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3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彦德 《河南中医》2009,29(10):959-959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确诊病例均给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日1剂,3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12例,好转21例,未愈4例,有效率为89.19%。结论: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黄家福 《河北中医》2009,31(12):1826-1826
2004—02--2009—03,笔者采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窦性心律过缓40例,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均为我院中医内科门诊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2—5年29例,6~8年11例,平均5.5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6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心电图伴窦房结阻滞12例,房室交界性心律6例,窦性期前收缩2例,房性颤动7例,结性心律6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  相似文献   

3.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 0 0~ 2 0 0 2年 ,我们应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 66例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窦性心动过缓以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为依据 ,即每分钟窦性频率≤ 60次及 2 4 h心搏总数≤8640 0次。包括无临床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及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要表现的病窦综合征患者 ,受试者无其他严重心肝肾等疾病。共观察 66例 ,治疗组 34例 ,男 1 8例 ,女 1 6例 ,年龄 ( 4 8± 8)岁 ,病程( 6± 4)年 ;对照组 32例 ,男 1 8例 ,女 1 4例 ,年龄( 4 6± 7)岁 ,病程 ( 7± 4)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2 治疗方法治…  相似文献   

4.
炙甘草汤加附子治疗心动过缓2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动过缓是病态性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体征,病因与冠心病、心肌病等有关,西医治疗多用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但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应用经方炙甘草汤加附子等,治疗此症2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整理小结如下,乞请同道指正。1临床资料22例患者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15岁,平均50岁;病程最长达15年以上,最短在1年以上。平均心律<50次/分,其中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3例;心肌劳损5例;早搏8例,其他6例。2诊断经心电图检查,心律<50次/分,或经阿托品试验不能恢复正常,并伴有心悸胸闷,眩晕,…  相似文献   

5.
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窦性心动过缓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门诊和病房具有临床症状,心电图诊为窦性心动过缓中医辨证为气虚血少的病人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心宝丸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45%和67.31%,经统计学处理P<0.05,二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窦性心动缓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6.
重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动过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证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动过缓,证属心阴阳两虚者,往往选用炙甘草汤,但疗效常常较差。究其原因,乃剂量太小,药力不够。查阅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剂量为“炙甘草汤方,甘草炙四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斤,生姜三两,大枣三十枚擘”。据考证东汉一两等于现代0.4455两,而现代中药每两均计为30g,故仲景方炙甘草汤的现代药用剂量应为炙甘草50g,麦门冬、麻仁各70g,人参、阿胶各30g,生地黄130g,桂枝、生姜各40g,大枣30枚。笔…  相似文献   

7.
三联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琛 《浙江中医杂志》1996,31(12):548-548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疗效分析.方法 收治窦性心动过缓患者70例,自拟温心复脉汤治疗2月.结果 显效37例,占52.85%;有效31例,占44.28%;无效2例,占2.85%;总有效率为97.15%.结论 中医中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疗效确切,而且安全可靠、服药方便.  相似文献   

9.
复方窦缓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4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复方窦缓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 4 2例 ,与单纯西药治疗 2 2例 (对照组 )对比。结果 :1 症状疗效 :治疗组痊愈2 4例 ,显效 9例 ,有效 6例 ,无效 3例 ,总有效率 92 9% ;对照组痊愈 9例 ,显效 5例 ,有效 2例 ,无效 6例 ,总有效率 72 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2 心率疗效 :治疗组治疗后心脏听诊心率平均增加 12 3次 /分 ,心电图测算心率平均增加9次 /分 ;对照组治疗后心脏听诊心率平均增加 5 3次 /分 ,心电图测算心率平均增加 5 2次 /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窦性心动过缓指窦性心率低于60次/分以下。虽然可以见于正常人,但临床中有许多是病理性的,平均心率在55次/分以下,如冠心病,心肌炎等,病人常有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头晕黑蒙等症状。笔者采用针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窦性心动过缓病人30...  相似文献   

11.
张智力  赵勇 《陕西中医》2007,28(11):1499-1500
目的:观察经典名方对心动过缓的疗效。方法:对80例门诊患者采用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地黄、当归、人参、麦冬、桂枝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7.5%。提示:炙甘草汤能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对心动过缓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窦缓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12月~2000年12月,我科自拟窦缓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3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桂枝新加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4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远明 《江苏中医》1998,19(10):24-2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心动过缓患者采用常规西药配合中药注射剂及中药汤剂予以治疗。结果:显效18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效率89.58%。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宁心宝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我科门诊治疗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单纯应用宁心宝治疗;治疗组68例,应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宁心宝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和24小时平均心率变化情况。结果:应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宁心宝治疗的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单纯应用宁心宝治疗的对照组。结论: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应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宁心宝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平均心率,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长友  李彦彬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079-1079
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常见病,在病理情况下,脉搏一息四至以下,即 < 60次 /min,分为迟脉、损脉等.常见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窦房结炎症、心肌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或房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属中医学"眩晕"、"心悸"、"胸痹"、"厥症"等范畴.临床上可有心悸不安,头昏胸闷胸痛,少气懒言,形寒肢冷,重者出现晕厥或阿-斯综合征.笔者以中医药治疗本病收到良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桂枝新加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40例四川省绵阳市中医药研究所(621000)吴远明关键词窦性心动过缓,桂枝新加汤桂枝新加汤系《伤寒论》方,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人参组成。功能调和营卫,益气和营。原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两伤,身疼痛,脉沉迟症...  相似文献   

18.
窦性心动过缓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平时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时可导致晕厥、猝死等严重后果.目前,临床上针对窦性心动过缓的药物很少,且疗效不佳,有较明显的不良反应,停药后则病复如初,患者难以接受和坚持.因此,积极寻求安全有效的药物,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猝死的发生率,具有较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使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4周,观察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肝肾功变化.结果:治疗后症状缓解,动态心电图显示平均心率、最慢心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缓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提率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9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自拟提率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98例。结果:治愈76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94%(95%CI=88.94%一99.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