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白血病(AL)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8年1月9年间住院的116例老年AL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致病菌和易感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非老年人组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人组116例中发生医院感染73例(62.9 %),感染死亡38例(52.1 %),明显高于同期非老年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部位以口腔和呼吸道感染为主;多部位感染、重症感染高于非老年人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因素分析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C)绝对值、化疗周期、近期感染、治疗阶段、住院时间及住院季节是老年人AL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AL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感染死亡率高,外周血ANC绝对值、化疗周期、近期感染、治疗阶段、住院天数及住院季节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院内感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院内感染的发生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抗生素对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按照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将196例患者分成4组(0~0.499)×109/L、(0.5~0.999)×109/L、(1.0~1.499)×109/L组和(1.5~1.999)×109/L组,调查各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所有患者均给予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计算各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升至正常值时所需的G-CSF总量和时间.将本组患者分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和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计算2组患者实际感染发生率.结果4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64.7%、54.7%、23.3%和28.8%,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患者使用G-CSF的量分别为(1 889.71±1 550.39)μg、(1 037.74±724.21)μg、(824.42±625.08)μg和(621.97±588.36)μg,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时间分别为(6.82±4.07)天、(5.92±4.07)天、(5.81±3.61)天和(6.18±4.31)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和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实际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6.0%和43.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随粒细胞下降而增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感染发生率,及时、足量地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能更有利于院内感染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白血病(AL)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8年1月9年间住院的116例老年AL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致病菌和易感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非老年人组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人组116例中发生医院感染73例(62.9%),感染死亡38例(52.1%),明显高于同期非老年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部位以口腔和呼吸道感染为主;多部位感染、重症感染高于非老年人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因素分析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C)绝对值、化疗周期、近期感染、治疗阶段、住院时间及住院季节是老年人AL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AL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感染死亡率高,外周血ANC绝对值、化疗周期、近期感染、治疗阶段、住院天数及住院季节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我国成年伴NPM1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PMc+AML)的临床特点,初步探讨定期定性检测该突变在早期判断AML复发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毛细管电泳法对95例成年初治AML患者检测NPMl突变情况,并选取其中5例完全缓解患者定期检测该突变。结果 95例成年AML患者NPM1突变发生率为29.5 %(28/95); ≥40岁患者突变发生率[40.0 %(22/55)]明显高于<40岁患者[15.0 %(6/40)](χ2=6.963,P=0.012);正常核型AML患者突变发生率[51.1 %(24/47)]明显高于异常核型患者[8.3 %(4/48)](χ2=20.860,P=0.000)。AML患者发生NPM1突变以M5[72.7 %(16/22)]、M2[36.3 %(8/22)]常见,在具有重现性染色体异常的AML中,未发现该突变。NPMc+AML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均明显高于NPMc-AML组(t值分别为4.132、4.603、4.069,均P<0.05)。NPMc+AML患者完全缓解率、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NPMc-AML患者(χ2值分别为10.448、4.146、4.384,均P<0.05)。定期检测的患者血液学复发前1.5~2.0个月重新出现NPM1基因突变。结论 NPM1基因突变在成年AML患者中,尤其是正常核型AML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临床表现为患者年龄偏大,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均较高,NPM1基因突变是成年AML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定期定性监测该突变可早期判断AML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白血病(AL)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8年1月9年间住院的116例老年AL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致病菌和易感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非老年人组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人组116例中发生医院感染73例(62.9%),感染死亡38例(52.1%),明显高于同期非老年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部位以口腔和呼吸道感染为主;多部位感染、重症感染高于非老年人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因素分析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C)绝对值、化疗周期、近期感染、治疗阶段、住院时间及住院季节是老年人AL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AL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感染死亡率高,外周血ANC绝对值、化疗周期、近期感染、治疗阶段、住院天数及住院季节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2例院内感染的血液病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62例患儿共发生79起医院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系统为主,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和真菌,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倍能)和头孢吡肟(马斯平)高度敏感(90.48 %和87.13 %)。粒、单核细胞减少、化疗、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为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为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对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总数<1.5×109/L的患儿进行保护性隔离,倍能和马斯平可作为血液病患儿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吻合口瘘为直肠癌保肛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增加和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已经发展为主流术式,因此研究此术式下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吻合口瘘的防治办法,以期提高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综合效果,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01—2015-06-30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行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性别、年龄、伴有糖尿病、体质量指数、肿瘤最大直径、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白蛋白、病理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离断血管水平、预防性造口、手术方式、肿瘤下极距齿状线距离和新辅助放化疗的情况,统计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和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吻合口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和效果。结果吻合口瘘发生率为8.75%(14/160)。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组与未发生瘘组在患者体质量指数(χ2=4.974,P =0.026)、术前白蛋白水平(χ2=5.749,P =0.016)、超低位保肛(χ2=8.270,P =0.004)、手术方式(χ2=10.27,P =0.001)和新辅助放化疗(χ2=7.540,P =0.006)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OR=22.156)、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OR=9.742)、手术方式(OR=6.161)和新辅助放化疗(OR=19.045)是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子。经采取充分引流、静脉使用生长抑素、双套管冲洗及回肠或横结肠造口等方法进行处理后,吻合口瘘均痊愈。结论体质量指数、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手术方式和新辅助放化疗等是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子。对伴有独立危险因子病例采取预防性造口,可以降低非计划二次手术的概率,减轻瘘的程度,缩短瘘的愈合时间。围手术期采取适当措施,可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易感因素和预后,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山西省儿童医院85例ALL合并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ALL患儿中发生真菌感染22例(25.88%)。不同化疗方案患儿真菌感染发生率:诱导方案VDLDex(P)为16.47%(85次疗程中14次);巩固治疗CAM方案为0.71%(281次疗程中2次),HR1'方案为7.14%(28次疗程中2次);HR3'方案为3.57%(28次疗程中1次);HD-MTX方案为0.34%(587次疗程中2次);COADex方案0.48%(210次疗程中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98,P<0.05)。标危、中危及高危组患儿年龄分别为(4.27±1.57)岁、(5.08±3.39)岁、(8.09±2.9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08,P<0.05)。不同危险组患儿真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标危组19.35%(6/31)、中危组12.5%(5/40)、高危组78.57%(1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6,P<0.05)。22例真菌感染患儿中治愈10例(45.45%),好转2例(9.09%),放弃6例(27.27%),死亡4例(18.18%)。结论ALL患儿化疗时易发生真菌感染。长期应用含有激素化疗方案、持续粒细胞缺乏、年龄小及高危组是易感因素,应重点关注此类患儿,早期预防真菌感染,有利于降低合并真菌感染ALL患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D Lys751Gln多态性与成年人急性白血病(AL)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按照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100例成年人AL患者为病例组,1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观察对象外周血XPD Lys751Gln基因多态性。结果 成年人AL病例组和对照组Lys/Lys、Lys/Gln、Gln/Gln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83 %、16 %、1 %和90 %、10 %、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P=0.49);携带XPD Lys751Gln突变基因(Lys/Gln+Gln/Gln)的个体不增加AL的发病风险(χ2=2.10,P=0.15,OR=1.84;95 % CI 0.80~4.25)。按FAB形态学分型,携带XPD Lys751Gln突变基因型(Lys/Gln+ Gln/Gln)个体患AL的危险度增加(OR=2.77,95 % CI 0.99~7.73)。结论 XPD Lys751Gln可能与成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与阑尾黏液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1993年5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42例阑尾黏液性肿瘤患者手术标本组织蜡块,另取10例单纯性阑尾炎作为对照。应用PV6000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分别检测p53蛋白和Ki-67抗原的表达水平。结果 p53蛋白在阑尾黏液性肿瘤中表达阳性率[31.0 %(13/42)] 高于阑尾炎组[0(0/10)](χ2=4.127,P=0.042),在阑尾黏液腺癌组表达阳性率[40.0 %(12/30)]高于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组[ 8.3 %(1/12)](χ2=4.0218,P=0.044)。形成腹膜假黏液瘤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45.5 %(10/22)]高于无腹膜假黏液瘤组[ 15.0 %(3/20)](χ2=4.5464,P=0.033)。Ki-67抗原在阑尾黏液性肿瘤中标记阳性率[45.2 %(19/42)]高于阑尾炎组[10.0 %(1/10)](χ2=4.2374,P=0.039),而Ki-67抗原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是否形成腹膜假黏液瘤以及肿瘤病理类型等因素均无关(χ2值分别为0.0961、1.5910、1.6155、2.7776,均P>0.05)。阑尾黏液性肿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组Ki-67标记阳性率高于p53蛋白阴性组(χ2=7.6299,P=0.0057)。结论 p53基因的突变与阑尾黏液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Ki-67抗原表达可以反映出阑尾黏液性肿瘤增殖活性,但单独检测Ki-67不能作为鉴别肿瘤良性及判定恶性程度的指标。p53基因突变与Ki-67抗原表达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测p53蛋白、Ki-67抗原对于评估阑尾黏液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微生物学特点以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8月至2019年06月在我院肿瘤中心治疗的171例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微生物学特点、院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 008例肺癌患者中,171例(17.0%)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高,为76.0%。分离的病原体主要包括革兰阴性菌、真菌和革兰阳性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占14.6%,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12.9%)、铜绿假单胞菌(10.5%)、肺炎链球菌(9.9%)和流感嗜血杆菌(9.4%)。肺癌患者院内感染院内死亡率为21.1%(36/1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期间接受过机械通气、存在感染性休克以及低蛋白血症是影响肺癌患者院内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癌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血液病相关颅内出血(IC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方法 1998年1月至2010年5月发生的与原发血液病相关的ICH病例31例,回顾性分析其基础疾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ICH的血液病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多见,分别为13例和6例,多表现为头痛、烦躁、恶性呕吐和意识障碍,缺乏定位体征,影像学表现以渗血为主,CT与MRI诊断的符合率为60 %(3/5),头颅MRI的ICH检出率高于CT。总病死率为71 %(22/31),发热、白细胞>5×109/L、血小板<50×109/L、免疫球蛋白增高、凝血功能异常、全身多部位出血等是ICH的危险因素,具备≥2个危险因素者病死率为86.4 %(19/22),显著高于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病死率[33.3 %(3/9)](χ2=8.718,P=0.003)。结论 血液病相关ICH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头颅MRI有助于提高血液病相关ICH诊断率,发热、白细胞>5×109/L、血小板<50×109/L、免疫球蛋白增高、凝血功能异常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可导致血液病ICH患者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研究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门脉癌栓、术中输血、肝门阻断时间等与肝癌切除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肝癌切除术的1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用Log-Rank检验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肝癌切除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2、3、5年复发率分别为54.17%、66.67%、81.40%、87.50%,平均复发时间为19.5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0%、73.17%、58.54%、27.64%,平均生存时间为42.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χ2=11.159,P =0.005)、Child-Pugh 分级(χ2=7.715,P=0.028)、肿瘤≥5 cm(χ2=11.483,P=0.004)、门脉癌栓(χ2=22.271,P=0.001)与肝癌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χ2=8.993,P=0.003)、肿瘤≥5 cm(χ2=4.022,P=0.039)、门脉癌栓(χ2=5.023,P=0.027)与肿瘤复发有关。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χ2=7.339,P=0.025)、血清甲胎蛋白AFP﹥400 ng/ml(χ2=5.431,P=0.042)、Child-Pugh分级(χ2=13.389,P=0.002)、肿瘤≥5 cm(χ2=11.342,P=0.003)、门脉癌栓(χ2=52.167,P﹤0.001)、肝门阻断(χ2=5.801,P =0.037)、术中输血(χ2=14.959,P=0.001)等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χ2=9.133,P=0.003)、Child-Pugh分级(χ2=4.799,P=0.028)、肿瘤≥5 cm(χ2=9.101,P=0.004)、门脉癌栓(χ2=11.126,P=0.001)、肝门阻断(χ2=3.985,P=0.046)与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关。结论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5 cm、门脉癌栓、肝门阻断是影响肝癌患者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成年人急性白血病(AL)的形态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MIC)特征。方法 172例初诊AL成年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非老年组(年龄<60岁)及老年组(年龄≥60岁),进行MIC分型比较。结果 老年组中M3的比例显著低于非老年组[6.0 %(3/50)∶18.9 %(23/122)](P<0.05)。老年组骨髓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14.0 %(7/50)∶4.1 %(5/122)](P<0.05),而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的比例显著低于非老年组[52.0 %(26/50)∶73.8 %(90/122)](P<0.05)。老年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伴淋系抗原表达的AML(Ly+AML)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63.4 %(26/41)∶41.3 %(38/92)](P<0.05)。老年组AML患者中,高危组核型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33.3 %(11/33)∶14.1 %(10/71)](P<0.05)。结论 年龄是AL的重要预后因素,老年AL患者的预后总体较非老年AL患者为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调强适形放疗(IMRT)治疗肺癌发生放射性肺炎(RP)的相关因素,寻找合理的预测性指标,为放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对163例经IMRT治疗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剂量-体积直方图的相关参数进行量化分析,放疗结束后随访时间≥6个月,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其与RP之间的关系。结果 ≥2级RP的发生率为28.22 %(46/163)。单因素分析发现下叶肿瘤(P=0.033)、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P=0.020)、联合化疗(P=0.020)、未预防性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P=0.025)与RP的发生有关。其中肺基础疾病及联合化疗是影响≥2级RP发生的独立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健侧肺V20、全肺V5及靶区总体积是RP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RP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放疗计划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制定。  相似文献   

16.
急性白血病患者与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与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3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结果 231例共发生院内感染48例,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肛周和口腔为主.感染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及真菌.中性粒细胞减少、多疗程化疗和广谱抗生素使用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为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必须对中性粒细胞<0.5×109 L-1的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感染是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同步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食管癌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丹参注射液同步放疗组(A组)和顺铂同步放疗组(B组)。均采用加速器 6 MV的X线3DCRT,总剂量60~70 Gy。A组放疗前3 d开始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0 ml/d,至放疗结束;B组放疗同时静脉滴注顺铂30 mg/ m2,每周3次,至放疗结束。结果 A组的近期有效率为71.0 %(22/31),与B组接近[74.2 %(23/31)](χ2=0.522,P>0.05),多种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A组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 %和43.3 %,优于B组的55.3 %和16.7 %(χ2=3.18,χ2=4.526,均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同步3DCRT方案对中晚期食管癌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杨新妹 《中国肿瘤》2007,16(8):667-66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24例恶性肿瘤住院死亡患者发生院内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死亡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医院感染与既往治疗及住院日,以及血白蛋白水平.[结果]既往曾行放疗、化疗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75.4%)明显高于未行过放疗、化疗患者(35.8%).住院>30天患者感染发生率(68.0%)明显高于住院≤30天者(34.7%).血白蛋白水平低于或等于30g/L感染发生率(69.7%)明显高于血白蛋白水平高于30g/L(31.3%).[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与既往治疗方式及住院日、血白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发生肠道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03例化疗后发生肠道感染A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03例患者共进行364个周期化疗,其中59个化疗周期中发生66例次(18.13%)肠道感染,包括7例次在同一个疗程出现2次肠道感染.未完全缓解(CR)组肠道感染发生率27.48%(36/131),CR组9.87%(23/2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个化疗周期中重复肠道感染发生率达46.67%.同一化疗周期,对于在化疗期间出现肠道感染的患者,化疗后再次肠道感染发生率为化疗期间未发生肠道感染者的3.7倍.初次诱导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肠道感染发生率比急性髓系白血病高(P=0.019).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肠道感染发生率为9.89%(36/364),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时肠道感染发生率为8.24%(30/3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化疗后肠道感染患者部分发生急腹症,死亡率高.结论 AL患者在化疗期间及骨髓抑制期均会出现肠道感染,必须引起重视,减少血流感染及危险因素,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治疗的恶性血液病(包括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92例患者资料。分为ATG预防组(66例)和无ATG组(26例)。ATG剂量为1.5 mg/kg,移植前第4天至移植前第1天。比较两组急性GVHD(aGVHD)和慢性GVHD(cGVHD)发生率,分析aGVHD与cGVHD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比较ATG预防对移植后总生存(OS)、治疗相关死亡(TRM)率、复发率的影响。结果 Ⅱ~Ⅳ度aGVHD和Ⅲ~Ⅳ度aGVH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7 %(16/60)比44.0 %(11/25),P=0.12;13.3 %(8/60)比 8.0 %(2/25),P=0.74]。ATG组cGVHD及广泛型cGVHD发生率明显低于无ATG组[ 34.0 %(17/50)比 72.2 %(13/18),P=0.005;10.0 %(5/50)比44.4 %(8/18),P=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TG预防能降低cGVHD发生[相对危险度(RR)=0.22,95 % CI 0.081~0.599;P=0.003],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完全相合增加cGVDH发生率(RR=3.25,95 % CI 1.39~7.61;P=0.007)。并且ATG预防显著降低广泛型cGVHD发生(RR=0.05,95 % CI 0.009~0.240;P<0.001)。9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1~84个月)。ATG预防组和无ATG组间OS率(60.4 % 比43.1 %,P=0.41)、TRM率(19.8 %比34.3 %,P=0.43)、复发率(40.6 % 比33.6 %,P=0.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总量6 mg/kg的ATG预防可显著降低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cGVHD及广泛型cGVHD的发生率,不增加疾病复发,对OS及TRM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