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性选择分析 1995年 1月~ 1999年 10月住院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2 7例 ,并与 3 0例健康对照组相比较 ,发现急性心肌梗塞的Q -T离散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急性心肌梗塞组溶栓治疗成功后Q -T离散度与溶栓治疗前相比较 ,Q -T离散度下降 ,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提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存在心室肌复极的异常 ,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以缩短Q -T离散度 ,Q -T离散度可做为判断溶栓治疗成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严重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主要死因,AMI 后室颤的发生与 Q-Tcd 增加有关.利用 Q-T 离散度对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是降低 AMI 患者早期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我们总结 48例 AMI 患者溶栓后 Q-Tcd 的变化,以探讨溶栓治疗对其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对73例AMI溶栓治疗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4小时、溶栓后1周及出院前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下壁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47.8±24.5)ms和(42.9±22.3)ms(P<0.001);以心率校正的QTd(CQTd)也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53.8±28.7)ms和(48.8±26.5)ms(P<0.05)。溶栓成功组QTd和CQTd明显缩短;而未成功组QTd和CQTd无明显下降,甚至在出院前反而仍高于溶栓前(P<0.05)。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4小时QTd及CQTd增加,与溶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④结论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及CQTd有明显影响,溶栓成功者Q-T离散度明显下降;Q-T离散度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溶栓治疗的AMI患者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可能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4.
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AMI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的69例患者,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45例)和未再通组(24例),测定溶栓前、溶栓后2 h和24 h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者的Q-T离散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后不同时期对QT间期离散度(QTd)和室性心律失常(VA)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83例AMI患者(均为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病例)临床资料,溶栓组(45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PTCA组(38例)接受PTCA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 min、12 h、1周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d.结果 两组治疗后12 h与治疗前、治疗后1周比较QTd均显著减小(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30 min溶栓组QTd无明显差异,PTCA组QTd显著减小(P<0.05),治疗后30 min两组Q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CA组优于溶栓组.结论 成功静脉溶栓及PTCA治疗均能缩短AMI患者QTd,但PTCA组于治疗后30 min优于溶栓组,因QTd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成正相关,故表明PTCA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G-Td)的临床影响和意义。方法 STEMI患者发病在12小时内溶栓治疗的111例患者,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是否再通,分为再通组(73例)和无再通组(38例)。测定并记录溶栓前、溶栓后2小时和24小时的G-Td。结果溶栓前两组STEMI患者的G-Td无明显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的G-Td明显低于无再通组,有明显性差异(P〈0.05);溶栓前两组的室性心律失常无明显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低于无再通组(P〈0.05)。结论 STEMI患者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以缩短G-Td、改善心肌细胞电稳定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Q -T离散度 (QTd)的意义。方法 选择 6 8例AMI患者 ,各分组测量入院时及溶栓治疗后 2 4小时的QTd ,并加以比较。结果 QTd值对比明显增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溶栓组溶栓后QTd值较未溶栓组明显缩小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QTd是用于识别有猝死危险性AMI高危患者的一项有实用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与心电图QT离散度(QTd)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经静脉溶栓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206例,再灌注治疗后1h按照12导联心电图ST段的下移幅度分为A和B两组。A组为ST段迅速下降组(下降≥50%)148例;B组为ST段持续抬高组(下降<50%)58例。分别计算两组患者入院即刻、再灌注治疗后1h和24h心电图的QTd,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CK、CK-MB峰值均明显小于B组(P<0.05)。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灌注治疗后1h、24h心电图QTd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AM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与临床预后及QTd有相关性,QTd和心电图ST段回落速度是判断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的简易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许多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塞(AMI)可引起Q-T离散度(Q-Td)增加,而Q-Td增加可提高AMI患者猝死的危险性。另有资料表明: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ACEI)对AMI是非常有益的[1]。究竟对Q-Td有无影响?我们自1996年起对35例AMI患者应用苯那普利治疗,并观察其对Q-Td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治疗组35例,男27例,女8例,平均年龄37±8.9岁,其中前间壁心肌梗塞17例,下壁5例,高侧壁3例,广泛前壁10例。合并左心衰竭者10例,合并高血压病5…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增加,因此QTd是判断AMI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1-2].2003年3月~2007年9月,我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用参麦注射液治疗AMI患者38例,现将QTd的变化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了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d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对象 根据 1996年全国AMI再灌注治疗研讨会溶栓标准选择 2 3例适合溶栓的AMI患者 ,男 15例 ,女 8例 ,年龄 56 .5± 7.8岁。其中 2 1例给予尿激酶溶栓 ,2例以rtPA溶栓。所有患者无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以门诊正常体检者 2 5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 18例 ,女 7例 ,年龄 6 2±5.6岁 ,经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1.2方法  (1)根据 1996年全国AMI再灌注治疗研讨会间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Q T间期反映了心室复极时间,Q 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急性心肌梗死(A M I)时由于心肌局部缺血、损伤和坏死等病变均可引起心肌一些电生理特征性改变,引起QT离散度(Q Td)显著增加,导致严重心律失常。急诊早期快速静脉溶栓治疗A M I对Q Td的影响如何,特别是溶栓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王雪艳吕锋李霄(心内科)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64例患者为1992年2月~1997年11月本院心脏监护病房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中符合溶栓适...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和J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60例AMI患者于静脉溶栓治疗后90min以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估价梗塞相关动脉(IRA)前向血流情况,并观测其溶栓前和溶栓后每30min直至2h的QT和JT离散度变化以及72h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34例IRA血流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2~3级者,溶栓后2hQT和JT离散度显著降低,而24例IRA未开通者上述指标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较高水平。18例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QT和JT离散度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125±47ms和110±35ms,84±45ms和81±40ms)(P均<0.01)。结论成功溶栓治疗可使QT和JT离散度显著降低,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判断溶栓再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应用尿激酶150万单位进行溶栓治疗,在溶栓前、溶栓开始后0.5、1、1.5、2、3、4、5、6小时分别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各时段QTd,溶栓后根据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和非再通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溶栓后0.5、1、1.5小时再通组QTd呈上升趋势,之后QTd明显下降,至溶栓后6小时达低谷。未通组溶栓前后QT离散度变化趋势不明显。溶栓后0.5、1、1.5小时再通组QTd明显高于未通组,2小时~6小时再通组QTd明显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过程中QTd发生了动态性变化,QT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Q-Td)及其心率校正值(Q-Tcd)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心电学参数,与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有关。分析了贵阳医学院附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及非心肌梗死患者40例Q-Td及Q-Tcd的变化,并与4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病人分为3组,第1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8例,第2组心绞痛病人84例,第3组78例为对照组。同步采样记录12导联心电图。心绞痛组取发病24h内首次心电图。同时所有Q—T间期的测量均以TP段为等线电位线。测8个以上导联,其中胸导联不少于3个,每一导联不少于3个间期,取平均值,以不同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Q—Tmax)减去最短的Q—T(QTrain)为Q—T离散度(Q—Td)。数据以孑±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3组(QTd)检测,1组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2组84例心绞痛患者的Q-T离散度(Q—Td)与3组78例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死亡25例,生存103例,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2.226,P〈0.05)。结论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或缺血区导联的Q-T间期最长,非梗死区最短,Q—Td显著增加,在心肌内发生折返的机会多,心律失常率发生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分析5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组)与63例非溶栓组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结果 溶栓组与非溶栓组QTd比较,P〈0.05。溶栓成功组与溶栓失败组QTd比较,P〈0.01。结论 (1)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的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解低QT间期离散度,提高心电稳定性。(2)溶栓后QTd的减少可作为溶栓成功的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