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S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7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自我的灵活性维度上差异显著(t=-3.581,P<0.01);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自我的刻板性维度及自我和谐总分上差异显著(t=3.340,P<0.01;t=2.819,P<0.05)。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维度上差异显著(t=-2.887,P<0.05),在消极应对方式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消极应对方式维度上差异显著(t=2.117,P<0.05)。不同自我和谐水平的大学生采用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11.163,40.048;P<0.01)。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与应对方式均显著相关(r=-0.302~0.457,P<0.01)。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影响其应对方式,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应对方式越积极。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民办高校贫困生的自我概念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取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及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对30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①贫困生在自我概念因子上,只有生理自我达到显著统计意义(t=-2.308,P<0.05);②贫困生在自责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1,P<0.05);③贫困生的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与应对方式各因子间的相关显著(r=0.399,-0.501,0.318,-0.242,-0.324,-0.241,0.441,-0.496,0.311,-0.306,-0.491,-0.343;P<0.01),自我批评与求助(r=-0.157,P<0.05)、幻想因子(t=0.187,P<0.05)相关显著;④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对解决问题和求助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t=5.52,6.24,4.26,4.15;P<0.01),对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有较大的负向预测作用(t=-7.34,-7.25,-3.16,-4.07,-4.40,-7.15,-3.15,-4.63;P<0.01)。自我认同对解决问题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t=5.25,P<0.01),对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有较大的负向预测作用(t=-6.15,-4.2,-3.70,-3.59;P<0.01)。自我批评对求助有较大的负向预测作用(t=-2.02,P<0.05),对幻想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t=2.42,P<0.05)。结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有助于他们遇到问题时,采用成熟型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以127名贫困大学生,149名非贫困生为对象,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结果①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自我、求成动机高于非贫困生(t=2.107,1.99;P<0.05),但自我认同低于非贫困生(t=2.084,P<0.05),并且人际困扰比非贫困生多(t=2.04,P<0.05);②贫困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0.376,P<0.01);③贫困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成就倾向、求成动机正相关(r=0.404,0.418;P<0.01),与避败动机负相关(r=-0.223,P<0.01),与成就强度无关(r=0.097,P>0.05);④贫困生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r=-0.292,P<0.01),而成就倾向与心理健康正相关(r=0.430,P<0.01),避败动机与心理健康负相关(r=-0.470,P<0.01)。结论通过帮助贫困生培养良好的自我概念,特别是良好的自我认同,引导贫困生适当降低避败动机来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训练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改善的积极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法选取某高校10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 ①实验组实验前后在个人自我(t=-2.675,P<0.01)、社会自我(t=-2.444,P<0.05)、理想自我(t=-2.221,P<0.05)、自我概念总均分(t=-3.706,P<0.001)、解决问题(t=-7.760,P<0.001)、求助(t=-6.475,P<0.001)和应对方式总均分(t=-6.187,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对照组前后测无显著性差异;②用差值方式进一步检验研究结论发现,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值在个人自我(t=2.368,P<0.05)、理想自我(t=2.079,P<0.05)、自我概念总均分(t=2.566,P<0.05)、解决问题(t=4.977,P<0.001)、求助(t=4.957,P<0.001)和应对方式总均分差值(t=5.421,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社会自我、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差值上差异不显著;③在家庭结构差异上,在个人自我(t=2.701,P<0.01)、自我概念均分差值(t=-2.8684,P<0.01)上存在显著的家庭结构差异;在其他因子及总均分差值上无显著家庭结构差异.结论 认知行为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及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以唐山市某高校362名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男女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在自我行动(t=2.260,P0.05)及自我批评(t=3.732,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2双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在道德自我(F=6.572,6.376;P0.01)、心理自我(F=7.211,P0.001;F=5.403,P0.01)、家庭自我(F=4.942,4.902;P0.01)、自我认同(F=6.756,6.963;P0.001)、自我行动(F=3.242,P0.05)和自我概念总分(F=5.060,4.823;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文化程度越高差异越显著;3不同自我概念水平组大学新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过分干涉(t=2.730,P0.01)、父亲过度保护(t=2.256,P0.05)、母亲温暖理解(t=-2.758,P0.01)、母亲过度干涉或过度保护(t=2.771,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1大学新生在自我行动上,男生较女生积极;在自我批评上女生较男生积极;2双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越积极;3父母给予子女情感温暖与理解,子女较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而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则使子女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和自我描述量表对392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检出率为71.2%;学校适应不良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087,P0.05),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无统计学差异;(2)自我描述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350,P0.05);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t=-5.093,P0.05);(3)大一新生自我描述总分及3个自我概念维度与学校适应不良存在正相关(r=0.583,0.582,0.430,0.511;P均0.01);(4)多元逐步回归显示,一般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能很好地预测适应不良。结论:大一新生自我概念影响其学校适应不良水平,提高大一新生自我概念水平有利于改善学校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KAB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结果①实验组被试前测和后测得分在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其5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t=1.27~23.16,P0.01);②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后测得分在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其5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t=8.208~20.785,P0.01)。结论 KAB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学校创业氛围、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方法对8所高校的516名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创业意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具有显著正相关(r=0.360,P0.01),其中,变革性与创业意向的相关度最高(r=0.322,P0.01);不同学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具有显著差异(F=3.53,P0.01)。多层线性模型的结果显示,主动性人格对创业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73,P0.001),并具有显著的校级差异(χ2=15.88,P0.05),学校创业意向均分显著影响主动性人格对创业意向的回归系数(t=14.02,P0.01)。结论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学校的创业氛围可以增强主动性人格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学业兴趣与自我控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业兴趣问卷、自我控制量表(SCS)对22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大学生的学业兴趣存在性别差异(t=-2.402,P0.05),学业兴趣水平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特别是在成就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3.084,P0.01);(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自我控制的节制娱乐维度存在差异(t=-2.508,P0.05);独生和多生大学生在冲动控制中存在差异(t=2.095,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抵制诱惑中存在差异(F=2.766,P0.05);(3)大学生学业兴趣和自我控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244,P0.01)。结论:学业兴趣与自我控制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学业兴趣越高,自我控制的能力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感戴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感戴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对4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①多数大学生对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行动予以回报;②大学生感戴在不同性别(t=-2.265,P<0.05),专业(t=2.112,P<0.01)、是否独生子女(t=-2.534,P<0.05)等方面有显著差异;③大学生感戴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567,0.321;P<0.01);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对感戴有显著预测作用(R2=0.332)。结论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感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对护理大专生自我和谐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团体心理训练对护理大专生进行训练,运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70名护理大专生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46)在训练前和训练后进行观察。结果①训练后自我和谐得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t=2.498,P0.05);实验组训练后与训练前比较,自我和谐水平提高(t=2.759,P0.01);②训练后主观幸福感得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t=2.865,P0.01),实验组训练后与训练前比较,主观幸福感得分提高(t=2.569,P0.01)。结论团体心理训练能提高护理大专生自我和谐水平和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对3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一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刻板性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P〈0.01或P〈0.05),在自我灵活性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P〈0.01);②男生在父亲惩罚、严厉(P〈0.05);拒绝、否认方面得分高于女生(P〈0.01),在父亲偏爱方面得分低于女生(P〈0.05)。独生子女在父亲过分干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在父亲偏爱方面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③父亲教养方式与SCCS及其分量表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大一学生自我和谐程度最低;女生得到父亲更多的偏爱,而男生得到父亲更多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独生子女得到父亲更多的干涉,非独生子女得到父亲更多的偏爱。父亲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自我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成就动机量表》(AMS),对280名高职生随机调查。结果 1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t=2.869,P0.05)在是否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2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各维度(P0.01)都呈显著正相关;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追求成功(β=0.432,P0.01)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呈显著正相关,追求成功动机可以有效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师学生人际信任、人格特质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350名高校师范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通过单样本t检验,高师生的人际均分与中间值有极其显著差异(t=-11.57,p<0.01);②高师男生人格特质的E分高于常模(t=3.429,P<0.01),L分低于常模(t=-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成都医学院不同专业,入学年份和本专科学生的人际沟通恐惧情况。方法采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对332名在校学生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同年级不同专业(t=-0.076,-1.598;P〉0.05),同专业不同入学年份的学生之间交流恐惧总分没有明显差异(F=0.622,P〉0.05),但专科生与本科生之间的交流恐惧总分有较为显著的差异(t=3.355,P〈0.01;t=2.159,2.107,2.596;P均〈0.05)。结论医学生的交流恐惧与本专科层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分离特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62名医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解离特质量表(DTS)、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防御方式问卷(DSQ)、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测试。结果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的分离特质总分和各维度分数高于未受虐待者(t=2.609~3.860,P0.01);分离特质与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神经质、不安全感、不成熟防御、中间型防御、掩饰呈正相关(r=0.13~0.69,P0.05),与外向性、开放性、友善性、谨慎性、自尊、一般自我效能呈负相关(r=-0.13~-0.56,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不成熟防御、不安全感、儿童期虐待、神经质分别与医学生的分离特质呈正相关(Beta值=0.093~0.463,P0.05);外向性、谨慎性、开放性、一般自我效能分别与分离特质呈负相关(Beta值=-0.099~-0.381,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医学生的分离特质具有不良影响,不成熟防御方式、不安全感、人格特质是影响其分离特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对728名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趋于成熟;男女大学生在解决问题(t=2.02,P0.05)、求助(t=-2.41,P0.05)和幻想(t=-4.17,P0.01)因子上差异显著;专科生和本科生在解决问题(t=2.41,P0.05)、自责(t=-2.60,P0.05)、求助(t=4.21,P0.01)、退避(t=-2.34,P0.05)、合理化(t=-2.58,P0.05)因子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退避(t=2.10,P0.05)因子上差异显著;来自城镇与农村的大学生在退避(t=2.21,P0.05)因子上差异显著;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F(4,723)=31.99,P0.01]、求助[F(4,723)=20.43,P0.01]、自责[F(4,723)=25.79,P0.01]、幻想[F(4,723)=19.09,P0.01]、退避[F(4,723)=16.78,P0.01]、合理化[F(4,723)=5.85,P0.01]上差异显著;大学生应对方式因子与心理适应能力呈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和幻想因子能够预测心理适应能力。结论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特点。方法使用《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对17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问卷总均分为2.14±0.34,性认知和性态度的均分为2.45±0.35和1.93±0.56。总分及性态度男生得分低于女生(t=5.48和8.70,P〈0.01);总分及性认知高年级得分低于低年级(t=1.99,P〈0.05);性认知城市学生得分显著低于乡镇学生(t=2.02,P〈0.05);总分(F=8.12,P〈0.01)及各因子(F=11.31,P〈0.01;F=3.09,P〈0.05)理解支持组得分最低。不同父母态度组别的男、女生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F=4.50和3.96,P〈0.05),且都是理解支持组得分最低。不同父母态度组别的低年级学生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F=6.04,P〈0.01),其中中立组得分最低。结论男生、高年级学生、父母理解支持的学生性心理更为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方法抽取5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习倦怠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为研究工具。结果 1学习倦怠总分、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在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5,2.872,3.103;P0.01),情绪低落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6,P0.01);2学习倦怠总分、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与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371~-0.116;P0.05);3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和主观支持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1=-0.201,β2=-0.164;P=0.00),Y(学习倦怠)=79.18-0.52X1(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0.33X2(主观支持)。结论大学生自我价值感越高,社会支持越高,其学习倦怠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情绪调节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情绪调节量表对19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生活事件总分略低于2分;②认知重评得分高于表达抑制得分(t=0.252,P0.01);③认知重评与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这5个生活事件维度及生活事件总分呈负相关(r=-0.122,-0.178,-0.213,-0.177,-0.148,-0.198;P0.05或P0.01),表达抑制与生活事件各维度及总分均无显著相关;④认知重评对生活事件的预测为-0.235(P0.01)。结论贫困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应激状况处于轻度水平;贫困大学生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频率高于表达抑制策略;相对于表达抑制,认知重评与生活事件存在更密切的联系;认知重评对生活事件应激强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