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皮质下分水岭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间的关系。方法:皮质下分水岭梗死患者120例为脑梗组,健康志愿者120例为对照组。CT血管成像(CTA)检测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结果:脑梗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率高于对照组;侧枝循环开放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皮质下分水岭脑梗死可能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多条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部分患者侧枝循环已建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128层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与颈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颈脑血管疾病患者606例的临床资料。采用128层cTA发现颈脑动脉狭窄患者,按有无脑梗死分脑梗死组及无脑梗死组;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后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内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24.00%),其次为颈外动脉起始部狭窄(12.79%),椎基底动脉狭窄最少(5.57%)。左侧颈脑动脉狭窄明显高于右侧。颈动脉狭窄最好发部位为颈内外动脉起始部。双侧大脑中、后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大脑前动脉。脑梗死组颈脑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非钙化斑块检出率高于无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脑动脉狭窄密切相关,颈脑动脉狭窄处斑块部位、范围、数量、性质、狭窄程度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静脉溶栓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实例,探讨早期血管检查对急性脑梗死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2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院时间窗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行头颈CTA检查,头颈CTA发现明确血管闭塞立即改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298例研究对象经头颈部CTA检查提示,138例(46.31%)存在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其中颈内动脉狭窄18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39例,狭窄33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30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8例。160例不存在颅内大血管闭塞/狭窄事件。298例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症状好转212例,有效率为71.1%;86例静脉溶栓后疗效均不佳,时间窗内(6h)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46例,血管内治疗后有效人数32例,有效率为69.5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过程中,应尽早完善头颈部血管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大血管闭塞事件,以便于早期启动血管内介入治疗,保障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侧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后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及发生机制。方法 3例患者均行头CT/MRI、TCD和(或)颈动脉彩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3例均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临床表现各异:例1首发右大脑中动脉和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随后右大脑中动脉梗死。例2首发左大脑中动脉TIA,再发后循环TIA,最后右大脑中动脉皮层支梗死。例3首发右大脑中动脉TIA,随后该血管梗死,再发后循环梗死。结论 一侧颈内动脉闭塞,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首发症状既可是TIA,也可是脑梗死,当不能用单一循环或一侧循环解释症状时,要注意存在颈内动脉闭塞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结合CTA在急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临床拟诊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d内,依次进行16排螺旋cT常规平扫,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所有患者2~7d内复查cT平扫,观察cT平扫、灌注及血管重建图像。结果:首次CT平扫发现12例可疑脑缺血梗死灶,28例平扫未见异常,CTPI发现38例灌注异常,另2例未发现异常灌注区的患者复查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CT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42支,椎动脉狭窄16支,24例颅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6例未见异常。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CTA可以早期显示急性脑缺血病灶,区分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显示供血动脉情况,发现缺血病变原因,两者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烟雾综合征(moyamoya syndrome, MMS)大血管狭窄特征与脑梗死模式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0月至2020年4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101例MM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脑梗死分为梗死组及无梗死组,脑梗死模式分为穿支动脉梗死、皮质动脉梗死、分水岭梗死及多发性梗死;以单侧大脑半球为单位进行评估,根据Houkin’s MRA评分标准对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狭窄程度进行评价,采用卡方检验评价组间大血管受累率以及脑梗死模式与大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MRA评分与脑梗死模式的关系。结果 101例MMS患者中梗死组42例(48...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为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扫描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治的患者41例,为所有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结果:41例患者应用血管探针技术、MIP、MPR、VR等图像重建技术,椎动脉、颈内动脉、脑内各动脉及主要分支均可获得清晰显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占19.5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占34.15%,颅内动脉伴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占46.34%。颅内动脉狭窄中,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5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伴大脑中动脉狭窄,1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6例M2段狭窄。颅外颈动脉狭窄中,1例单侧椎动脉发育细小,5例椎动脉C2、C3水平狭窄,5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8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狭窄。斑块血管共计29支,基本位于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部位。累及血管中中重度狭窄伴闭塞患者33例、轻度狭窄患者8例。结论: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能够使病变部位程度、类型以及部位等得到准确显示,可为临床进行病情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CTA)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行16排螺旋CT颈动脉成像检查,采用VR、MIP、SSD和VE技术重建三维颈动脉图像。结果正常4例,异常30例,共观察颈动脉68支,其中正常血管25支,狭窄血管43支。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颈部血管,对绝大部分的颈部血管狭窄能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安全,相对颈部血管造影更具有价格低、无创伤的优点。对怀疑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权宗茂  寇文超  蒋运普  王毅  何敏  庹勇 《临床医学》2015,35(2):117-118,12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辅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急性脑梗死为入院诊断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脑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扫描,评估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辅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46例患者中30例在首次头颅CT扫描时发现梗死灶,表现为病变部位密度稍降低等。46例患者均发现了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域。相对脑灌注值0.5±0.1,相对脑血容量0.7±0.1,患侧达峰值时间较检测延迟(3.2±0.5)s,强化峰值较检测下降(2.8±0.6)Hu。相对脑灌注值与相对脑血容量呈正相关(r=0.688,P0.01)。46例患者中10例患者病灶侧的大血管基本正常,占21.7%;16例病灶侧大脑中动脉表现为狭窄、闭塞,占34.8%;6例表现为病灶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或者狭窄,占13.0%;7例表现为病灶侧大脑后动脉闭塞或者狭窄,占15.2%;7例表现为病灶侧颈内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占15.2%。结论 CTA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病灶范围、程度的辅助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64层MSCTA,检查后2周内均行DSA检查。以DSA表现为金标准,评估MSCTA的临床价值。cT技术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及多平面重建(MRP)技术。结果30病例共420支动脉纳入本研究。对于中度及以上狭窄的血管,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7.1%、98.0%、97.6%、97.1%、98.0%。Kappa值为0.95,二者有相当可靠的一致性。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评估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的一种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CTA可为下肢动脉闭塞症提供有效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检测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肝移植术后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疑肝血管血流异常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实质的血流灌注,对其中2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MR血管造影(MRA)证实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患者28例,其中肝动脉狭窄22例,肝动脉血栓闭塞3例(肝动脉血栓闭塞合并肝梗死2例),门静脉狭窄2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另1例为肝门部血肿并肝动脉、门静脉受压狭窄。超声造影可明确诊断肝动脉血栓闭塞,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狭窄,与DSA或CTA/MRA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3/3)、90.9%(20/22)、100%(2/2)及100%(1/1)。结论超声造影对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中采用双源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纳入确诊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实验。根对实验患者进行常规CT平扫、双源CT脑灌注成像检查以及血管造影检查。分析双源CT脑灌注结果、血管造影结果。结果:98例患者发现病灶,且都有早期脑梗死的征象,检出率77.00%。局部脑组织的密度出现明显的下降,且还存在邻近的脑沟消失出现变化,其余30例患者并无异常现象,在治疗1-5天之后,再次进行复查,并且进行常规的CT扫描,证实梗死区域出现了低密度。血管造影检查,98例患者都出现了异常灌注区,有19例为轻度降低,84例为中度降低,26例呈现出重度降低;显示58例有一侧颈内动脉狭窄,12例左侧颈动脉闭塞,40例患者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8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结论:对于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双源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进行病情诊断,可了解患者缺血位置、缺血程度等,在血管造影下,可观察到病变血管的范围,为诊断提供参考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CV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0例临床怀疑急性CVD的患者进行CTP联合CTA扫描检查,扫描结束后,经CT灌注软件和3D血管软件进行评估.结果 16例CTP检查发现脑梗死前期低灌注,其中13例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CTA检查13例中有11例可见相应责任血管的不同程度的狭窄,并结合CTA原始图像可准确的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其余3例位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CTA未检出狭窄.4例患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CTP及CTA联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技术是值得推广的一项影像学检查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验证实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64例接受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9例左侧颈内动脉主干闭塞,2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32例大脑中动脉及分支闭塞。结果:40例显著好转(62.5%),21例(32.8%)进步,3例(4.7%)无变化。结论: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脑梗死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脑梗死的类型,并进一步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梗死的相关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由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的相应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全脑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重度狭窄组29例和闭塞组2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脑动脉供血区分型模板,确定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上脑梗死的类型。结果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有无长期饮酒、抽烟等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组患者多合并糖尿病、冠心病,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塞组患者的NIHSS评分高于重度狭窄组(P<0.05),两组患者的梗死病灶特点不同,重度狭窄组皮质分支动脉供血区梗死(PI)、小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SPAI,病灶直径<2cm)、大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LPAI,病灶直径>2cm)、分水岭区梗死(BZI)、大面积梗死(LTI)、深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PAI)+PI、PAI+BZI、PI+BZI病灶分别0例、3例、4例、16例、0例、1例、3例、2例,而闭塞组分别为1例、2例、4例、3例、2例、5例、5例、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塞组患者多合并糖尿病及冠心病,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组患者梗死多表现为分水岭病灶,而穿支受累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牛津郡社区卒中分型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各分型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方法根据OCSP分型,将835例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梗死(LACI)和后循环梗死(POCI),其中356例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评价临床症状对侧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结果在356例患者中,TACI组的颈内动脉颅外段50%以上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型(P〈0.05);38.9%(35/90)PACI患者、43.7%(28/64)POCI患者、43.6%(24/55)TACI患者和45.6%(67/147)LACI患者存在颅内动脉50%以上狭窄,且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症状对侧的颈内动脉颅外段50%以上狭窄与OCSP分型相关,TACI组患者比其他三型更易出现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分布,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6/2005-08在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治疗的50例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狭窄率〉50%,不伴有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1个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对其脑梗死模式进行分类观察。结果: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神经影像学资料分析显示,皮质下梗死最常见,其中深穿支梗死44%、内交界区梗死42%;皮质支梗死和区域性梗死各占6%和2%;散发皮质小梗死14%;外交界区梗死中前交界区梗死12%、后交界区梗死24%。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以表现为多种脑梗死模式,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治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入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8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联合CTA检查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Willis环结构对脑血流灌注分布影响的价值.方法 对经颅多普勒(TCD)诊为单侧颈动脉狭窄的42例患者行CTP联合CTA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程度、Willis环形态及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经CTP联合CTA检查,29例为颈内动脉狭窄,13例为大脑中动脉狭窄;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14例,闭塞4例.狭窄侧与对侧血管相比,轻度狭窄患者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度狭窄患者狭窄侧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狭窄侧CBF低于对侧,CBV、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42例中21例存在灌注异常,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间异常灌注区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联合CTA检查可较好地评价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Willis环血管形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其中颈内动脉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椎动脉闭塞1例。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艾通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动脉溶栓,然后对明显的残余血管狭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犤1犦(europeanstrokescale,ESS):53.60±13.25;治疗后7dESS评分:91.65±15.36。6例有明显的血管狭窄者全部狭窄均在75%~99%之间,术后全部血流通畅,脑血流量恢复。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14%。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