料红细胞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随其制备原料红细胞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建议使用不超过14 d的悬浮红细胞制备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的质量情况。方法无菌接驳取悬浮红细胞标本,分别在保存前(0 d)和保存期末(35 d)进行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和游离血红蛋白检测,并使用透射电镜观察保存前和保存期末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在保存前(0 d)和保存期末(35 d)悬浮红细胞HCT、HGB、RBC等指标均符合质量要求,悬浮红细胞在保存前和保存期末HCT、HGB、RBC等指标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35 d后,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为(149.5±9.6)mg/L,与保存前的(26.5±1.9)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无明显变化,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细胞膜结构清楚,膜表面光滑完整,未见突起、凹陷、空泡、缺失等膜损伤。结论悬浮红细胞保存前和保存期末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质量要求;控制悬浮红细胞制备和保存中各个环节,对于保护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保证血液质量,保证血液输注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的血液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秀春 《卫生职业教育》2008,21(21):101-102
目的 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血液质量变化,及对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的降低程度进行探讨.方法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是将200毫升/袋全血用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取过滤后的血液加入添加剂,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进行血液质量检测,观察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的降低程度.结果 检测过滤后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滤过率>99.99%(P<0.05),其余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试验等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由于去除了白细胞和血小板,所以能降低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全血和悬浮红细胞进行白细胞过滤液效果比较,找出两者过滤效果的差异。方法测定全血与悬浮红细胞过滤后白细胞清除率和红细胞回收率参数指标。结果全血与悬浮红细胞过滤后白细胞清除率和回收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血与悬浮红细胞过滤效果无差异,但对红细胞保存功能是否有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红细胞悬液中白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温和辐射对红细胞中残余自细胞凋亡及某些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来自6名无偿献血者200ml全血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等份分装为10袋。除自身对照外均25Geyγ射线照射,然后置血库冰箱2℃-8℃保存。保存后3小时、2天、7天、14天和35天分别取样用化学法检测凋亡。保存期内第1、3、5周分别取样测定IL-1β、IL-6、IL-8和TNF-α含量。保存期末所有样品均进行血培养。结果:红细胞保存后第2天白细胞开始出现凋亡梯状条带,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对照组和照射组该持征条带差异不大,而两组的细胞因子含量都逐渐升高,且照射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血培养呈阴性。结论:红细胞成分中的残余白细胞在体外低温环境下可发生凋亡。辐射可抑制体外成分血细胞因子增加,但辐射如何影响血液细胞的凋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7)Csγ射线辐照对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137Csγ射线辐照对悬浮红细胞中淋巴细胞的灭活作用,以及辐照后悬浮红细胞保存期间的质量变化,明确悬浮红细胞辐照处理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悬浮红细胞制备后,分别用20 Gy、25 Gy、30Gy的137Csγ射线照射,照射后检测淋巴细胞反应抑制率,并分别于储存的第0 d、7 d、14 d、21 d、28 d、35 d检测悬浮红细胞的pH、电解质浓度、红细胞渗透脆性、游离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诸参数等,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抑制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辐照后立即检测,悬浮红细胞的生化指标及红细胞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照射组的Na+、K+、红细胞渗透脆性、游离血红蛋白、HCT、MCV、MCHC发生了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25Gy可有效杀灭淋巴细胞,虽然辐照对悬浮红细胞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悬浮红细胞在保存期内仍符合其质量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3.
检测保存期内不同时间MAP红细胞悬液的pH值、Na^+、K^+、Cl^-、氨、乳酸、游离血红蛋白的舍量.以保证红细胞悬液保存期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体外观察悬浮红细胞对异体T淋巴细胞向CD4+ CD25+ 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纯化出CD3+T淋巴细胞,给予CD3/CD28抗体刺激,并分别与异体非去白悬浮红细胞或去白悬浮红细胞混合培养72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培养体系中CD4+ CD25+Treg细胞的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Foxp3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4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的水平.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培养液组)比较,非去白悬浮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组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功能基因Foxp3 mRNA表达也明显增高;1L-2和IFN-γ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减少,IL-10和TGF-β抗炎细胞因子分泌增多(P<0.01).而与去白悬浮红细胞比较,非去白悬浮红细胞作用更加明显(P<0.05).结论 悬浮红细胞可能通过调节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诱导异体T淋巴细胞向CD4+ CD25+ Treg分化,而悬浮红细胞内残留的白细胞可能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红细胞悬液巨细胞病毒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核黄素光化学法对红细胞悬液中病毒灭活效果。方法以人巨细胞病毒(HCMV)作为指示病毒,在红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核黄素,结合照度为40000 Lux的可见光(λ(600nm),处理后加入单层人胚成纤维细胞(HF)中培养,观察细胞病变效应并测定病毒滴度,用PCR检测病毒核酸的变化。结果红细胞悬液中的核黄素浓度为50、100、150、200μmol/L时,结合照度为40000 Lux的可见光分别照射40、30、20、20min时,可将滴度为7.65log TCID50的HCMV灭活至<0.50log TCID50;PCR法未能检测出病毒核酸。结论核黄素光化学法能有效灭活红细胞悬液中的HCMV。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红细胞悬浮液与血浆对应的抗体效价及其蛋白含量。方法随机收集无偿献血者261名。针对各全血制备对应的血浆和红细胞悬浮液,检测各血上清的抗A、抗B效价及其对应的血浆蛋白含量并比较分析。结果A型血浆抗B效价的效价为31.05±20.29,A型红细胞悬液抗B的抗体效价为5.86±3.60;B型血浆抗A的效价为21.69±18.34,B型红细胞悬液抗A的抗体效价为3.08±1.99;O型血浆抗A的效价为34.02±20.76,血浆抗B的抗体效价为31.98±19.32;O型红细胞悬液的抗体抗A效价为5.96±2.86,抗B抗体效价为5.32±2.45。A型血的血浆蛋白与红细胞悬液上清液存在显著差异,且血浆抗体的效价是红细胞上清效价均数的7倍;血浆蛋白则为红细胞悬液的5—8倍。结论与血浆比较,各血型红细胞悬浮液的抗体效价明显低,含有较少蛋白,可只用主侧配血。  相似文献   

17.
全血和红细胞悬液保存期内离子、氨、乳酸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极法、干化学法和酶法检测10份枸椽酸-磷酸-葡萄糖(CPD)全血和10份红细胞悬液于2~6℃保存1,4,10,15,21,30d的pH值、钠、钾、氯、氨、乳酸含量。CPD全血和红细胞悬液在保存期内氯含量变化很小;pH值、钠含量随保存日数增多逐渐下降;钾、氨、乳酸含量则逐渐增高,钾于4d,氨、乳酸于10d的含量已显著增高(P〈0.01)。保存日期相同的红细胞悬液的离子、氨、乳酸含量均低于CPD全血含量(P〈0.05或P〈0.01)。1单位红细胞悬液的pH值、钠、钾、氯、氨、乳酸含量均低于200ml CPD全血含量。保存日数超过10d,CPD全血和红细胞悬液的钾、氨、乳酸含量均已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84-86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50例,依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比例分为低比例血浆组17例、中比例血浆组21例、高比例血浆组12例。监测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三组不同比例血浆-红细胞悬液输注组患者输血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量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APTT、PT均显著延长,Fbg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血浆组APTT和PT也有所延长,但延长时间短于低比例血浆组,Fbg浓度也有所降低,同样减少幅度低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比例血浆组患者其APTT、PT和Fbg与输血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临床输血时,应避免血浆和红细胞悬液比例失调,低比例血浆可诱发血液低凝现象产生,以血浆∶红细胞悬液为1∶1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经喉插管全身静脉复合麻醉支撑喉镜下喉显镜外科手术78例,局麻手术28例。结果:106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及麻醉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经喉插管全身静脉复合麻醉支撑喉镜下喉显镜外科手术78例,局麻手术28例.结果106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及麻醉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