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预置鼻胆管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预置鼻胆管引流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方法 对于胆囊结石合并单纯性胆总管结石的病人 ,术前行ERCP检查 ,证实为胆总管结石 ,胆道无狭窄 ,胆总管下端通畅 ,肝内胆管无结石 ,术前 1~ 5d预置鼻胆管引流。腹腔镜下常规切除胆囊 ,显露胆总管 ,用弯剪刀纵行切开胆总管 ,通过胆石钳、加压冲洗、挤压胆总管、胆道镜取石等方法取尽结石 ,保留鼻胆管引流 ,胆总管一期缝合 ,置腹腔引流管。结果 本组 2 7例 ,手术时间 75~ 190min ,平均 (12 3.6± 4 5 .4 )min ,2 7例病人均于术后 4~ 9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 (6 .1± 1.2 )d。术后 3~ 5d或黄疸明显消退后拔除鼻胆管 ,观察 1~ 2d无异常出院。放置鼻胆管时间为 6~ 10d ,平均 (7.2± 1.3)d。 7例黄疸病人术后黄疸均有明显减退。 3例发生胆漏 ,1例引流4d ,1例引流 8d胆漏停止。 1例病人带管出院 ,1月后拔除引流管。结论 对于胆囊结石合并单纯胆总管结石的病人 ,术前ERCP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同时预置鼻胆管引流 ,对于梗阻性黄疸的病人可以达到减黄的目的。术中胆总管切开 ,结石取尽后 ,保留鼻胆管可以进行胆道减压、预防胆漏的发生。梗阻性黄疸的病人可以起到继续减黄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管切口即时缝合33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管切口即时缝合的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 ,根据胆道镜检查情况结合美国BARD公司胆道扩张导管、耐高压球囊导管、胆道内涵管和BOSTON公司产斑马导丝施行Oddi括约肌扩张术。胆道镜检查结石取净胆总管下端通畅或Oddi括约肌狭窄扩张满意后 ,根据胆总管下端通畅程度分级确定采用何种即时缝合 ;即直接缝合胆管切口 (N或 0级 ) ,球囊扩张后直接缝合胆管切口 (0~ 1级 ) ,胆囊管细导管引流、鼻胆管引流 (ENBD)或球囊扩张后经胆囊管细导管引流 (1~ 2级 ) ,胆道内涵管引流或胆道支架引流 (2~ 3级 )。胆管切口 4~ 0或 5~ 0可吸收缝线即时缝合。Winslow孔附近常规放置多孔腹腔引流管观察渗漏情况。结果 :339例中 32 1例手术获成功 (结石取净、胆总管下端通畅、即时缝合术后无胆漏 ) ;4例残石经内镜乳头切开术 (EST)或内镜乳头扩张术 (EPBD)取石治愈 ;11例胆漏 9例经腹腔引流管引流自愈 ,2例加做ENBD治愈 ;2例胆囊管细导管脱落胆汁性腹膜炎再次腹腔镜放置胆囊管细导管和腹腔引流管 1例治愈 ,放置T形管和腹腔引流管 1例治愈 ;1例晚期胰头癌术后 15d死于胆道感染导致肝肾功能衰竭。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结石取净胆总管下端通畅或Oddi括约肌狭窄扩张满意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处理晚期胰头癌胆总管下端梗阻的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et exploration,LCDE)结合美国BARD公司产胆道扩张导管、胆道内涵等、耐高压球囊导管和BOSTON公司产斑马导丝施行胆总管下端扩张术(Laparoscopic papillary ballon dilation,LPBD),扩张满意,放置胆道内涵管,胆管切口4-0或5-0可吸收缝线即时缝合,其他情况放置胆道内涵管内引流同时放置T形管外引流。Winslow孔附近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观察渗漏情况。结果:9例中7例手术获成功(胆道内涵管引流通畅、黄疸减轻或消退),1例中转开腹放置胆道内涵管同时放置T形管外引流,1例术后15d死于胆道感染诱发肝肾功能衰竭。无胆漏,术后从腹腔引流管引流出渗出液20-300ml,1-7d后停止。术后1d进少量流计,术后2-9d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3-7d间断或连续夹闭T形引流管,术后3-15d出院。术后2个月逆行胆道造影胆道内涵管引流通畅后拔除T形引流管。结论:选择合适病例采用腹腔镜胆道内涵管引流术处理晚期胰头癌胆总管下端梗阻这一术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中的应用体会和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48例腹腔镜下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临床资料。140例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93例放置T管,47例一期胆总管缝合;8例中转开腹。结果术后胆漏3例,经引流痊愈;2例胆总管残余结石,术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平均住院时间(7.2±3.4)d。带T管的患者术后4~6周经T管胆道造影未见结石残留,胆道通畅,拔除T管。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创伤小、痛苦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及隐匿性胆总管结石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患者为85岁女性,因"上腹疼痛1月余,复发加重2d"入院。患者1个月前在某院(简称外院)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并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一直有上腹隐痛症状,2d前腹痛加重伴呕吐。外院治疗后腹痛无明显好转,转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入院后完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相关检查,初步诊断:(1)急性胰腺炎;(2)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积液:感染?出血?胆漏?故拟行ERCP进一步检查、治疗。结果 ERCP术中造影提示造影剂外溢,考虑胆漏。术中胆道造影未见明显充盈缺损,但取石球囊刮出直径0.4cm的黄色质软结石1枚,术中安置鼻胆管1根。术后诊断:(1)急性胆源性胰腺炎;(2)胆总管结石;(3)胆囊切除术后胆漏。术后患者腹痛症状明显减轻,1周后复查MRCP见胆囊窝积液明显减少,术后8d拔除鼻胆管,术后9d出院。结论 ERCP在诊断及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胆漏具有明显的优势,并能诊断及治疗隐匿性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防治该手术并发症的方法 .方法 回顾1999年1月-2007年10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漏的10例患者并进行分析.结果 3例单纯引流,2例再次腹腔镜处理,5例开腹处理.患者经治疗均痊愈.结论 术中一定要清楚辨认胆囊管及胆总管,选择性在肝下间隙放王引流管,注意保持引流通畅.怀疑术后发生胆漏者.及时行腹部B超检查,术中见胆囊管短粗、胆囊内为多发细小结石、胆总管增粗(直径>8mm)者,行术中胆道造影.  相似文献   

7.
T管拔除后由于各种原因发生胆漏,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随着胆道手术的普及,T管拔除后引起胆漏、腹膜炎时有发生,如观察处理不当,会引起严重的后果[1].我科2003年6月—2010年6月对35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施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镜取石,其中12例病人拔除T管后出现胆漏.现将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胆总管切开探查时放置T管对胆总管可取得良好的支撑引流作用,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多在术后2~3周且经T管逆行胆道造影证实胆道无狭窄、无残余结石、胆总管下端通畅并见T管窦道形成完全即可拔除T管。常规拔除T管后,仍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胆漏及胆汁性腹膜炎。2001—2008年本院治疗拔T管后胆漏患者1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配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胆总管结石病人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中转开腹2例,其余均取石成功,术后5d~7d出院,无胆漏,2周后胆囊造影均无残余结石,2周~3周拔除T管。[结论]加强胆总管结石病人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处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痊愈;8例经再次行腹腔镜探查术,其中胆囊管残端钛夹脱落或夹闭不全4例,经重新结扎胆囊管并置腹腔引流后治愈;肝外胆管撕裂伤2例,经腹腔镜下缝合修补置腹腔引流治愈;迷走胆管损伤致胆漏者1例,采用钛夹夹闭治愈;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针眼渗漏胆汁l例,拆除胆总管缝线置“T”管引流,一个月后拔除“T”管治愈。结论胆囊管残端钛夹脱落或夹闭不全、肝外胆管或迷走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若腹腔引流通畅,无腹膜炎体征,引流胆汁每日不超过200ml并逐日减少可经非手术治疗治愈,其他可再次行腹腔镜探查予以处理,但关键还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1.
胆道内置管引流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钟立明  彭毅  王秋生  冷希圣  周汉新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1):1146-1148,115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以胆道内置管引流代替T管引流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过去4年开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胆道内置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自2000年9月~2005年6月共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166例,其中70例因肝内外多发性胆管结石或化脓性胆管炎、较严重的胰腺炎等放置T管引流外,其余96例术中确诊已取净结石、无胆道狭窄的患者放置内置管引流取代T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无1例中转开腹,无1例死亡。放置内置管引流手术时间为45~237min,平均98min。术后胆漏4例,引流2~4d自止,无需特殊治疗;术后腹腔内出血1例,当日行再次腹腔镜手术结扎止血成功。内置管除3例不能自行排出,于术后1个月经十二指肠镜取出外,其余93例患者内置管均自行排出。随访3个月~4年均未发现胆道有关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内置管引流,能有效引流胆汁,防止胆道高压,保证了胆总管一期缝合的安全,避免了T管引起的并发症,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适应于大多数胆总管结石患者。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胆道引流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能否一期缝合的争论由来已久[1],一般认为胆总管一期缝合前须放置适当的胆道引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探索制作了一胆道内置引流管,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用胆道内置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效果较满意[2],现将我们的经验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并经腹置鼻胆管引流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55例胆囊结石合并CBDS患者分别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经腹置鼻胆管引流30例(鼻胆管组)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25例(T管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胆道引流管留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胆管组更具优势;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和3天胆汁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管组优势更明显。T管组术后并发症共11例(44.0%),鼻胆管组共10例(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水、电解质紊乱致厌食、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几乎均由T管引流造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鼻胆管引流扩大了胆总管一期缝合的适应证,避免了T管引流的一系列弊端,并未增加胆漏、结石残留及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体现了微创外科技术的优越性,适应证范围内治疗胆囊结石合并CBD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老年人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方法。方法 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中行胆道镜取石、T型管引流术或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结果 本组56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19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37例,其中术后胆道残余结石10例。1次胆道镜取尽结石5例,2次胆道镜取尽结石2例,3次胆道镜取尽结石2例,4次胆道镜取尽结石1例;手术全部取得成功。结论 根据肝胆管结石的部位,选择不同的腹腔镜手术方式,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但术中取石仍是腹腔镜手术的难点所在,需要进一步探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1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术后随访1 a统计复发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结石复发影响因素。结果入组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率为4.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结石数目≥10个、胆总管直径<15 mm、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碎石术治疗、合并胆管或胰腺炎症、术后饮食不合理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更高(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数目、胆总管直径、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碎石术、合并胆管或胰腺炎症是术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率略高,其影响因素众多,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予以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12月北京丰台长辛店医院及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180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中20患者在术中经胆囊管插管行胆管造影(IOC)的临床数据。结果 20例LC术中胆管造影18例成功,成功率90.0%,术中发现胆总管结石2例,经中转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胆管变异1例;平均造影时间15±10.50 min。结论 LC中胆管造影操作较为简单方便、显影清晰、成功率高,既能发现术前未能发现的胆总管结石,又能发现胆管解剖变异;并能够有效地降低胆管残石率,及时发现术中胆管损伤,提高了LC的手术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2004年收治的1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患者应用腹腔镜探查技术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确诊为肝外胆管损伤致胆漏,术中转开腹手术;10例被确诊为胆瘘(4例胆囊管瘘,3例迷走胆管瘘,3例副肝管损伤后胆瘘),4例胆囊管漏和2例副肝管损伤者行腹腔镜下缝扎或钛夹夹闭,另1例副肝管损伤采用腹腔镜下置T管引流,所有胆瘘病例均在右肝下置腹腔引流管,10例胆瘘腹腔镜探查术后均痊愈。结论腹腔镜探查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诊断尤其是胆瘘的治疗方面能充分发挥其有效和微创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带T管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38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个体化采用腹腔镜下行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后缝扎胆囊管(n=5)、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n=10)、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加术中留置鼻胆管引流(n=11)、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辅助小切口原位缝合并肝圆韧带局部缝合加固及术中鼻胆管引流术(n=5)、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辅助小切口下胆道扩张并鼻胆管引流再一期缝合手术(n=7)治疗,并对上述治疗方法加以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胆漏及胆道残余结石发生.结论 对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个体化选择手术适应证行不带T管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是科学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朱载阳  李英 《华西医学》2011,(6):893-89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和适应证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10月72例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三孔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术中胆道镜配合胆道手术器械取石,一期缝合胆总管进行治疗.结果 7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4例出现术后胆漏,经腹腔引流3~5 d治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的方法、注意事项、并发症防治。方法 对该组31例LCBDE的回顾性总结,采用了挤压法、冲洗法、钳夹及常规取石器械取石及胆道镜取石,经历了两个学习操作体会阶段。结果 27例完成LCBDE(其中1例术后因胆漏当晚再次开腹探查),4例分别因T管脱出、粘连、怀疑肿瘤及结石较大不能取出而中转开腹。结论 LCBDE的开展必需要有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及必要的硬件设备。对病例有一定的选择,要注意术中的一些操作细节以确保手术成功,强调术后放置T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