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2002年度透中心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为腹膜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病人(腹膜炎组)的一般状况、基础病和腹膜炎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 2002年度透中心全年度膜炎的发生率为每个月1/30病人(每年0.4次/病人),影响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因素为糖尿病和操作不规范。结论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与糖尿病和操作不规范有关,加强度透病人,特别是糖尿病病人的培训和再培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3.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经验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华山医院及宝山分院腹膜透析(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耐药性及患者转归,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上述两医院腹透中心收治的93例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致病菌、耐药性及转归。 结果 75例腹透液培养阳性,阳性率为80.2%,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5例,革兰阴性杆菌21例,真菌2例,革兰阳性杆菌1例,革兰阴性球菌1例,多种菌混合感染5例。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所有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但对头孢唑林耐药率高达60.0%,而且耐药率有明显的逐年增加趋势。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达到46.1%,所有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均敏感。因腹膜炎而退出腹膜透析有16例,退出率为17.2%(16/93)。腹腔使用万古霉素对残肾功能无显著影响。 结论 两院腹透中心腹透相关腹膜炎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多数。头孢唑啉耐药性逐年增高,目前不再适合作为初始治疗的经验用药。腹腔使用万古霉素可推荐作为革兰阳性菌致腹膜炎的初始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4.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拔管和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常见 原因。增强患者的腹膜自身防御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加强无菌观念、减少接触感染和及时治疗出口 处感染是预防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CAPD)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转归预后情况,为临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接受腹透治疗,且并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转归情况。结果:共收治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131例,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222例次,培养致病菌结果阳性143例次(64.4%),阴性79例次(35.6%)。185例次治愈;退出37例次,总治愈率为83.8%,病死率为4.1%,因感染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率为16.3%,真菌感染的退出率为81.8%,显著高于G+球菌及G-杆菌感染(P0.001);多重感染退出率33%,4例均合并真菌感染。G-杆菌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阴性及G+球菌退出率(P0.001)。结论: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是导致腹透患者退出的主要原因,其中多重感染比例增高,预后较差,且多与反复操作不当有关,故对腹透患者定期加强操作指导及监督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受多种因素影响,操作不规范是引起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重要原因,其发生与原发病有密切关系,另外营养状况、家居环境、文化程度都与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发生感染性腹膜炎有关.革兰氏阳性球菌是感染最常见致病菌,真菌性腹膜炎治疗效果仍差,应尽早拔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腹透)患者真菌性腹膜炎诊断、治疗和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开展腹透以来资料齐全的真菌性腹膜炎患者的资料,对腹腔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治疗以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14年中本中心真菌性腹膜炎共26例次,占所有腹膜炎发生率的8%。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前期细菌性腹膜炎、糖尿病可能是真菌性腹膜炎的易感因素。本组患者早期诊断率27%,致病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61%。治疗方法为抗真菌药物治疗和及时拔除腹透管、转作血液透析。大部分患者对抗真菌治疗耐受性良好,但单纯抗真菌治疗疗效有限。本组患者病死率30.8%,腹透管拔除率69%,腹透脱落率42.3%。结论腹透患者真菌性腹膜炎发病率较低,但临床预后差,患者病死率和腹透脱落率高。早期诊断,尽早给予抗真菌治疗和根据病情及时拔除腹透管、转为血液透析是控制感染、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因素,为腹膜炎的防治制定合理的方案。方法:调查2005年2月1日~2009年10月31日行CAP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及COX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因素。结果:105例患者中有35例发生53次腹膜炎。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多见。术后1月内培养出的致病菌均是球菌类,而术后1月后杆菌类占43.5%。在导致腹膜炎的原因中,操作因素及消化道因素占67.9%。糖尿病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为36.8%,非糖尿病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为32.6%。白蛋白浓度下降与患者发生腹膜炎相关(P〈0.01)。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最常见的细菌仍是球菌类。术后早期发生的腹膜炎均是球菌类,可能与早期操作不熟练相关;术后1月后杆菌类比例迅速增加,可能为消化道因素增多所致。相对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高,无腹膜炎生存时间短。白蛋白浓度降低为腹膜炎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拔管和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常见原因.增强患者的腹膜自身防御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加强无菌观念、减少接触感染和及时治疗出口处感染是预防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腹透中心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发生PDAP时的临床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和转归情况。根据PDAP患者的预后将其分为三组:治愈组、退出组(拔管、死亡患者)、复发组(治疗后出现腹膜炎复发、再发或重现的患者),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78例患者共发生133例次腹膜炎,其中治愈组81例次,退出组26例次,复发组26例次。病原微生物培养为革兰氏阳性菌57例次,革兰氏阴性菌39例次,混合菌感染4例次,真菌6例次,培养阴性27例次。退出组患者从腹膜炎出现症状到治疗的时间较治愈组及复发组长(P0.05),退出组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较其他两组低(P0.05),hs-CRP水平较其他两组高(P0.05)。复发组前白蛋白水平较治愈组低(P0.05)。退出组患者血钾水平较治愈组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时间延迟、hs-CRP水平升高及低蛋白血症是影响腹膜炎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时间延迟、低蛋白血症及高水平hs-CRP是PDAP患者拔管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DAP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及早期积极抗感染治疗,减少腹膜炎频发率、拔管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近5年我院葡萄球菌腹膜炎的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归为腹膜炎组;同时,选取相应的未发生腹膜炎的CAPD患者,作为一对一配对观察目标,归为对照组.探讨葡萄球菌腹膜炎的易感因素、菌群分布、耐药性和预后.结果 腹膜炎组和对照组各纳入74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膜炎组患者Kt/V低于对照组(1.74±0.03比2.61±0.48,P<0.01),腹膜炎组营养学指标、血红蛋白[(91.70±25.43) g/L比(111.50±19.59) g/L,P<0.01]、钾[(3.43±0.70)mmol/L比(3.78±0.73) mmol/L,P=0.002]、钠[(137.09±5.06)mmol/L比(140.57±3.55)mmol/L,P<0.01]、氯[(98.31±6.14) mmol/L比(101.52±4.58) mmol/L,P=0.001]、钙[(2.23±0.24) mmol/L比(2.31±0.22) mmol/L,P=0.0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葡萄球菌腹膜炎5年总体发病率为0.030例/腹透年,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菌种,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各类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均敏感.葡萄球菌腹膜炎近5年总体治愈率为89.19%,病死率为4.05%;表皮葡萄球菌复发率高于其他菌种,为40%.结论 营养差、透析不充分、随诊周期长、贫血、电解质失衡是葡萄球菌腹膜炎的易感因素.我院葡萄球菌腹膜炎在近5年总体发病率、病死率较前下降低,表皮葡萄球菌复发率高,需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2.
13.
腹膜透析(PD)相关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患者的严重并发症,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的风险应该是每个PD中心的重要工作目标。对于出现感染者,应在早期进行经验性治疗,并高质量留取标本,进行有效的微生物学诊断和药敏试验,以保证抗感染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腹膜透析中心应积极开展团队质量改进,包括持续进行感染监测、分析感染发生的根本原因。建立全面的腹膜炎风险评估机制,尤其要重点加强主动预防理念,在开始腹膜透析治疗的同时,对高龄、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预防,有意识地加强操作正规培训和再培训、积极防止腹泻和(或)便秘以及加强隧道和出口处护理等主动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和耐药性,及其与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致病菌与耐药性,探讨其与转归的联系。结果116例次培养阳性,培养总阳性率达68.6%,近5年高达87.7%。致病菌中G^+球菌占58例次(50%),G^-杆菌45例次(38.8%),真菌6例次(5.2%),G^+杆菌、G^-球菌及混合感染7例(6%)。G^+球菌中最常见为葡萄球菌(56.8%);G^-杆菌中大肠杆菌阳性率最高(62.2%)。从耐药性看,G^-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76.7%),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2.9%、3.4%)。G^+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利福平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2.1%、7.9%)。腹膜炎致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退出率为10.1%(17/169),以真菌腹膜炎为主。结论近5年本中心培养阳性率较高,及时采用血培养瓶留取标本很关键。G^-杆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而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宜作为抗G^+球菌的经验用药。真菌性腹膜炎是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腹膜透析中心1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腹膜透析液培养结果分成腹膜炎组与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16例(8.3%)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占50.0%(8/16).治愈12例(75.0%),死亡1例.高龄(OR=1.35,95% CI 1.16~7.68,P=0.026)、糖尿病(OR =3.34,95% CI 1.90~6.54,P<0.001)、低血红蛋白(OR=1.68,95% CI 1.21~6.48,P=0.022)及低白蛋白血症(OR=1.04,95% CI1.02~1.07,P=0.036)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发生率较高;高龄、低血红蛋白、糖尿病及低白蛋白血症是其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的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腹膜炎早期诊断、及时准确的抗感染治疗是提高腹膜炎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本文从腹膜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基本问题出发,结合国际研究前沿进展,对腹膜炎治疗的时机、抗生素的选择及给药方式、腹膜透析管的拔除进行综述,并且介绍一些新的有助于快速检测腹膜炎病原微生物的技术手段,如细菌来源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的聚合酶链反应、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等。也对难治性腹膜炎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建议深入腹膜透析时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关研究,并在腹膜炎治疗过程中监测不同抗生素的浓度,实现更加精准的抗感染治疗。本综述旨在为下一步的腹膜炎研究提供方向和建议,以期提高腹膜炎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虽然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di—alysisrelatedperitonitis,PDRP)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如其发生率从1984年的1.08次/病人年降至2009年的0.25次/病人年,而且自2000年以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患者生存率及技术存活率均较2000年以前有明显提高,但是腹膜炎尤其是肠杆菌科细菌所致的腹膜炎依然是腹膜透析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肠杆菌科细菌所致腹膜炎严重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如增加患者的住院频率,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常导致腹膜透析失败,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肠杆菌科细菌所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就腹膜透析患者肠杆菌科细菌性腹膜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腹膜炎是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最常见的并发症,自1998年双联双袋操作系统在我国广泛应用以来,腹膜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据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致病菌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我院腹膜透析中心PDA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结果(1)203例次PDAP培养阳性率为59.1%,共培养出致病菌124株。124株致病菌中革兰阳性球菌68株,占54.8%;革兰阴性杆菌28株,占22.6%;革兰阳性杆菌12株,占9.7%;奈瑟茵属5株,占4.0%;真菌11株,占8.9%。其中耐药菌株54株,包括多药耐药菌50株,泛耐药菌4株,本中心PDAP患者尚未培养出全耐药菌。(2)药敏结果: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性较高的前3种药物为:利奈唑胺100%,莫西沙星95.8%,万古霉素95.2%。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性较高的前3种药物为:阿米卡星85.7%,亚胺培南82.1%,左氧氟沙星75.0%。(3)转归:PDAP患者总治愈率为77.3%。结论PDAP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导致临床上可供选择的药物减少,临床医牛府采取多种措施延缓致病菌耐药件。  相似文献   

20.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近年来由于广谱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已引起较多耐药菌株的出现,特别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并可在院内引起爆发流行,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对本院尿液标本中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产ESBb状况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了解本地区尿路感染中ESBLs菌的流行情况及产ESBLs菌株对临床常见抗菌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