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战部队官兵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作战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和特点,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军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对某作战部队1435名官兵进行调查。结果官兵对心理健康服务普遍持接纳和重视的态度(87.04%);义务兵最困扰的心理问题是对军事训练、考核的畏惧(χ2=26.64,P<0.001),士官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χ2=17.59,P<0.001),军官为进退去留问题(χ2=17.36,P<0.001);官兵寻求心理服务的主要内容依次为人际交往与沟通、压力调试、自我成长等。义务兵对自我成长需求最强(χ2=9.90,P<0.01),士官对婚恋教育需求最强(χ2=9.19,P<0.05),军官对复员、转业心理辅导需求最强(χ2=43.20,P<0.001)。结论作战部队官兵心理健康需求普遍而广泛,同时又存在明显的人群差异,心理干预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官兵的心理困扰和需求,以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营养液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补充静脉营养液,卧床休息,常规护理;实验组在给予对照组相同治疗外,在护理中实施心理支持疗法。结果实施心理干预的实验组其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χ2=8.19,P<0.05),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t=7.09,P<0.01)。结论静脉营养液联合心理治疗能提高妊娠剧吐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探讨大学新生传统、网络欺凌行为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开展相关研究和干预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量表》中国版改良后进行测量,对昆明医学院大一1850名本科新生进行横断面调查。运用χ2检验、log 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结果在过去的12个月,在校88%以上的学生曾被语言欺凌,46%的学生曾使用语言欺凌别人。在网络上57%的大学生被暴力欺凌,欺凌别人以语言欺凌为主占25.8%。女生在传统被语言欺凌(χ2=22.53,P<0.001)、孤立欺凌别人(χ2=13.94,P<0.001)、暴力欺凌别人(χ2=6.16,P<0.05)、网络上被暴力欺凌(χ2=11.81,P<0.001)和暴力欺凌别人(χ2=41.597,P<0.001)的比率都比男生高。而男生在传统中被暴力欺凌(χ2=94.4,P<0.001)、被孤立欺凌(χ2=12.85,P<0.001)、在网络中被孤立欺凌(χ2=18.62,P<0.001)的比率比女生高。22.5%的大学新生在过去的12个月或者曾经有过自杀意念,自杀意念的发生率随着欺凌行为的增加而提高,传统和网络中的语言欺凌、孤立欺凌是自杀意念的预测因素。结论大学新生欺凌行为与自杀意念都较常见,而且二者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应同时考虑性别、不同欺凌方式和不同场所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意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0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意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出走意念产生原因及其与患者一般资料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出走意念发生率62.5%。无配偶、首发、首次住院患者出走意念发生率较高(χ2=6.838,20.907,17.145;P<0.001);出走意念发生率与年龄、病程、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呈反向关联(χ2=20.846、8.177、9.351,24.722;P<0.05);住院时间-出走意念发生率曲线呈倒"S"型(χ2=15.166,P=0.004);出走意念产生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362,73.516,26.710,31.469,46.712;P<0.01)。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意念发生率较高,住院初期以精神症状和不良反应影响较大,后期以正常心理需要为主。此外,年轻、无配偶、首发、首次住院、病程较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较差的患者更易产生出走意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妊娠糖尿病的干预方式及疗效。方法将符合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72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人),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和健康教育,观察组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和团体心理治疗。采用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DMQLS)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9,12周末评定干预效果;此外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施测糖尿病知识测试问卷(DKT),糖尿病自我管理效能问卷(DMSES),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SDSCA),并对其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3周后,DMQLS评分中观察组心理和满意水平的改善快于对照组(t1=4.07,P<0.01;t2=2.58,P<0.05)而且在治疗不同时点,对照组和观察组DMQLS总分均持续下降(F1=3.01,F2=4.28;P<0.05),在治疗不同时点,观察组有些DMQLS维度分及其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知识、效能和技能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未用胰岛素治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P<0.01),但血糖控制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孕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自我效能与DMQLS各项得分均显著负相关(r=-0.315,-0.322,-0.416,-0.303,-0.422,-0.429;P<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能提高患者知识、效能和技能水平,改善GDM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西酞普兰合并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合并心理干预(研究组)、单用西酞普兰(对照组)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治疗PSD均有效,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14,P>0.05),研究组显愈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有显著性(χ2=4.44,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6周末,研究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34,P<0.05),研究组HAMD分数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2.26,P<0.05);两组在治疗6周后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研究组在治疗6周末ADL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2.22,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42,P>0.05)。结论西酞普兰合并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干预组除常规的药物治疗外,给予心理干预,内容包括支持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指导、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团体心理治疗,观察6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于治疗前后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干预后,干预组SAS、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0.85,11.09;P<0.01),干预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χ2=5.27,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消化性溃疡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干预对小儿癫痫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和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小儿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资料中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在所患疾病临床治疗上予以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强化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均干预4周,干预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依从性以及心理状况。结果:①研究组干预后临床总有效率(91.00%)明显高于对照组(69.0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5.125,P0.001);②研究组干预后治疗依从性(87.0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0%),比较差异间具有显著性(χ~2=14.299,P0.001);③两组患者干预后其SAS、SDA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间具有显著性(t=8.108,10.389;P0.001)。结论:强化心理干预对小儿癫痫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其焦虑和抑郁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可作为小儿癫痫患者首选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48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手术、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及行为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手术和药物治疗,干预结束2~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眼压达标率等。结果心理干预后的青光眼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眼压达标率明显高于未接受干预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67,P<0.01;χ2=4.025,P<0.05)。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疗法,能够显著改善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阳光心灵-中国抑郁焦虑健康教育项目"模式调查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不同科室、病种之间的差异,以及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与抑郁、焦虑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庆龙南医院19个病区的1339名住院患者,指导患者完成PHQ-9、GAD-7和基本调查问卷的填写。结果:1住院患者抑郁焦虑发生率47.4%,单纯抑郁43.6%,单纯焦虑33%,合并抑郁焦虑30%;2焦虑发生率前3位的科室依次是胸外科、肾内科、血液肿瘤(χ2=121.81,P0.001);抑郁发生率前3位的是胸外科、呼吸内科、血液肿瘤科,(χ2=136.88,P0.001);合并抑郁焦虑前3位的是胸外科、消化内科和肿瘤科(χ2=128.10,P0.001);3疾病中以"待查"患者抑郁发生率最高(χ2=120.41,P0.001);4女性住院患者的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1);年龄与抑郁、焦虑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抑郁和焦虑得分都显著升高(P0.001);5离异、丧偶患者在抑郁上的得分高于已婚和未婚患者(F=19.01,P0.001)。离异、丧偶患者在焦虑上的得分高于已婚患者(F=10.83,P0.001)。结论:1焦虑抑郁问题广泛存在于各科室、病种的住院患者中,只是在发生率上存在明显差异;2"疾病待查"患者与已明确诊断的患者相比更容易出现抑郁;婚姻不幸对人情绪影响较大,如离异、丧偶者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问题;女性患者与男性相比更容易焦虑;3"阳光心灵-中国抑郁焦虑健康教育项目"模式用于综合医院抑郁焦虑的筛查和治疗评估,简便实用,对于临床非精神科医生而言便于复制,并为精神疾病的联络会诊、治疗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综合心理干预对涉核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将90名涉核官兵按疗养的时间和批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名,对照组采用常规疗养,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干预(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及训练、个体认知干预、行为矫治、宣泄疗法、社会支持等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涉核官兵疗养干预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因子评分、因子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情况。结果①两组涉核官兵疗养干预后SCL-90各因子评分、因子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均有所下降;研究组各观察指标降低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t=3.9526,4.0898,3.9342,3.2503,3.4350,3.5029,3.0494,2.8325,2.8466,3.6485,2.9665;P<0.01),对照组各观察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1.6398,1.8593,1.2378,1.0392,1.7934,1.8318,1.8529,0.7142,0.7892,1.7174,0.5535;P>0.05);②两组涉核官兵在疗养干预前SCL-90各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别(t=0.8955,0.9577,0.8731,0.9836,1.1797,0.9555,1.1292,1.1585,1.0586,1.0990,0.8837;P>0.05),疗养干预后研究组各观察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t=3.0817,3.7191,4.4447,2.3702,2.4597,2.1631,2.7006,2.4540,2.3717,2.2823,1.7517;P<0.05或P<0.01);③两组涉核官兵阳性指标及阳性人数在疗养干预后均有所下降;研究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χ2=4.9390,4.0500,3.8726,4.1860,7.2827,9.6800;P<0.05或P<0.01),对照组降低无统计学意义(χ2=0.4500,0.9321,0.3351,0.1549,0.5488,0.1235,0.000,0.7200,0.6527;P>0.05)。结论综合心理干预可提高涉核官兵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并可有效的改善涉核官兵各种心理问题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皮肤美容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0例实施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PRP皮肤美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干预,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心理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6.67%)低于对照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2,P<0.05);研究组SAS、SDS评分[(32.78±5.24)、(31.35±4.31)分]均低于对照组[(50.12±3.16)、(49.57±6.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46、-8.657,P值均小于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8,P<0.05)。 结论于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PRP美容皮肤中实施心理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焦虑和抑郁的共患情况及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 S)对374例精神科门诊病人进行测验。结果 374人中抑郁和焦虑同时达到轻度以上的有198人(52.9%),单纯抑郁达到轻度以上的有91人(24.3%),单纯焦虑达到轻度以上的有23人(6.1%),抑郁焦虑未达到轻度标准的有62人(16.6%)(Pearsonχ2=46.69 P<0.01);SDS、SA S总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t=28.83,24.62,P<0.001)。在性别上女性SDS总均分高于男性(t=2.73,P<0.01),SA S总均分高于男性(t=2.48,P<0.05)。在受教育程度上两量表总得分受教育程度低的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F=1.79,8.42,P<0.001);各年龄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F=0.414,0.398,P>0.05)。结论在以SDS、SA S为工具检测的病人中约有52.9%的病人同时具有焦虑和抑郁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研究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方法:对104例中学生来访者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不同性别、年级、城乡及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中学生MHT总量表分有明显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9.62%,咨询问题以非医学问题为主共计73例(70.19%)。女生在恐怖倾向得分高于男生(t=-2.045;P0.05),初中生在身体症状及冲动倾向上高于高中生(t=2.066,2.660;P0.05),农村学生在学习焦虑上高于城市学生(t=-2.032;P0.05),独生子女在孤独倾向上高于非独生子女(t=2.230;P0.05),总分及其他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中学生,性别、年级、城乡来源及是否独生子女,其心理健康状况呈现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儿科治疗过程中缓解家长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0例肺炎患儿,按患儿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予以对照组家长常规护理,观察组家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心理问题发生率及抑郁、焦虑心理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心理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长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8.33%(χ2=45.748,P0.05);两组患儿家长护理前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长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5.590,14.584;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15.545,P0.05)。结论:儿科治疗过程中缓解家长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提高肾功能衰竭患者对血液透析的认知水平,主动配合治疗。方法首次血液透析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在接受治疗前进行血液透析知识教育,根据患者的疑虑进行耐心解答,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进行一般的透析前谈话,讲解透析常识。结果首次血液透析过程中干预组发生焦虑、恐惧、缺乏信心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12.25,10.71,20.61;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理解、正确认知、充满信心方面的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15.41,16.32,20.38;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首次接受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大学生强迫症状的现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学生强迫症状问卷(OBCSS)测试15064名1~4年级大学生。结果:大学生强迫症状的检出率为12.4%,在性别(χ~2=69.653,P0.001)、年级(χ~2=1289.233,P0.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更多性强迫观念(t=34.332,P0.001),而女生更多完美化强迫信念(t=-3.158,P0.001),但一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习惯的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方差分析表明,无论是量表总分(F=106.073,P0.001),还是一般强迫思维(F=140.192,P0.001)、完美强迫信念(F=45.449,P0.001)、强迫行为习惯(F=38.740,P0.001)、性强迫观念(F=39.061,P0.001)等因子得分上,大一年级都比高年级更严重。结论:大学生是强迫症状的高发人群,应引起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8.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对于16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12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焦虑评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有较严重的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前165名冠心病患者有86人存在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后只有33人存在焦虑情绪,差别显著(χ2=36.9178,P0.001)。进行心理干预后,轻度焦虑的23人,中度焦虑的7人,重度焦虑的3人,各种程度的焦虑患者明显减少(χ2=32.6897,P0.001)。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