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及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 M)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FQ-PCR)法,检测3 400例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并对1 380例病毒复制大于103copies/ul者,进行ALT、AST、HBV M、HBV基因型检测。结果 1 380份血清中共检出C型1 108例(80.3%),主要分布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和原发性肝癌(HCC)患者中;B型247例(17.9%),主要分布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中;B+C混合型25例(1.8%)。不同HBV基因型在HBV-DNA载量、HBe Ag、HBe Ab上存在显著性差异,ALT、AS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武威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以C型为主,C型HBV-DNA、HBe 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且与较严重的肝脏损伤有关,是影响疾病进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1年3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部慢性HBV感染患者190例,其中4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例慢性重型肝炎(CLF),102例乙肝后肝硬化(LC),25例原发性肝癌(HCC),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血清ANA、ENA谱、RF。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并常规测定ALT、AST、TBIL、ALB。结果:慢性HBV感染者自身抗体的总检出率32.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B、CLF、LC、HCC组的自身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4.4%、27.8%、33.3%、44.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HBV DNA阳性与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BV感染者自身抗体阳性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与年龄、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密切关系(t年龄=2.37,P=0.019;tALT=4.33,P=0.000;tAST=2.60,P=0.01;tTBIL=3.53,P=0.001;tALB=-2.47,P=0.014)。结论:慢性HBV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性反应,导致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这种自身免疫性反应与感染者的性别、病毒复制无关,与年龄、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存在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筛选28例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M2)、抗肝肾微粒体抗体(ALKM)、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肝胰抗体(ASLA/ALP)、抗肝细胞胞浆抗原1型抗体(LCIA)。结果 11例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检出至少一种以上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总检出率达39.3%。未检出抗SLA/ALP及抗LCIA。经完善相关检查并结合临床特点。最终有6例患者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Ⅰ型3例、Ⅱ型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例)。结论 非甲-非戊型肝炎可存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和其他类型肝炎病毒。在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中常规检查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5.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病毒载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徐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方法对徐州地区160例CHB患者的HBV进行基因分型,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水平。结果B型14例(8.7%),C型88例(55.0%),BC混合型51例(31.9%),未分型7例(4.4%),未发现A、D、E、F型。不同基因型之间HBVDNA载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徐州地区CHB患者中HBV基因型主要是C型和BC混合型,感染的HBV基因型与血清病毒载量之间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V抗体阳性模式与HBV DNA含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乙肝患者入院时第一份血清,同步进行HBV标志物(HBVM)、HBV DNA含量和肝功能检测,对其中96例HBV抗体阳性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HBsAg/HBeAb/HBcAb组和HBsAg/HBcAb组的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HBsAb/HBeAb/HBcAb组和HBcAb组(P<0.01)。按临床分型,HBV DNA阳性率为HLC(85.0%)>CH(76.5%)>AH(12.5%)。结论:乙肝患者血清HBV抗体阳性并不表示体内病毒复制停止而无传染性,多数患者体内HBV DNA呈低水平持续复制,部分患者仍保持较高的复制水平。本文结果提示,慢性持续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或功能低下,不能清除病毒有关。部分HBeAb阳性患者HBV DNA持续复制,可能与HBV基因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探讨自身免疫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阳性情况,并探讨HCVRNA含量、HCV基因型、肝硬化发生率、干扰素治疗应答率、年龄、性别及肝功能与自身抗体的关系。结果(1)6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20例出现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28.9%(20/69),自身抗体以低滴度为主,主要为抗核抗体,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的自身抗体检出率4.3%(3/69,P<0.05);明显低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的自身抗体检出率100%(P<0.05)。(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阴性、阳性组之间HCVRNA含量、HCV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自身抗体阳性组干扰素应答率(77.8%)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应答率(51.2%,P<0.05)。(4)自身抗体在年龄长者中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无关。(5)自身抗体阳性组肝硬化发生率(80%)高于阴性组(46.9%,P<0.05)。(6)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以及γ球蛋白均高于自身抗体阴性患者(分别为191U/L±89U/Lvs113U/L±69U/L,169U/L±80U/Lvs98U/L±62U/L,78μmol/L±50μmol/Lvs51μmol/L±30μmol/L,200g/L±80g/Lvs160g/L±70g/L,均P<0.05)。结论HCV感染能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使患者血清出现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与肝硬化和年龄明显有关,检测其自身抗体及其滴度对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 4 5例 ,乙肝后肝硬化 86例血清标本测定抗核抗体 (ANA)和可提取性核抗原 (ENA)抗体。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硬化ANA的检出率分别为 13.1% (31/ 2 4 5 )、2 3.2 % (2 0 / 86 ) ,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2 .5 % (2 / 80 ) (P <0 .0 5 )。两组病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抗E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7.34%和 12 .7%。阳性主要有nRNP/Sm、SS -A、Scl- 70、Jo - 1、dsDNA等多种类型。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显著高于正常人。除一部分是目前已鉴定的与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外 ,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阐明慢性乙型肝炎中是否也存在肝特异性自身抗体及其在病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以猴肝细胞切片和可溶性肝抗原为抗原基质,用间接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37例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结果:免疫荧光法显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自身抗体总的阳性率(24.07%)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4.29%);且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蛋白质印迹的阳性率各为43.42%和42.59%,两者无显著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化学发光的方法对718例患者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定量检测,并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方法:对所有慢性乙肝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进行基因分型,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56.7%的HBsAg阳性患者HBV-DNA阳性,84.8%的HBeAg阳性患者HBV-DNA阳性。乙型肝炎病毒B型395例,C型229例,BC混合型62例,未分型32例,所占比例分别为55.01%,31.89%,8.64%,4.46%。不同基因型之间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无明显差别。结论:HBeAg与HBV-DNA高度相关;慢性乙肝患者中,C型是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主体,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病毒载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83例,HBeAg阴性67例,对比分析两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结果 HBeAg阳性组年龄、病程均显著小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血清ALT水平及HBVDNA定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炎症分级血清HBV DNA定量范围及平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无相关性(P>0.05),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特点存在差异,血清HBV DNA定量有助判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及HBsAg的影响.方法 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分别在治疗的12、24和48周时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sAg水平.结果 经治疗12周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与HBsA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且随着阿德福韦酯治疗时间的延长,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与HBsAg水平持续下降.第24周时血清HBV DNA下降率为基线的46.07%,在第48周时,血清HBV DNA下降率为基线的54.21%.第24周时血清HBsAg下降率为基线的47.55%,在第48周时,血清HBsAg下降率为基线的52.45%.结论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显著,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4.
邓志海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12,(4):302-304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分成三组,即慢性乙型肝炎组111例、肝硬化组108例、肝癌组98例,将排除慢性肝肾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均作CHE、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胆固醇(Chol)水平测定.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HE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CHE水平最低,与Chid-Pugh A级和B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碱酯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程度较敏感,动态观察胆碱酯酶的变化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亚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亚型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查阅和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报道的相关文献。结果现已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有8种基因型,其中6种基因型已分出基因亚型,并且其地理分布及与临床关系都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的地域性分布和其与临床的密切联系为乙型肝炎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6.
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 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总阳性率68.9%,PreS1总阳性率54.8%,有显著性差异(X2=53.24,P<0.005).HBV-DNA、PreS1在HBeAg( )组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组(HBV-DNA:X2=226.24,P<0.005;PreS1:X2=49.64,P<0.005).PreS1和HBeAg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56.9%和63.3%,PreS1的敏感性高于HBeAg,但特异性则相反.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升高,PreS1和HBeAg的阳性率亦随之升高,HBV-DNA含量低时PreS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结论 联合检测HBV血清标志物、PreS1,并动态监测HBV-DNA的含量,在观察慢性乙肝患者HBV复制、疗效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PreS1可作为HBeAg阴性、无条件开展HBV-DNA检测时的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肝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与HBV DNA定量变化关系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浆内毒素(ET)水平与HBVDNA定量变化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随机选取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108例及HBV标志均为阴性的健康人15例,均严格无菌空腹采血,进行ET、T细胞亚群、HBVDNA定量等指标的检测。结果慢性乙肝患者随着血浆ET水平的升高,HBVDNA定量亦显著升高,P<0·01,但CD3、CD4、CD4/CD8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血浆ET水平升高,可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从而使乙肝病毒持续复制,HBVDNA定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对3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分为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的Hp感染状况与HBV DNA定量、HBV DNA分型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胃炎组进行对比。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56.2%)、乙型肝炎肝硬化组(69.9%)和乙型肝炎并发肝癌组(75.0%)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4%)(P<0.01),各组与慢性胃炎组(57.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Hp感染率均高于肝炎组(P<0.05)。不同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不同病毒载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B、C和D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1.3%、63.3%和50.0%,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增加,且Hp感染率随着肝脏病变程度的进展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1例患者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mg,疗程1年,对照组采用一般保肝、退黄、降酶治疗.结果治疗组累计75%患者血清HBV-DNA阴转,最终持续阴转率70%.对照组HBV-DNA累计阴转率33.3%,最终阴转率为23.8%,两组疗效比较P<0.05.治疗前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的患者,52周时治疗组的复常率83.8%,对照组为25.8%,P<0.05,治疗组累计53.8%患者血清HBeAg阴转,最终持续阴转率53.8%.对照组HBeAg累计阴转率13.3%,最终阴转率为6.0%,两组疗效比较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明显降低血清HBV-DNA水平,促使ALT恢复正常,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