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Abernethy畸形的DSA及CT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共11例Abernethy畸形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DSA及CT检查,CT检查均行平扫及增强多期扫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后处理。结果本组病例中,3例为AbernethyⅠb型,8例为AbernethyⅡ型,其中CT结果误诊2例(均为Ⅱ型误诊为Ⅰb型)。门体分流部位: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交通9例,脾静脉与右髂总静脉交通1例,脾静脉与左髂总静脉交通1例。本组病例其他主要临床资料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弥漫性肺动静脉瘘、肝功能异常、肝内结节、血氨增高、肝性脑病等。结论多层螺旋CT可对Abernethy畸形进行诊断并明确分流部位,但DSA对于儿童Abernethy畸形诊断、分型及指导治疗仍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脊髓血管造影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7例MRI及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病的病人,做CT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4例于1周内做DSA检查。CT扫描方法:Toshiba Aquilion 64 Slice CT扫描机,0.5mm层厚,0.5/r,120kV,350mA,主动脉弓层面为监测平面,造影剂自动跟踪技术,CT阈值180HU。造影剂为碘海醇(370mgI/ml),注射流率6ml/s,总量80ml。从血管畸形的分型、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方面对CT脊髓血管造影图像进行评价,并与DSA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17例脊髓CTA均明确显示脊髓血管的异常及病变的范围,其中1例MRI及脊髓CTA诊断为动静脉瘘,并经手术证实,但DSA却未显示出病变;除1例DSA为AVM合并AVF的病例脊髓CTA只看到了AVM未诊断出AVF外,其余病例均与DSA的分型结果一致;13例做脊髓CTA并DSA阳性结果的病例共有20根供血血管,脊髓CTA 16根诊断正确,4根未显示,并出现了2根假阳性结果;6例脊髓CTA未看到瘘口;所有病例均清楚显示了引流静脉并与DSA一致。结论:CT脊髓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有很大价值,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检查,并对DSA有指导作用,可缩短DSA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3.
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及不同影像诊断方法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临床及影像表现典型)并进行对比。结果3例均为单发病灶,分别位于左肺下叶、右肺中叶及左肺舌段胸膜下,有典型的瘤样扩张的血管囊及与之相连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明显强化,并可见病灶与肺动脉相连。3例均行X线胸片及CT增强扫描,2例行DSA检查。3例CT及DSA均诊断正确,正确率100%。结论X线胸片及CT平扫对典型病例可提示诊断的可能,对不典型病例及多发肺动静脉畸形诊断受到限制,CT增强扫描及DSA可准确地诊断肺动静脉畸形,并为手术或栓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全脊髓血管造影(CTA)在诊断脊髓动静脉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例临床表现及MRI符合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其中11例3~5 d内做DSA检查,8例手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7例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6例髓周动静脉瘘(SPMAVF),与DSA或手术诊断一致;CTA全部较好的显示了异常血管病变的范围;7例SDAVF中有5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6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1例DSA阴性;6例SPMAVF中3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5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结论:256层螺旋全脊髓CTA可以清晰的显示脊髓动静脉瘘的病变范围、供血动脉及瘘口的位置,较DSA相比安全、无创、快速,可以作为DSA检查前、指导手术及术后随访必要的检查手段,部分可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诊断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并行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对原始图像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容积重组(SVR)、多平面重建(MPR)进行重建处理.结果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前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畸形.7例患者均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其中2例为单纯型,2例为复杂型,3例为弥漫型.临床上单纯型2例均为体检发现,复杂型2例表现为反复咯血,弥漫型3例表现低氧血症.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rAVM)自然消退的血管造影(DSA)表现及其原因。方法详细报道1例先天性rAVM的患者,由于持续性血尿于第一次DSA检查后7d行第二次DSA检查,病灶消失,出现自然消退,并结合文献报道的病例(3例)对血尿时间、分型等临床资料及DSA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病例第一次肾动脉DSA显示明显的畸形血管和动静脉瘘的rAVM征象,第二次肾动脉DSA显示上述征象消失,超选择DSA时显示一条出血小血管并顺利行肾动脉栓塞术,随访30个月无复发血尿和相关并发症,CT检查未见异常。包括文献报道共4例先天性rAVM出现自然消退,均以DSA明确诊断,其共同临床特点包括静脉曲张型、大量血尿、间歇性血尿、DSA后血尿消失或改善。结论 DSA是诊断rAVM的最敏感及了解rAVM动态变化最直接的方法,大多数先天性rAVM仍需介入或外科治疗,其自然消退的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小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10例小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X线及CT表现,根据CT最大囊直径分为大囊型(囊径>2 cm)、小囊型(囊径≤2 cm)及实性型,并与Stocker分型进行对照.结果 小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X线平片表现为气胸样改变2例、多囊状改变6例、肺炎样改变2例;CT表现为大囊型5例、小囊型4例、实性型1例.所有大囊型均为Stocker Ⅰ型,小囊型中1例为Stocker Ⅰ型,3例为StockerⅡ型,1例实性型为Stocker Ⅱ型.结论 CT检查是诊断先天性囊性肺腺瘤样畸形的可靠方法,根据CT表现可推测其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40例经造影或手术证实为肺动静脉瘘患者的CT表现,总结肺动静脉瘘的CT表现特点。结果CT平扫肺动静脉瘘可表现为肺门附近的圆形或分叶状的致密影;增强扫描对于较大病灶可明确显示输入动脉的血管及注入左心房的引流静脉。CT平扫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不大,多层螺旋CT肺部增强扫描是诊断肺动静脉瘘的首选无创性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椎体血管瘤的X线平片、CT、MRI及DSA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体血管瘤8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平片、CT、MRI检查,其中2例进行了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结果:X线平片显示6个病灶,CT和MRI显示全部8个病灶,DSA检查2例,皆显示其特征性改变。结论:X线平片的椎体栅栏、网格状改变可帮助诊断椎体血管瘤。CT及MRI上均有特征性表现,对椎体血管瘤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DSA可显示椎体血管瘤的供血动脉,具有特征性表现,并且对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型甲型H1N1流感的X线平片与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临床确诊的重症型甲型H1N1流感的X线与CT表现。结果首次X线胸部平片示双肺受累8例,单肺受累1例,8例行CT检查两肺均受累,1例死亡未行CT检查。受累肺叶3~5叶,受累肺段5~8个。9例均表现在两肺多叶,以中外带及下叶为甚,2例病变进展迅速,1例死亡。结论重症型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1)病变主要发生在肺的外周;(2)两肺多叶受累,下肺野多于上肺野;(3)病变变化迅速;(4)两肺出现磨玻璃影、大片实变影,可见支气管气相,伴有胸膜增厚或少量胸水;(5)CT比胸片能更好地显示肺内病变特征。熟悉其影像学表现,密切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肺动静脉瘘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动静脉瘘不同影像学方法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9例肺动静脉瘘分别作了心血管造影、核磁共振及CT检查及心脏超声。结果:9例中6例为局限性的肺动静脉瘘,3例为弥漫性的肺动静脉瘘,3例中2例有肝脏疾病史。结论:肺动静脉瘘心血管造影为主要的诊断手段,但对毛细血管床前型的弥漫性肺动静脉瘘诊断有局限性,MRI、CT对局限性的肺动静脉瘘的诊断有帮助,心脏超声有助于毛细血管床前型的弥漫性肺动静脉瘘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4D CTA与DSA在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断,部位及分型中的对比研究。方法 3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320排动态容积CT 4D CTA及DSA检查,4D CTA与DSA检查间隔时间均小于2 d。所有图像以DSA作为金标准由2位神经放射学专家对诊断,位置及分型进行独立的评估。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位置主要分为:硬膜窦区、海绵窦区、天幕区、基底静脉丛区和大脑镰区,分型参照Borden分型。结果依据4D CTA和DSA,34例患者均分别被诊断为硬脑膜动静脉瘘。位置分布为:硬膜窦区(12例),海绵窦区(7例),天幕区(8例),基底静脉丛区(6例)和大脑镰区(1例)。对于DSA图像的Borden分型结果为:Ⅰ型18例,Ⅱ型9例,Ⅲ型7例。对于4D CTA的分型结果 ,其中32例患者的结果与DSA一致,另外2位患者,DSA评估为BordenⅡ型,而4D CTA图像因静脉反流被漏诊而误认为BordenⅠ型。结论 4D CTA可以作为临床筛查及诊断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主要方法 ,用于评估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断,部位及分型。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肺动静脉畸形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怀疑为肺动静脉畸形的病人进行了螺旋CT检查,依据采集的薄层扫描数据(0.75mm~1mm)进行了三维图像重建,沿不同的旋转轴观察重建的肺动静脉血管与瘤体的空间解剖关系,确定病变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果全部病例均清楚地显示了瘤体形态、大小、位置和供应动脉、引流静脉,可以对肺动静脉畸形作出明确诊断。其中9例经数年多次随访证实,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论螺旋CT三维多种重建可清楚地显示肺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从而可无创性诊断本病并作为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报告女 ,5 8岁。 X线平片发现右下肺粗条状影 ,余肺未见异常 ,诊断为支气管粘液嵌塞。为明确诊断行螺旋 CT扫描 ,平扫示右下肺条状影似与血管有关 (图 1) ,余肺野未见异常。减薄扫描显示右下肺病变呈竹节状扩张 CT值 42 Hu,近端与右下肺静脉连接部明显变窄 ,诊断为肺动静脉瘘。继而行增强扫描 ,肺动脉期显示右下肺动脉明显强化 ,而病变影无增强 (图 2 ) ,肺静脉期显示迂曲扩张的血管影明显强化 CT值 146 Hu,与引流入左心房的右下肺静脉相延续并强化程度相同 (图 3)。 MIP及 SSD三维重建显示右下肺静脉迂曲扩张呈人参样 (图 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肺动静脉畸形(PAV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5例PAVM的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表现,其中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经DSA及临床随访证实。结果: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引流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可以对肺动静脉畸形病人做出明确诊断;能准确、直观地观察引流肺动脉的走行、数目、直径,以指导介入治疗。结论:瘤样扩张的血管囊腔与其相连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血管为PAVM的基本构架,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评价中是理想和无创伤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X线和CT对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X线和CT确诊的37例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的影像表现。结果 37例自发性纵隔气肿中,全部病例由CT确诊,CT表现为纵隔内、大血管旁及肺间质透亮气体影,可见极少量气体。X线明确诊断为31例,X线胸部正位片表现为纵隔旁线条样透亮影21例,纵隔内多发不规则条片状影10例,侧位片显示更清晰。结论胸部X线及螺旋CT检查都可作为诊断的依据,但X线检查存在一定局限性,早期行CT检查,不仅可以提高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诊断率,还能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肺部不同形态的团块样病变的常规X线和CT的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1年上海市宝山中心医院和上海市大场医院108例患有肺内团块样病变的患者,其中40例仅做常规胸X线片检查,68例分别作了胸X线片与CT检查。结果:发现肺癌42例,炎症18例(包括肺部隐球菌感染1例),结核2例,肺隔离症2例,肺结节病2例,肺动静脉瘘1例。结论:胸X线片和CT的联合应用,可有助于肺内团块样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尤其对感兴趣区域的CT薄层扫描,经CT值的前后比较,以及连续层面的摄影观察及必要时的三维重建,可充分显示病变的特征,从而能提高对肺部团块样病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颌骨囊肿和肿瘤:X线、CT诊断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颌骨囊肿、肿瘤在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表现,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共40例(43个)经病理证实的颌骨囊肿和肿瘤的影像资料,40例同时做X线、CT检查。所有病例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均被分析比较。结果:X线显示病变与牙齿关系较CT优越。CT显示病变边界、病变与骨密质、周围软组织关系较X线优越(P<0.01),显示病变与下颌神经管关系方面,与X线价值相当(P>0.05)。结论:X线对于显示病变范围和边界价值有限。病变与周围牙齿关系X线显示最佳。CT可清晰显示病变的范围、骨质破坏和钙化。  相似文献   

19.
肺血管疾病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造影(SCTPA) 在肺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肺血管疾病行SCTPA检查,包括先天性肺血管疾病(肺动静脉瘘6例,特发性肺动脉扩张8例,肺动脉发育不全3例,一侧肺动脉缺如1例及肺静脉畸形引流5例)、获得性肺血管疾病(肺动脉栓塞41例,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1例).SCTPA扫描层厚3 mm,螺距1~1.5,亚秒级扫描时间0.8秒,重建层厚1 mm,重建方法包括MIP、MPR和SSD.结果 SCTPA对6例肺动静脉瘘共显示供血动脉13条、引流静脉9条和瘤囊8个,漏诊1例多发性肺动静脉中的小瘤囊;特发性肺动脉扩张、肺动脉发育不全、一侧肺动脉缺如者SCTPA均能明确诊断;5例肺静脉畸形引流中的心外畸形部分SCTPA与手术对照良好;45例肺动脉栓塞,SCTPA诊断中心型肺栓塞35例,周围型肺栓塞6例.结论 SCTPA既可以显示肺血管的形态、结构与走行,又可显示肺血管内特征,对肺血管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可大部分取代有创性肺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童交通性支气管肺前肠畸形(CBPFM)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CBPFM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儿均接受X线、消化道造影(GI)及CT检查,其中2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均发生在右肺,其中右肺发育不良2例,肺叶内型隔离肺2例,右肺上叶支气管闭锁1例。5例均合并食管-气管瘘,瘘口位于T6水平1例,T8、T9水平各2例。X线表现为白肺2例,软组织肿块影2例,肺炎1例。GI可清晰显示瘘口位置、大小及走向。CT检查可显示CBPFM的各种表现及其合并畸形。结论 CBPFM应包含一种或多种气道、肺组织及血管的异常,且合并食管-气管瘘。GI可直接、清晰显示食管-气管瘘。CT检查可显示肺、气道和血管及前肠发育异常情况。CT和GI相结合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