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管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之一。根据多中心研究的结果估计,有症状的vWD患者达113/10^6或更高,而具有vWD危险的人数高达1480/10^6~3580/10^6。1926年芬兰医师von Willebrand首次发现该病,并认识到其是常染色体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通过对vWD的病理机制的研究,已明确该病是由于血浆中一种多聚糖蛋白,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缺陷所致,且这种缺陷是由于vWF基因突变所导致。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由突发的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是致残、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13(ADAMTS13)是含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的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通过切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特点,探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86例vWD患者的病史和实验结果,对不同亚型患者的指标进行比较,并对患者贫血、出血表现及治疗需要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6例vWD患者中,41例诊断为3型vWD,其余45例为未分型vWD。3型vWD患者的因子Ⅷ活性(FⅧ∶C)和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RIPA)显著低于未分型患者(均P<0.05)。鼻出血难止是患者并发贫血的独立性因素(R=3.22,P<0.05)。vWF抗原水平(vWF∶Ag)和FⅧ∶C与患者的临床出血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38,P<0.01;R=-0.26,P<0.05),接受替代治疗的患者vWF∶Ag和RIPA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接受替代治疗患者(0.01∶0.06,P=0.026;0.085∶0.275,P=0.034)。结论:临床上3型vWD的比例较高提示需要更为完善的诊断策略和手段,鼻出血的防治对于减少vWD患者并发贫血可能有重要的意义,vWF∶Ag和RIPA的显著低下对临床给予vWF替代治疗可能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WF缺陷将导致血管性血友病,而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冠心病、肿瘤的浸润与转移及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其活性水平可明显增高.现就血浆vWF活性水平与上述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一类主要由内皮细胞分泌的多聚糖蛋白,通过激活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它与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房颤动等均关系密切,特异性抑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研发有望突破。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的出血性疾病,由vWD因子(vonWillebrand factor,vWF)量的缺乏和(或)质的异常所引起。vWF是一种血浆蛋白,在血管损伤部位介导血小板黏附,与凝血因子Ⅷ(FⅧ)结合使FⅧ稳定于血循环中不易被降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恶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e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高血压及恶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入选恶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28例,单纯高血压患者4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  相似文献   

8.
<正>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性增强,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紊乱等,反映机体对血栓的易感性增强,涉及临床许多学科。在心血管领域,早期检测、识别PTS并预防其进展,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心脏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功能改变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老年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或无房颤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血小板膜上活化糖蛋白IIb/IIIa复合物(glycoprotein IIb/IIIa complex, GPIIb/IIIa)和糖蛋白Ib(glycoprotein Ib, GPIb)水平.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结果老年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GPIIb/IIIa荧光阳性率为9.23%(0.66%~73.89%),显著高于无房颤患者的2.61%(0.58%~17.33%)及健康老年组1.71%(0.45%~6.11%),(均为P<0.01).而老年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患者的GPIb荧光阳性率为(93.66±3.66)%,明显低于无房颤组的(96.65±2.10)%及健康老年组(97.88±1.89)%(均为P<0.01).此外,房颤患者的MPV水平也显著高于无房颤患者及健康老年人(P<0.05). 结论老年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增高及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这些异常改变可能与老年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形成及血栓或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ADAMTS13是一种含I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家族第13位成员(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thrombospondin-1 motifs,13th member of the family,ADAMTS13)[1],此前称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on Willebrand factor-cleaving protease,vWF-CP)。虽然血栓性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体质指数(BMI)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闪子(vWF)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IR)程度。方法依据BMI将134例T2DM患者分为正常体重组(50例)、超重组(50例)与肥胖组(34例),分别测定血浆vWF水平,并评估、比较各组IR程度。结果肥胖组的vWF水平、HOMAIR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各组间胰岛素作用指数(IAI)及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指数(QUICKI)有统计学差异(P〈0.05);HOMAIR、IAI及QUICKI各指标间呈正相关。结论肥胖的T2DM患者血浆vWF水平升高、IR程度明最加重。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vWF-C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金属蛋白酶,具有降解超大分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作用。vWF—CP缺乏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主要发病机制,其原因多数为自身免疫性,少数为遗传性。多种疾病或药物引起的TTP也与内皮细胞毒性或免疫反应导致vWF—CP减少有关。血浆置换补充了vWF—CP,同时清除抗该酶的自身抗体与巨大vWF因子。vWF-CP的研究成果已使我们对TTP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从经验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  相似文献   

13.
144例糖尿病病人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升高,酮症酸中毒病人血浆vWF又明显高于糖尿病酮症及非酮症糖尿病病人。说明糖尿病引起内皮细胞功能紊乱,酮症酸中毒进一步加重了病人血管内皮损害。  相似文献   

14.
15.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其蛋白裂解酶对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1〕。vWF-裂解酶(cp)可以通过对vWF多聚体大小的调控来调节vWF多聚体与内皮下胶原和血小板的黏附能力,从而影响血栓的形成〔2〕,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及其表面的血栓形成而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的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闭塞。而不稳定斑块如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可转变为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1例胱氨酸尿症家系,探讨胱氨酸尿症的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及遗传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例胱氨酸尿症家系病例资料,先证者为28岁男性。通过尿沉渣镜检、能谱CT测定先证者结石成分,提取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DNA样本,利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突变基因。结果:该家系先证者首诊于1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左侧泌尿道结石合并蛋白尿,其母亲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父亲无肾脏受累症状。测序结果示先证者存在溶质载体家族3成员1(solute carrier family 3, member 1,SLC3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其中包括移码突变NM_000341:exon3:c.703delG(母亲为该杂合突变携带者)及错义突变NM_000341:exon8:c.1366C>T(父亲为该杂合突变携带者)。两突变均判定为疑似致病性变异。先证者有多次输尿管镜取石术史,尿沉渣镜检中可找到特异性胱氨酸六边形晶体,能谱CT结石成分测定为L-胱氨酸。先证者确诊为胱氨酸尿症后,予碱化尿液、降蛋白尿等治疗,目前病情稳定。结论:尿沉渣镜检中找到六边形晶体是胱氨酸尿症的特异性诊断手段,胱氨酸能谱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探讨血浆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择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测定其血浆vWF水平,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作相关分析。同时选非冠心病患者2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冠心病组血浆vW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血浆vWF水平明显升高,(181.24±26.56)%∶(157.11±26.63)%,P<0.01;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明显升高,(195.52±26.57)%∶(165.24±26.90)%、(180.54±18.58)%,P分别<0.01、<0.05;双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与单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无差异。血浆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702,P<0.01)。结论:血浆vWF水平可较好反映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MP—140)的变化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19例稳定性心绞痛(SA)、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VWF和GMP—140.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VWF和CMP—140测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AMI和UA的VWF和GMP—140测值与S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AMI与UA之间上述指标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VWF和GMP—140水平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严重的微血管性血栓-出血综合症,临床上并不常见,其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常以血小板集聚引起弥散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脏器缺血为特征[1]。经典的五联征包括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和发热。该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如不得到有效治疗,死亡率高达90%,因表现为PLT减少, 如盲目输注PLT有可能加重血栓形成并造成严重后果;2017年我院共诊治3例TTP,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方法检测111例冠心病(CHD)及25例非CHD患者的血浆vWF水平。对所有人选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将CHD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组;根据冠状动脉损伤形态分为A型低危病变组、B型中危病变组和C型高危病变组;分析血浆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的关系。结果CHD多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明显升高[(197.42±6.57)%比(135.24±21.56)%、(170.94±15.75)%,P〈0.01、P〈0.05];双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较单支病变组也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与单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型病变组vwF高于A型、B型病变组[(195.25±33.71)%比(132.10±28.26)%、(161.13±37.41)%,19〈0.01],B型病变组高于A型病变组(P〈0.01)。结论血浆vwF水平能反映冠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