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并分析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305名流动儿童进行综合分析,并与205名本地儿童进行对比。结果①流动儿童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总均分显著高于本地儿童(t=5.27,P<0.001);②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低于本地儿童(t=4.81,P<0.01);③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得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F=4.53,P<0.05),总体得分显著低于本地儿童(t=3.62,P<0.01)。结论流动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佳,与本地儿童相比,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调查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为有针对性的展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湖南省3个地区6所学校的670名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检出率为57.14%;2留守儿童男生与女生在敌对和心理不平衡上差异显著(t=2.17,2.71,P0.05);3监护人为母亲的儿童在抑郁上的得分要低于监护人为父亲、祖父母的且差异显著(F=2.90,P0.05);4父母的打工年限会对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等产生影响(F=3.09,2.94,P0.05)。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3065名初中生施测。结果①5.38%(165例)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②学习压力上得分最高;③女生易采用问题应对(t=24.77,P<0.001),情绪应对上性别差异不显著(t=2.24,P>0.05);④心理健康总分随年级上升而增加(F=150.269,P<0.001);⑤问题应对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r=0.099~-0.262,P<0.01),情绪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0.138~0.279,P<0.01);⑥除发泄情绪因子,其他应对方式均进入回归方程,对心理健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P<0.001)。结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应结合应对方式研究。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对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极盛编写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陕西省宝鸡市4个地区15所学校的61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52%(非留守儿童为41.13%);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的强迫(t=2.22,P0.05)、偏执(t=4.27,P0.01)、敌对(t=2.96,P0.01)、人际关系(t=2.21,P0.05)、适应不良(t=3.50,P0.01)、心理不平衡(t=2.65,P0.05)等6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中,男性在偏执(t=2.44,P0.05)和情绪稳定性(t=2.70,P0.01)上明显不如女性;父母双双监护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单亲监护,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双亲外出。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以铜仁为例的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开展这类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编制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铜仁地区45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并以419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对照。结果: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焦虑(t=2.042,P0.05)、孤独倾向(t=5.130,P0.001)、恐怖倾向(t=2.155,P0.05)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2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上存在极显著的学年段差异(t=5.510,-3.987,-7.005,-3.829;P0.001);3留守儿童男生在学习焦虑(t=-2.017,P0.05)、自责倾向(t=-3.752,P0.001)、身体症状(t=-2.669,P0.01)3个因子的得分上显著低于留守儿童女生。结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属于正常范围之内,但从各因子得分看,其心理健康仍是我们要长时间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家庭因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编家庭成长经历问卷对2872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单亲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比较,在躯体化、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2.699,2.711,2.764;P0.01;t=2.546,2.193;P0.05);(2)曾经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比较,在除恐怖因子外所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3.862,4.987,3.605,3.716,3.633,2.170,2.281,4.534,4.163;P0.05);(3)独生子女心理健康优于与非独生子女,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2.866,-2.034,-2.815,-2.865,-2.909,-2.476;P0.05);(4)近亲中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在总均分和所有因子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4.487,4.850,3.623,4.155,4.007,4.159,3.791,3.051,3.488,4.145;P0.001);(5)家庭气氛不和谐或一般的学生与家庭气氛和睦组相比,在总均分和所有因子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28.625,41.306,49.394,55.696,33.049,34.551,15.682,40.478,49.786,52.383;P0.001)。结论:单亲家庭、非独生子女、留守经历、近亲中有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气氛失和等家庭因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重庆市某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针对性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在重庆市某城区和乡镇抽取5所中学,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及自编基本情况问卷,对313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重庆某区初中生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37.1%,其中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5%,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2%,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0.4%。检出率最高的因子依次是情绪不平衡、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独生子女对初中生学习压力因子均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t=2.00,P0.05);是否留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偏执、敌对、焦虑和情绪不平衡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3.46,P0.05);是否单亲或重组家庭对初中生敌对因子均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和与母亲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和10个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14.04~68.24,15.59~82.32,15.94~66.78;P0.001);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文化程度对初中生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5.76,3.28;P0.05);家庭经济状况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3.22~9.93,P0.05);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和10个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12.42~69.29,P0.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影响因素有是否留守、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和教养方式,留守、家庭经济状况差、父母关系差、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和非民主型教养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P0.05)。结论:是否留守、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和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内地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征。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215名内地民族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内地民族初中女生焦虑和抑郁显著高于男生(t=6.10,6.73;P<0.05);②不同年级的内地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10个方面均差异显著(F=3.9~7.9,P<0.05、P<0.01或P<0.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了八年级得分均显著高于七年级和九年级;③内地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普遍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与流动学生(t=2.3~9.31,P<0.05、P<0.01或P<0.001)但低于山区初中生(t=2.21~5.91,P<0.05或P<0.001);④各因子呈中等以上显著相关(r=0.41~0.79,P<0.001),因素分析抽取了1个因子。结论内地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明显且心理健康结构复杂、变化剧烈,女生比男生问题严重,八年级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流动儿童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它们的因果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版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对31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流动儿童人格特征的精神质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t=2.811,P<0.01)和年级差异(t=5.04,P<0.001);在内外向上,存在性别差异(t=-2...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菏泽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菏泽市6所中小学的1974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其中学习焦虑的阳性检出率排在首位(58.3%);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t=-3.649,P<0.01);③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5.952,P<0.01),男生低于女生;④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来源上也存在显著差异(t=-3.128,P<0.01),且城镇学生得分低于农村学生;⑤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F=43.439,P<0.01),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中学生。结论菏泽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且独生子女、男生、城镇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菏泽学院本科生821人进行心理测查。结果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以轻度心理问题标准进行筛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9.1%,以中度心理问题标准,心理问题检出率12.8%;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问题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在强迫因子(F=27.34,P<0.05)上,大一女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男生,大二男生显著高于大一男生,大二女生显著高于大四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F=8.876,<0.01)上,农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F=4.427<0.05)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二学生相比于大一和大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结论菏泽学院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虽好于全国大学生但差于全国正常人常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民族贫困地区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旨在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民族贫困地区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共获有效问卷336份。结果民族贫困地区中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3.63%,一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55.36%;中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99,P0.001);高社会支持组与低社会支持组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以及MHT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该地区中学生高焦虑的相关因素有性别(OR=0.508;P0.005)、支持总分(OR=0.803;P0.001)、客观支持(OR=1.278;P0.001)和主观支持(OR=1.212;P0.022)。结论高社会支持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增加社会支持可有效改善该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东省3所中学的511名初中生为被试。结果①不同年级初中生的能力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能力归因高于初二、初三学生(P0.05);②不同性别和年级初中生的学业情绪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显著高于女生(P0.05);初一学生的积极高唤醒情绪低于初二、初三学生(P0.01;P0.05);③不同年级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考试镇定低于初三学生(P0.01);④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的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乐观人格、解释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取向测量修订版(LOT-R)、儿童解释风格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77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的乐观人格与乐观解释风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初中生的乐观人格(r=-0.389,P〈0.01)、乐观解释风格(r=-0.309,P〈0.01)与心理健康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初中生的人格越乐观,其解释风格越乐观,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相似文献   

15.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安徽省某农村中学296名中学生为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调查,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①该学校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5%;②女生与男生总分无显著差异(t=0.378,P>0.05);③高中生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P<0.05);④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值为0.184~0.716,P均<0.01);⑤影响该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有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及生活习惯恶化、被盗或丢失东西、评选落空、当众丢面子等事件。结论心理健康水平与负性事件密切相关,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学业情绪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影响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因素.方法 采用学业情绪量表对1350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①初中生在积极低唤醒、消极高唤醒和消极低唤醒上年级差异显著(F=3.80,P<0.05;F=5.36,P<0.01;F=6.55,P<0.001);②非独生子(乇)在消极低唤醒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1.51,P<0.001),...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263名中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15%;2不同性别中学生强迫因子、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组明显高于低年级组;3除父母情感温暖、父母偏爱外,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纬度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探讨初中生情绪智力、自尊与自我妨碍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自尊为中介变量研究情绪智力与自我妨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使用率和信效度较高的情绪智力量表(EIS)、Rosenberg自尊量表(SES)以及自我妨碍量表(SHS)对512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及其各个维度与自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0.395,P0.01),与自我妨碍呈现显著的负相关(r=-0.233,P0.01);自尊与自我妨碍呈现显著的负相关(r=-0.43,P0.01),回归分析发现,情绪智力对自尊和自我妨碍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01)。结论初中生的自尊在情绪智力与自我妨碍之间起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来自临沂市的265名大学生采用个人自我评价量表(PE I)和成就动机量表(AM S)进行调查。结果①在自我评价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学科和年级差异(F=2.230,2.76,3.784;P<0.05)。进一步的检验显示,男生和理科生要显著高于女生和文科生,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②在成就动机方面,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F=3.176,P<0.01;F=-1.759,P<0.05),在追求成功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F=2.853,P<0.01)。进一步的检验显示,男生、理科生在追求成功维度上得分均比女生和文科生显著高,但是女生在避免失败的得分上高于男生;③自我评价与成就动机各因子存在明显相关(r=0.246,P<0.01;0.134,P<0.05),成就动机对自我评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R2=0.061,P<0.001;R2=0.018,P<0.05)。结论自我评价与成就动机有密切的关系,成就动机对自我评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学生人格特征随年龄增长的变化与稳定性。方法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248名的初一、高一学生进行基线调查,在自然升学条件下追踪18个月后进行再次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r):初中男生神经质(N)18月前后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r最高为0.351。高中生3个人格维度18个月前后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其中男生N分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613。②吻合度分析(k系数):高中男女生人格内外向(E)、N得分〉61.5检出率k检验18个月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男女生的Ⅳ吻合系数分别为0.599和0.444,其次是男女生的外向为0.408和0.337。结论高中生神经质中度稳定,初中生不稳定,因此,初中阶段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