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南京八一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骨淋巴瘤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8月-11年,采用化疗联合放疗2例,均存活.单纯化疗1例,因病情进展已死亡.结论:原发性骨淋巴瘤为临床少见的结外淋巴瘤,以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预后较好.通常见为溶骨性破坏,局部症状重而全身症状轻,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造成早期准确诊断非常困难,容易发生误诊.确诊有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治疗以放化疗综合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并阅读及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为(右)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积极治疗后现考虑肿瘤复发。结论:原发性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罕见,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预后不佳,常采用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刘景景  何萌  李文 《实用癌症杂志》2022,(12):2025-2027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全部患者性别、年龄、B症状、EGOG评分、LDH水平、CA125水平、血清蛋白降低、治疗方式、骨髓侵犯信息,分析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弥漫成片的淋巴母细胞样细胞浸润且对胃黏膜产生破坏,胃黏膜固有腺体明显减少,部分患者肿瘤细胞对胃壁肌层进行侵犯破坏,肿瘤细胞体积较大,且核分裂象较为多见,散在坏死。LDH水平、CA125水平、治疗方式、骨髓侵犯是影响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生存的单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H水平上升、CA125水平上升、手术联合化疗、存在骨髓侵犯是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病理学并无特殊性,但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与LDH水平、CA125水平、治疗方式、骨髓侵犯有关,临床医生参照相关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判定,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纳入自2006年1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29例病理诊断为甲状腺淋巴瘤的患者,对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实验室指标、手术资料等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5例,中位确诊年龄为57岁(48~66岁)。20例(71.4%)以颈部肿物为首诊症状,19例(65.5%)出现吞咽困难,而9例(32.1%)伴有呼吸困难。自起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7.0±6.9)个月。12例患者术前接受了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检查,7例(58.3%)的结果为可疑淋巴瘤。术后病理结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3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5例,T细胞淋巴瘤1例。所有29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2例患者因一般状况较差(ECOG评分为2分)未接受术后化疗。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6~120个月);截止至末次随访时,29例PTL患者的总生存率为93.1%。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要病理类型,患者的短期生存较好,术前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对于甲状腺淋巴瘤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6例泌尿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8岁,其中14例以泌尿系统症状起病,10例影像学检查提示泌尿系统肿块.淋巴瘤起病部位:肾脏4例,肾上腺5例,睾丸5例,前列腺及尿道外口各1例.12例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非生发中心为主;12例Ann Arbor临床分期为ⅢE~ⅣE期;10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7例伴有B症状;10例患者通过手术确诊;14例接受含利妥昔单抗方案的化疗.初治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3例.结论 泌尿系统淋巴瘤患者诊断时多为晚期,病变侵袭性强.患者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治疗主要采取手术联合放化疗,初治完全缓解率低,应重视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治和预后,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回顾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影像特征、病理学类型及疗效并文献复习。7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软组织肿胀。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1例。病理类型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伯基特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联合化疗、局部放疗、靶向治疗等。该病临床表现无特殊性,早期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采用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及靶向治疗明显改善部分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骼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报道1 例骨骼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误诊为肌肉脓肿的诊疗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该例患者初诊为肌肉脓肿,切开引流后病情持续不愈,病理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症状减轻.结论 原发骨骼肌淋巴瘤临床少见,易误诊,磁共振成像具有一定特异性,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当临床表现与诊断不符时需进一步拓宽诊断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培美曲塞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中老年非霍奇金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以培美曲塞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综述。结果共纳入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7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为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1例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肿瘤复发或一线治疗进展后接受培美曲塞为主的化疗方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4例达到部分缓解,3例疾病进展,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培美曲塞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尤其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能有一定的有效性,且安全性可控。  相似文献   

9.
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3例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23例患者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1-72岁,平均46.5岁.临床表现以腹胀、下腹疼痛,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病变部位:回盲部9例、小肠8例、结肠5例、直肠1例.病理组织学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1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例、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3例、肠道滤泡性淋巴瘤2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 肠道淋巴瘤以MALT淋巴瘤最多见,临床上很难与肠癌鉴别,早期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活检,手术切除病检是淋巴瘤确诊及分型、临床规范化治疗与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子宫体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原发性子宫体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例原发性子宫体恶性淋巴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子宫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殊性,结合文献镜下见子宫黏膜和(或)肌层内淋巴样细胞弥漫增生,可出现滤泡结构,免疫组化显示B细胞标记。子宫颈卵巢输卵管可见肿瘤累及。结论 原发性子宫体恶性淋巴瘤以弥漫大B细胞型多见,侵袭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异质性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但也存在其他不常见的亚型。我们将描述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特点,重点在发病机理、分期、风险分层、预后及最新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发病率低,预后较差。本研究探讨PB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12年1月经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收治的23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或化疗并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23例患者全部为女性,发病年龄27~87岁,中位年龄46岁。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78%的患者为ⅠE期或ⅡE期。按照WHO 2001淋巴瘤病理分类标准,22例B细胞性淋巴瘤[19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小淋巴B细胞淋巴瘤,1例介于弥漫大B(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和伯基特(Burkitt lymphoma,BL)之间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1例ALK阳性的间变T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16例行肿块切除术加术后化疗(4例加术后放疗),2例行根治术加术后放化疗,3例仅行单纯手术,1例Ⅳ期患者粗针穿刺活检取得病理后仅行全身化疗,1例Ⅳ期患者合并肾衰放弃治疗。19例患者在首次治疗后取得临床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但随访中有10例复发,部位见于同侧及对侧乳腺,肝、脾、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骨及骨髓。有3例中枢侵犯者治疗期间未行鞘内预防。随访时间为4~114个月,中位16个月。全组死亡12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8%、47.1%、45.1%和41.0%。中位无进展时间为12个月,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2%、41.2%和26.9%。结论:PBL多为弥漫大B细胞型,预后差;PBL采用局部切除术联合放、化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模式;对于中高度恶性的PBL,首次治疗时接受CNS预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因、误诊原因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对 8例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临床确诊率为12 .5 % (1/8) ,病理误诊率为 37.5 % (3/8)。 8例中 2例为结外 MAL T型边缘区 B细胞淋巴瘤 ;6例为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 6例伴有 Hashimoto's甲状腺炎。 2例 MAL T型淋巴瘤分别随访 12年、2年零 8个月均存活 ,现健在。 6例弥漫性大 B细胞性淋巴瘤平均存活期为 35 .9个月。结论 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致病因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临床及病理均易误诊。其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及治疗方法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鼻腔B细胞淋巴瘤(PNBC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18例PNBCL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类型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PNBCL临床多表现为鼻塞、流涕.18例患者年龄12~76岁,中位年龄51岁,男女比例为11:7;Ann Arbor分期ⅠE~ⅡE期15例,ⅢE~Ⅳ期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3例,套细胞淋巴瘤3例,伯基特淋巴瘤2例;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4例;有B症状1例.CT检查示鼻腔异常软组织影,多位于单侧,可呈轻-中度均匀强化.18例患者中1例放弃治疗,14例接受单纯化疗,3例接受放化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2.3%(14/17).随访结束死亡5例,3年总生存率为54.5%(6/11).结论 PNBCL患者ⅠE~ⅡE期多见,B症状少见,病理分型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目前PNBCL的治疗首选化疗,可辅助放疗,但预后欠佳,化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一致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结合临床、影像学、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1例不一致性颈部淋巴结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及甲状腺左叶及峡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46岁,以甲状腺双叶实性肿物及双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手术切除甲状腺双叶及颈部淋巴结,术后病理诊断为不一致性淋巴瘤,右颈及部分左颈部淋巴结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甲状腺左叶及峡部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 不一致性淋巴瘤较为罕见,表现形式多样,且发生的解剖部位不同,应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的足够重视,其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由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继发性肺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报道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1例继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对该病的影像学表现、 发病率及治疗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患者初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半年后肺CT示右肺下叶及肺门区多发团块灶,肺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为继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给予二线方案R-EDOCH治疗有效.结论 继发性肺淋巴瘤比较少见,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 PBL)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预后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并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03年12月-2013年12月15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随访情况。结果:15例患者全部为女性,发病年龄25-68岁,中位年龄47.8岁。据2001年WHO淋巴瘤病理分类标准,14例为B细胞来源,1例为T细胞来源。具体分类为12例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 DLBCL),1例黏膜相关淋巴瘤( MALT),1例滤泡性淋巴瘤( FL),1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T-LBL)。10例行乳腺局部肿块切除,3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1例行单侧乳腺切除。14例患者术后接受了全身化疗,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化疗。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6-112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3、5年生存率60%、46.7%。结论:PBL的预后与分期、淋巴瘤预后指数( IPI)、病理组织学、治疗方式有关。PBL多为弥漫大B细胞型,预后差。PBL采用局部切除术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对于中高度恶性的PBL,首次治疗时接受CNS预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in Y  Shi YK  He XH  Yang JL  Yang S  Yu YX  Li B  Wang QL  Zhou LQ  Sun Y 《癌症》2006,25(4):481-485
背景与目的:扁桃体是原发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最常见部位。本研究主要分析和总结原发扁桃体NH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探讨进一步改善预后和治疗后生存质量的可能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5月至2003年1月,89例初治原发扁桃体NH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改良的欧洲.美国淋巴瘤和WHO淋巴瘤分类原则进行病理分类。根据AnnArbor标准进行分期。Ⅰ期和Ⅱ期患者主要接受放化疗联合治疗,Ⅲ期和Ⅳ期患者以化疗为主。结果:89例患者中弥漫大B细胞型60例(67%),外周T细胞型11例(12%),惰性淋巴瘤5例(6%),间变大T细胞型和T淋巴母细胞型各1例,未明确分类11例(12%)。Ⅰ期和Ⅱ期患者8l例(91%),其中58例(72%)为放化疗联合治疗,19例(23%)为单纯放疗,3例(4%)为单纯化疗,1例(1%)为放化疗联合美罗华治疗。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为80%,Ⅰ期和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4%。早期患者的生存率与原发耐药、复发和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有显著性相关;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B症状、是否有巨块等对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原发于扁桃体的NHL绝大部分为Ⅰ期和Ⅱ期的早期患者.因此预后较好。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型最为多见。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早期患者中原发耐药、复发和IPI〉1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 对17例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WHO-EORTC)分类标准,结合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对其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分别进行观察、总结.结果 17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51(16~78)岁.患者均以发现皮肤病就诊.其中T细胞淋巴瘤14例,包括5例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蕈样霉菌病,4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及3例原发性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其中1例为原发性皮肤侵袭性亲表皮性CD8+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3例,包括2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和1例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Ⅲ级).结论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复杂多样,两者必须紧密结合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脾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疼痛,无发热及浅表淋巴结肿大,CT证实脾多发占位性病变伴脾门多发肿大淋巴结.行脾、胰尾切除术,病理确诊为DLBCL,免疫分型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外周血和骨髓检查结果正常.脾切除术后给予联合化疗,随访1年处于完全缓解期.结论 原发性脾DLBCL罕见,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手术探查是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金标准.治疗首选脾切除术,术后辅助化疗及放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