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咽癌中p53例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满枝  陈军 《癌症》1998,17(4):246-248
目的:探讨鼻咽癌中p53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用非同闰素不对称PCR-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aPCR-SSCP),分析了鼻咽癌活检组织、细胞株和裸鼠移植瘤中P53基因第5、6、7和8外显子(exon)的基因突变,并对其中exon8突变的SUNE-1和SUNT-1进行DNA测序。结果:在20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没有发现突变;但在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SUNE-1和瘤株SUNT-1中存在第8外显子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裸鼠移植瘤及其相应体外细胞株的建立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吴荫棠  汪慧民 《癌症》1995,14(2):83-86
从新鲜鼻咽活检组织建立了一株鼻咽癌(NPC)裸鼠移植瘤株(SUNT一1)及其相应的体外传代上皮细胞株(SUNE一1)。证实SUNT一1和SUNE一1为典型低分化鳞癌细胞,染色体分析二者均为人类肿瘤核型。以PCR技术检测SUNT一1的P1~P18和SUNE一1直到第61代培养的细胞中的EBV一DNA均为阳性。用原位溶细胞电泳技术(Insitulyinggel)EBV探针Southernblot分析,亦显示相应的EBVDNA区带。EBV基因组为线性特征,且在SUNT一1P18和SUNE一1P53细胞的电镜检查中均发现直径为96一100nm的EBV样颗粒。用不对称PCR一SSCP检测,显示有P53第8外显子突变。带EBV基因的NPC瘤株及相应的上皮细胞株建立,为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上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治疗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和更切合人体肿瘤的材料和模型。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中EB病毒基因组状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汪慧民  陈军 《癌症》1997,16(2):85-89
用多聚酶链反应扩增Epstin-Barr病毒的Bam HI W片段,在20例低分化鼻咽癌活检组织中,检测出EBV DNA片段;裸鼠低分化NPC移植瘤株SUNT-1从第34代持续存在EBV DNA,其相应体外细胞株SUNE-1第1至62代仍阳性。  相似文献   

4.
对我所建成的鼻咽低分化癌的EB病毒核抗原阳性(EBNA)的裸鼠移植瘤SUNT-1及其体外培养上皮细胞株SUNE-1,分别于各代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SUNT-1和SUNE-1癌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均有相似的变化;染色体数呈非整倍体改变,并以亚四倍体为主,染色体畸变则以易位、重排、缺乏和等臂染色体为多见并形成较恒定的标记染色体M1、M2、M3、M5和M6,涉及3号染色体改变较多。提示进一步研究克隆SUNF-1和SUNT-1亚株的细胞遗传学和EB病毒基因存在变化,将为深入探讨鼻咽癌病因提供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中癌细胞的凋亡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李智  傅茂福  宗永生 《癌症》1999,18(2):172-175
观察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CNE-2裸鼠移植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p53,bcl-2和bax在瘤细胞凋亡中所起的作用。方法:CNE-1和CNE-2鼻咽癌细胞株接种于裸鼠并在裸鼠体内连续传3代。  相似文献   

6.
中华眼镜蛇毒对人鼻咽癌等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为了探讨中华眼镜蛇毒(NNAV)对鼻咽癌(NPC)等抑瘤作用。方法:用MTT法检测NNAV对人高、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慢性红白细胞血病(K562)和鼠肝癌(Hep-2)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作用;同时在裸鼠异体移植性人CNE-2肿瘤模型观察NNAV对NPC的抑瘤作用。结果:NNAV对4种登攀上培养的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细胞毒效应,NNAV对述细胞的作用24hIC50分别为7  相似文献   

7.
应用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1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乙肝病毒(HBV)存在状态,采用PCR-SSCP(Poly-merasechainreaction-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银染技术研究其p53基因突变。结果癌组织中13例(86.7%)有HBVDNA整合,同时3例伴游离HBVDNA;癌旁4例(26.7%)有HBVDNA整合,而游离的HBVDNA却有6例。癌组织中p53基因变异8例(53.3%),1例位于第5外显子,各有2例位于第6、第7外显子,3例位于第8外显子,癌旁组织未见p53基因异常,p53基因异常的癌组织中均有HBVDNA整合。研究结果表明,HBVDNA整合与p53基因突变密切相关,HBVDNA可能通过整合基因组后导致抑癌基因突变失去抑癌作用而引发肝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 和18 型及抑癌基因p53 突变对宫颈的致癌作用以及 H P V 感染与p53 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 C R) 技术和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 R F L P) 技术对34 例原发性宫颈癌组织及30 例正常宫颈组织 H P V16 ,18 型 D N A 及抑癌基因p53 的突变进行了检测。结果: H P V16 ,18 D N A 在宫颈癌的总阳性率为647 % (22/34) ,正常宫颈组织只有67 % 阳性,8例宫颈癌组织出现p53 基因第6 外显子突变,其中2 例为 H P V16 D N A 阳性、1 例 H P V18 D N A 阳性。结论:宫颈癌的发病与 H P V 感染及p53 基因突变有关,宫颈癌组织中p53 基因突变与 H P V 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p53抑癌基因突变与组织类型,Dukes‘分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CR-SSCP方法对30例大肠癌组织p53基因突变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30例大肠癌p53基因的突变率为20%(6/30),其中1例在第4外显子,5例在第5外显子,第2、3外显子未检出突变。高分化和中等分化肠癌p53基因突变率均为1/8(12.5%),低分化为3/10(30.0%),未分化为1/4(25.0%);在Dukes分期中的突变率分别为:B2期为1/10(10.0%),C1期为2/12(16.7%),D期为3/8(37.5%)。结果提示p53基因突变与Duckes分期有关,且肠癌的p53基因突变很少发生在第2、3外显子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p53基因突变规律及其预后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p53基因突变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演变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检测55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p53基因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p53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为36.4%(20/55),I~Ⅱ期和Ⅲ~Ⅳ期乳腺癌中p53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47.2%(17/36)和15.8%(3/19),而且突变多发生在5~6外显子。突变阳性患者其无病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