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为配合临床医生更好地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我们对病毒性心肌炎共 10 0例 ,将其分成内科组与儿科组 ,二组的心电图细微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对象  1990年 - 1999年于我院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共 10 0例 ,14岁以下为儿科组共 4 8例 ,14岁以上为内科组共 52例 .诊断标准 :小儿采用 1994年第六届全国小儿心脏病学术会议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协作组制定的标准[1] ,成人采用1982年心肌炎心肌病座谈会议制定的标准[2 ] .方法 两组病例的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改变及性别进行统计 ,所得资料以 χ2 检验计算p值 .2 结果 小儿组男女性别之比…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近年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增高。本文对32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分析,探讨其心电图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对3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和25例正常人做了高频心电图(HF-ECG)检查,结果发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高频成份明显增加,其敏感性达90.63%,具有特异诊断价值的指标为系列高频成份节段(SHFCS),其特异性为84%。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电图改变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0 ~13岁,平均6.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昆明会议所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发病第5天开始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心律失常55例,占发病率的91.7%;低电压17例,占发病率的28.3%;传导阻滞患儿13例,占发病率的21.7%;ST-T改变21例,占发病率的35.0%,Q-T间期延长2例,占发病率的3.33%.结论 心电图检查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价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进行观察,采用日本光电6511型心电图仪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是心律失常,占发病率的91.7%,低电压占28.3%,传导阻滞占21.7%,ST-T改变占35.0%,Q-T间期延长占3.33%.30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出院时心电图检查有明显改善.结论 虽然心电图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价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162例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方法:对临床拟诊病毒性心肌炎患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162例患中,24小时有室性早搏(VE)82例;室上性早搏(SVE)78例。室性心动过速(VT)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8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18例;二度窦房传导阻滞(SAB)8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有ST-T改变的32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治疗,预后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Holter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60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伴心律失常的小儿的Holter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慢心率,最快心率,平均心率及总搏数的均值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病毒性心肌炎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异位搏动多见,Holter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优于常规心电图,能检出各种心律失常,并能争生的时间,频度与活动及睡眠的关系,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分析,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及疗效观察,以及病儿能承受的运动量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作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价值.方法 对15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DCG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检出中的意义.结果 152例患儿中动态心电图结果异常139例,常规心电图异常86例,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48.041,P<0.001).结论 动态心电图可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并可监测到普通心电图难以观察到的心电变化,可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动态心电图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在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4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对象研究,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所选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清况。结果所选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的阳性率(92.55%)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72.34%),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在短阵室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Ⅰ°房室传导阻滞、QRS低电压、ST段改变、T波改变等症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所选患者的血清cTnI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各时间段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所选患者的血清CK-MB水平也呈下降趋势,但各时间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入院即刻血清cTnI检测阳性率(90.43%)明显高于血清CK-MB检测阳性率(71.28%),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cTnI可作为判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有效提高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整体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0.
赵雯 《医学信息》2006,19(10):1863-1864
1病例情况 1.1 例1:患者男性,29岁。因发热、咽部不适4天、胸闷3天、心悸3小时而入院。平素体健,无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入院体查:T:35.8℃,BP:70/50mmHg,急性面容,咽红。两肺无殊。心率:108bpm,律齐,心音低钝,心界不大。肝脾未及。多次心肌酶学检查:肌钙蛋白(+),AST:125.0~3811.0U/L,LDH:480.7—11124.3U/L,CK:96.0~432.0U/L,CKMB:43.0~595.QU/L,HBDA:248.0—536.0U/L。第一次心电图检查:P—P间期及R—R间期基本均齐,频率分别为125bpm和115bpm,P波以QRS波多无关系,QRS波为室上性型,部分可见心室夺获,同时可见略提早出现畸形增宽的QRS波,其后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整;V1-V5导联呈QS或rS型,r波极小(胚胎r波),aVL导联呈qr型(q〉r,时间〉0.03ms)V1~V3导联ST段呈单向曲线抬高达0.7~1.2my,Ⅱ、Ⅲ、aVF、V4-V6导联ST段压低0.1~0.3my;Ⅱ、Ⅲ、aVF、V1~V3导联T波双向。心电图诊断:①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伴窦性心动过速(房室结远端向近端隐匿性传导可能,形成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②频发室性期前收缩。③前间壁酷似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改变。④多导联ST-T缺血、损伤性改变(见图1)。之后多次复查心电图,上述缺血、损伤性改变的导联未见明显改善。临床诊断: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因多脏器衰竭经抢救无效于入院后6天死亡。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观察了2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用辅酶Q10治疗前后高频心电图的变化,发现治疗后高频成分明显减少。提示:辅酶Q10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药物。高频心电图是反映心肌炎转归的灵敏检验手段。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200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心肌炎的儿童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窦性心律失常为高,其次为房性,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异常在各年龄组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95%以上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均可出现各种心电图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多种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均可能引发心肌炎.研究病毒性心肌炎的细胞(原代Sprague Dawley 大鼠心肌细胞、原代Sprague Dawley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模型和动物(小鼠、猪、狒狒等)模型的特点,可以更好地认识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17.
病毒性心肌炎与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一氧化氮 (NO)、白介素 2、6 (IL 2、6 )水平来探讨细胞因子在病毒性心肌炎 (VMC)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符合 1999年全国成人急性VMC诊断标准的VMC患者 31例 (男 15例、女16例 ,年龄 14~ 42岁 ) ;健康对照组 32例 (男 17例、女 15例 ,年龄 15~ 40岁 )。VMC组分别在发病后 3d内 (急性期 )、2周 (亚急性期 )、4周 (恢复期 )和健康对照组清晨取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 , 70℃保存、分别采用放免法、化学比色法、酶联免疫法测定TNF α、IL 2、IL 6、NO水平。结果见表 1。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体会,为临床护理提供经验。方法本文回顾2009年1月~2012年1月13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护理情况。以改善心肌代谢及心功能,促进心肌修复,减轻心脏负担为原则,皮质激素一般患儿不宜常规使用,对重症患儿合并心力衰竭、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者使用。结果13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治愈6例,好转7例,住院天数6~15d,平均住院天数11d。结论临床正确诊断治疗和精心护理心肌炎患儿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PI3K-Akt-mTOR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通路,在细胞凋亡、转录、翻译、代谢、血管新生及细胞周期等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CVB3)导致的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大部分非由病毒直接破坏所致,而涉及免疫反应与细胞凋亡。阐明CVB3感染细胞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有助于揭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对心肌炎的治疗与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