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小隐静脉入路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髂-股静脉血栓(I-FVT) 的疗效.方法 对28例I-FVT患者从健侧股静脉逆行插管失败,改行患侧小隐静脉切开置管溶栓并辅以导丝碎栓、导管抽吸、球囊导管顺次扩张;髂静脉流出道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果 28例急性及亚急性I-FVT患者经患侧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患者,全部成功置管,溶栓导管侧孔段位于髂静脉至腘静脉间;7例取得明显的疗效,表现为患肢肿胀迅速消退,疼痛消失,肢体松软,活动恢复正常;17例患肢肿胀减轻,患肢活动度接近正常,造影血流大部分恢复,好转出院;4 例症状改善不明显.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肺梗死.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6 ~ 24个月,平均14.6 个月,静脉通畅无陈旧血栓18例,有陈旧血栓、静脉腔 > 70%者5例,复发2例,静脉血栓后遗症3例.随访病例中,无下腔静脉阻塞、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经小隐静脉入路留置溶栓导管辅助介入血栓清除的技术治疗I-FVT,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创伤小,临床可予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血栓消融器 (ATD)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EDVT)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LEDVT患者 17例 ,病变在左侧髂股静脉 8例 ,右侧髂股静脉 7例 ,双侧髂股静脉 2例。经健侧股静脉 (或右颈内静脉 )穿刺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然后经患侧股静脉或静脉穿刺插管 ,行血栓消融术 ,并结合血管内溶栓治疗。结果 本组 17例患者 ,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 17/17)。临床疗效 :痊愈 3例、显效 11例、有效 3例 ,总有效率为 10 0 % ( 17/1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表现为髂 -股静脉通畅 ,肿胀消退。随访无复发。结论 采用ATD行血栓消融术并配合综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双侧股静脉入路介入插管溶栓方法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 对18例从右股静脉或右颈静脉入路行左髂股静脉插管失败的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左侧股静脉顺行法穿刺,注射埘比剂证实穿刺成功后将导丝插入至下腔静脉,将导丝从右侧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出或拉出后建立导丝轨道,冉沿导丝将导管自右向左逆行插入左侧髂...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综合治疗(附3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即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介入综合治疗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对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3 2例病人 ,首先经健侧股静脉途径在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 ,然后将导管从健侧或 /和患侧入路插至病变处 ,进行持续溶栓、取栓 ,必要时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的介入综合治疗均一次性成功 ,成功率 10 0 %。术后下肢静脉开通 ,患肢肿胀及疼痛逐渐消失 ,肢体松软 ,活动恢复正常。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随访 (最长达 3 0个月 )亦无复发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综合性介入治疗法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及效果。方法本组291例全下肢DVT患者。髋上髂、股静脉段血栓清除,局麻下逆行穿刺患侧股静脉,导丝引导下插入12~14 F鞘管直接机械性血栓抽吸;髋下股、腘静脉段血栓清除,采用多种介入技术联合处理,即经健侧股静脉顺行穿刺插入4~5 F Cobra导管,导管辅助下亲水超滑导丝插至患侧髂、股静脉内,采用穿线或导丝抓捕技术,将导丝经患侧股静脉穿出体外,建立工作导丝通路,再沿工作导丝由健侧置入翻山鞘管至患侧髂、股静脉内,加长亲水超滑导丝在翻山鞘管支撑下轻柔的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股、腘静脉内,DSA监视下Fogarty拉栓球囊沿导丝顺应静脉瓣膜方向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对存在的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行PTA或支架植入治疗;腘静脉以下血栓行溶栓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3 d患肢肿胀、疼痛均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完全清除率86.3%;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分别为(1.64±0.43)和(0.97±0.42)cm,176例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行PTA和支架植入治疗。279例随访3~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8.24%、3.94%、0;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静脉通畅无附壁血栓89.3%;临床总有效率98.2%。结论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急性全下肢DVT,血栓完全清除率高,最大程度保护静脉瓣功能,住院周期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经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髂股动脉内,并保留导管3-7d,经导管注入肝素3000-5000IU及尿激酶25万-100万IU稀释液50-200ml,每日1次。另40例经足背静脉注入同样的药物。共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1例,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10例。结果:80例患肢肿胀、疼痛均于溶栓治疗后1-3d内开始消退、减轻。31例滤器均未发生移位变形,下腔静脉通畅,10例支架无阻塞。结论: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性血栓清除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2002年43例髂股静脉血栓,在临时性/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经患侧腘静脉(n=30)和健侧股静脉(n=13)为入路行ATD血栓消融术。对形成血栓的基础病变及血管器质性狭窄者再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靶血管开通管径≥50%靶血管管径,即认为血管即时开通。结果:43例行ATD血栓消融术,33例血管即时开通成功,占76.7%(33/43),43例进行了必要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综合介入辅助治疗,38例行血栓药物溶解术、26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19例行血栓抽吸术和32例行支架植入术。随访观察1~12个月,平均6个月,5例术后1~4个月患肢肿胀复发,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性溶栓治疗后症状缓解。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ATD是一微创、安全、快速、有效、可重复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方法,为介入综合治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经颈静脉髂-股静脉血栓清除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血栓清除术,即血栓拖拉-抽吸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的有效性。方法 急性I-FVT7例。首先经颈静脉或经健侧股静脉置入腔静脉滤器;然后送入自行组合式血栓抽吸和拖拉装置行I-FVT清除术;残存狭窄者采用经皮动脉成形术(PTA)或静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后均行严格抗凝及溶栓治疗。结果 7例经颈静脉血栓清除术治疗均获得成功。 表现为髂-股静脉通畅,肿胀消退;1例术后患肢肿胀出现反复,再次治疗后肿胀消退。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肺梗死。术后随访5.5-31.0个月,平均18.7个月,无症状性复发。结论 经颈静脉血栓清除术是治疗I-FVT的一种简便实用、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血栓碎吸治疗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5年4月至2009年1月236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健侧股静脉入路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患侧股静脉插入14 F鞘管经皮碎吸髂-股段深静脉血栓.112例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术后辅以溶栓抗凝治疗.结果 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降为(1.34±0.57) cm和(0.93±0.42) cm,与入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7和23.99,P=0.00);随访16 ~48个月,中位随访35个月,随访率97.88%.术后36个月,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12.99% (30/231)、8.23%(19/231)、0%;静脉通畅率98.27%;随访疗效优92.21%.支架置入术后12、24、36个月通畅率均为100%.结论 经皮血栓碎吸治疗髂-股DVT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能够明显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导丝捕获技术建立工作导丝通路,介入治疗左髂静脉闭塞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2009年9月~2012年9月,37例左髂静脉闭塞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从右侧股静脉入路行左髂股静脉插管失败的情况下,采用左侧股静脉顺行穿刺成功后将导丝插入至下腔静脉,从右侧引入自制抓捕器将导丝拉出后建立工作导丝通路,沿导丝插入翻山鞘管至左侧髂股静脉内,行Fogarty球囊拉栓,大腔鞘管取栓.结果 37例患者均导丝捕获成功,建立了左、右股静脉工作导丝通路.血栓完全清除34例,部分清除3例.出院时膝上、下15cm处健、患肢周径差降为(1.34±0.47)和(0.94±0.31)cm,与入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t=7.09,均P=0.00).结论 对于经右股静脉入路插管失败的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双侧股静脉入路建立导丝轨道后再插入翻山鞘的方法,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和总结手术结合介入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手术结合介入治疗的40例下肢DVT患者共42条肢体的方法和效果,其中髂股静脉主干陈旧性铸型血栓8例,髂总静脉开口狭窄或闭塞继发新鲜血栓25例,单侧新鲜血栓5例,滤器置入后继发下腔静脉及双下肢新鲜血栓2例。主要使用患肢股静脉切开,介入下取栓并结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术。结果40例患者下腔静脉及深静脉全部开通。其中髂静脉支架置入19例;球囊扩张14例;人工血管置换股静脉1例。平均随访10个月,全部患者患肢症状明显改善,彩色多普勒或造影示患侧深静脉血流通畅。结论手术结合介入治疗深静脉血栓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经股浅动脉入路介入法药盒植入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经股浅动脉植入介入药盒(PCS)的可行性。方法:(1)患者60例,无栓塞适应证的原发性肝癌36例,转移性肝癌14例,其它晚期肿瘤10例,均经股浅动脉植入PCS,泵导管 端置于相应靶血管50例,10例置于胸或腹主动脉;(2)杂种犬2只,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置入PCS导管至主动脉,观察指标:(1)临床体征;(2(泵导管远端位置,形态及与体位关系,靶血管及植入侧股动脉形态;(3)PCS植入前,后股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4)狗PCS植入侧股动脉病理学改变。结果:导管到位率95%,植入侧下肢及局部无异常。植入侧股动脉无狭窄,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靶血管闭塞3.3%,PCSN地管移位8.3%,PCS导管远端位于主动脉者无导管下移,移位者其导管远端均不同程度缓慢下移。结论:经股浅动脉化疗泵植入术安全可行,熟练的植入泵技术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主动脉内泵导管远端是滞下坠与体们无关,主要取决于血管,血液生物物理学特性及泵导管远端形态。  相似文献   

13.
超声消融在治疗慢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消融在治疗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56例慢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接受了静脉内超声消融治疗,超声消融时间为12~24 min,平均18 min,术后深静脉内导管抗凝,在小腿应用静脉趋动器促进血液回流.对其中18例患者安放内支架.结果 56例髂股静脉闭塞中49例完全再通(87.5%),5例部分再通(8.9%).2例未再通(3.6%).49例完全再通者随访38例,22例未安放支架者,9例发生再闭塞,达40.9%;16例安放支架患者中2例发生再闭塞,再闭塞12.5%.结论 超声消融可以再通已经闭塞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并为进一步进行球囊扩张和安放内支架创造了条件,同时超声消融结合腔内支架治疗可提高慢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后的长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导管溶栓治疗(CDT)中,常用插管技术失败情况下采用辅助性插管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采用经右股静脉或/和右侧颈静脉等常用技术途径插管失败的35例LEDVT患者,6例采用同轴插管技术、8例采用翻山鞘技术、19例采用左(患)侧股静脉插管技术、2例采用微导管技术等4种辅助性插管技术。结果:同轴插管技术,插管成功率83.33%(5/6),翻山鞘技术:插管成功率75.00%(6/8),(患)侧股静脉插管技术:插管成功率89.47%(17/19)。微导管技术:插管成功率100%(2/2);四种方法总插管成功率85.71%(30/35)。经过3~14天导管溶栓治疗后血栓均基本溶解,下肢肿胀消退,未发生与插管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LEDVT导管溶栓治疗中,在常用技术插管失败情况下,上述辅助性插管技术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Following percutaneous insertion of the Greenfield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via the femoral rout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for femoral vein thrombosis by real-time ultrasound or Duplex sonography. In 23 patients (24 veins) the femoral vein was dilated with an 8-mm (24 F) angioplasty balloon catheter. Eight of 24 common femoral veins were thrombosed (33%).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rombosis is a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filter insertion. Dilation was performed in 20 patients (22 veins) with a 9-mm (27 F) balloon catheter; only three veins were thrombosed (14%). Over-dilation of the femoral vein to 27 F to accommodate the 24 F sheath/dilator set ma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