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病耻感现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及人际信任量表等,以便利抽样法对符合条件的78名家属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①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贬低-歧视感知得分为(2.91±0.57),与量表中点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P=0.000);②病耻感感知水平与患者住院次数、受教育程度、家属职业、人际信任水平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具有较强的病耻感,患者住院次数多、家属人际信任度低等增加了病耻感的感知水平。  相似文献   

2.
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编制测量精神病患者遭受歧视水平的病耻感评估量表.方法: 在文献复习、重点人群访谈、专家评阅和预调查的基础上,采用Likert 4点格式编制病耻感评估量表.方便抽取460例精神病住院、门诊和康复患者,对其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 量表由32个条目组成.经因子分析,共提炼出社交、能力和治疗3个因子,各占总方差变异的41%、17%和9%.项目负荷值在0.48~0.78之间.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3个因子内部的α系数在0.68~0.85之间.3因子的分半信度系数0.68~0.89.因子之间相关系数0.63~0.75.结论: 病耻感量表的信度在可接受范围内,结构较合理.该量表将有助于理解精神病患者的歧视体验.  相似文献   

3.
精神疾病病耻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精神疾病病耻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所采用的应对措施,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需要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知病耻感状况,探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与社区患者的感知病耻感水平对比.方法 选取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的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北京东城区社区15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对患者进行测查.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的平均得分为(2.38±0.33)分,显著低于量表中点2.50分(t=-5.507,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感知病耻感水平高于社区患者(Z=-3.230,P<0.01).结论 ①北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某些方面未强烈感知到他人的贬低和歧视态度;②住院患者的感知病耻感高于社区患者.  相似文献   

5.
6.
精神疾病病耻感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病耻感 (stigma)一词的原意为“烙印” ,即烙在奴隶或囚犯身上的标记 ,是一种外界加诸个体身上的耻辱的标志。病耻感与许多社会偏见相联系 ,一直以来 ,患者及其亲属认为被诊断为精神疾病 ,将使他们遭歧视、排斥、被人看不起、抬不起头来 ,因而讳疾忌医。另外 ,对精神科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对77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25.97%;不同受教育程度患者的病耻感总分及能力因子得分差异显著(P0.05);与抑郁总分相关性具有显著意义的变量包括:病耻感总分能力因子(r=0.39,0.35;P0.01),治疗因子(r=0.28,P0.05)。与抑郁体验因子相关性具有显著意义的变量包括:病耻感总分社交因子,能力因子(r=0.34,0.30,0.32;P0.01);与自我评价因子相关性具有显著意义的变量包括:病耻感总分社交因子(r=0.34,0.40;P0.01)。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较常见,且病耻感越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感知病耻感状况进行描述,并分析病耻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57名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对其进行病耻感以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病耻感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的分布差异,并从社会和人口学、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角度分析病耻感的影响因素。结果:78.3%的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存在感知病耻感,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的家属,其病耻感程度不同(t=31.319,-3.105,32.300,23.868;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消极应对、年龄、性别、患者住院次数、客观支持、患者病程、积极应对为病耻感的显著影响因素(P0.01)。结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感知病耻感不容忽视,消极应对方式越强、客观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越少的患者家属,病耻感越强。本研究所得结果为改善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部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状况,探讨病耻感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 取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5例,北京东城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52例,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测查.结果 研究对象“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平均得分为(2.38±0.33)分,显著低于量表中点2.50分(t=-5.507,P<0.01);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评分与阳性因子分(r=0.136,P<0.05)、PANSS总分(r=-0.152,P<0.05)、BPRS分(r=-0.185,P<0.01)均呈负相关.结论 ①精神分裂症患者未强烈感知到他人的贬低和歧视态度: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越明显,感知到的病耻感就越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病耻感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对21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0.85%的被调查患者有病耻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高于情感病患者(χ2=8.843,P<0.01);病程5年及以内的患者病耻感高于5年以上的患者(χ2=5.448,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病耻感水平高,患者的病耻感与精神疾病诊断及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新生应付方式和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应付方式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问卷(SDS)对河南大学385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的解决问题因子得分极显著高于女生。而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女生;抑郁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极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水平抑郁情绪的被试在各应付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自责和解决问题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为明显。结论 大学新生应付方式和抑郁情绪的关系密切,提高大学新生积极应付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的关系。方法对21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自评抑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 11.5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①49.1%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②哮喘患者的抑郁程度与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③应对方式对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有直接的作用,社会支持通过应对方式对其起间接的作用。结论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对羞耻感和抑郁的中介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S)、羞耻感量表(ESS)和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对4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羞耻感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372,P<0.01);应对方式与羞耻感、抑郁呈显著相关,其中不成熟应对和混合型应对因子与羞耻感和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313,0.135,0.256,0.163;P<0.01);成熟应对因子与羞耻感和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191,-0.272;P<0.01);②回归分析表明羞耻感(β=0.372,P<0.001)、应对方式(β=0.209,P<0.001)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不成熟应对方式在羞耻感与抑郁间的作用为部分中介作用(P<0.001)。结论羞耻感、应对方式对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高羞耻易感性可能导致不成熟应对方式的运用,使个体更易陷入抑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应付方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67例抑郁症患者分别在其入院、出院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应付方式问卷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SDS得分显著下降 在应付方式上,退避、自责的得分显著降低,而解决问题、求助的得分显著提高。结论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患者应付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患者趋向于"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付方式和较少采用"退避--自责"的消极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军校研究生应付方式和抑郁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军校研究生应付方式和抑郁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86名军校医科类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军校研究生的抑郁和解决问题、求助应付因子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和合理化显著正相关;高抑郁组被试和低抑郁组被试在各应付因子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责、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为明显。结论:军校研究生的应付方式和抑郁状况密切相关,加强军校研究生应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缓解其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护士群体抑郁程度,以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护士群体抑郁程度的作用.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广州某综合医院护士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以抑郁程度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作为影响因素建立多元层次回归预测模型.结果 322名被调查者中有抑郁症状者145例(44.9%).多元层次回归预测模型显示应对方式对于抑郁程度有显著调节作用(F=31.102,P<0.001);社会支持总分对抑郁程度有调节作用(F=8.561,P<0.001);社会支持通过应对方式作用对抑郁起间接作用,并使应对方式对于抑郁程度的作用增强(F=19.176,P<0.001).结论 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影响护士群体抑郁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S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7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自我的灵活性维度上差异显著(t=-3.581,P<0.01);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自我的刻板性维度及自我和谐总分上差异显著(t=3.340,P<0.01;t=2.819,P<0.05)。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维度上差异显著(t=-2.887,P<0.05),在消极应对方式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消极应对方式维度上差异显著(t=2.117,P<0.05)。不同自我和谐水平的大学生采用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11.163,40.048;P<0.01)。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与应对方式均显著相关(r=-0.302~0.457,P<0.01)。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影响其应对方式,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应对方式越积极。  相似文献   

18.
护士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士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焦虑、抑郁情绪的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问卷,焦虑自评问卷和抑郁自评问卷对某医院的护士的进行调查。结果除了幻想和退避2因子得分在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02,P=0.045),应对方式的其他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客观支持因子得分在城乡,已婚未婚,年龄,月收入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观支持因子得分在已婚未婚,年龄,月收入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6.8%的护士有焦虑情绪,45.3%的护士有抑郁情绪。SDS总分与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显著相关(P<0.05),SA S总分与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社会支持受出生地,年龄,月收入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面部烧伤瘢痕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87例面部烧伤瘢痕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结果:87例面部烧伤瘢痕患者中,有抑郁症状者64例,无抑郁症状者23例,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显示,有抑郁组为(55.50±5.06),无抑郁组为(32.43±3.86),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19.5891,P=0.001)。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评分结果显示,非抑郁组应对方式评定总分高于抑郁组(t=3.4036,P<0.05),非抑郁组以面对为主,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t=2.1044,P<0.05),抑郁组以屈服为主,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t=2.3704,P<0.05),而回避得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t=0.9843,P>0.05),抑郁与患者的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32,P<0.0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结果显示,抑郁组患者的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总分均低于非抑郁组,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t=3.6075,2.521,4.611,;P<0.05),客观支持得分与抑郁无相关(r=0.1685,P>0.05),抑郁与患者的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4743,0.6617;P<0.05)。结论:面部烧伤瘢痕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影响患者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和有效应对方式,对改善抑郁情绪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