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非独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利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对某大学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共1277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t=6.776,P0.001)。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第一类(有较严重心理问题)比例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δ*=4.3,P0.001)。进一步对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发现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非农村生源的非独生学生(t=6.128,P0.001)。来自贫困家庭的非独生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独生学生(t=5.526,P0.001)。汉族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得分与非汉族的非独生学生没有差异(t=0.223,P=0.823)。以性别(男vs.女)、学历(本科生vs.研究生)、家庭排行(大子女vs.中间子女vs.小子女)为自变量,对非独生子女的UPI总分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6032)=13.317,P0.001,η2=0.002),女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研究生(Δ=1.432,SE=0.412,P=0.001),男生无此差异。女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本科生(Δ=2.162,SE=0.378,P0.001),而女研究生与男研究生的差异并不显著。排行中间的女本科生UPI得分最高,既边缘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大的得分(Δ=1.795,SE=0.779,P=0.064),又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小的得分(Δ=2.161,SE=0.839,P=0.030)。排行中间的男研究生得分边缘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小的男研究生的得分(Δ=1.942,SE=0.826,P=0.056)。结论:非独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独生子女差,在非独生大学新生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非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低,贫困生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非贫困的低;对于本科新生而言,女性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的低;女性研究生非独生子女健康水平比女性本科生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排行中间的女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比排行最大和最小的女本科生都低。排行中间的男研究生比排行最小的男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高校商科专业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对策。方法采用UPI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集体施测2008级商科专业5623名新生。结果UPI量表评定为第一类的学生占15.31%,有自杀意念学生占1.76%,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EPQ问卷评定结果,商科专业新生在EPQ4个分量表上得分与常模差异显著;UPI归为第一类的学生在EPQ4个分量表上得分与非一类学生差异显著;UPI评定为有自杀意念学生在EPQ4个分量表上得分与无自杀意念学生差异显著。结论高校应加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根据不同性别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为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科院校2016级研究生新生进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集体施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类学生194人(20.3%);二类学生263人(27.4%);三类学生501人(52.3%);女生UPI总分显著高于男生(t=3.672,P0.001);贫困生UPI总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t=3.301,P0.01)。新生在UPI量表的4个指标上的选择率排名从高到底依次为: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躯体症状。结论:医科院校研究生新生有近一半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且与男生相比,女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大一新生中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对陕西省12所高校953名大一农村独生子女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大一新生中农村独生子女重度心理问题检出人数占农村独生子女总人数的12.38%;农村独生子女在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和依赖6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家庭所在地的独生子女(焦虑F=2.78,P0.01;抑郁F=18.01,P0.001;自卑F=19.72,P0.001;社交退缩F=22.49,P0.001;性心理障碍F=8.17,P0.001;依赖F=20.82,P0.001);来自农村的大一新生中,在焦虑和冲动维度上女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焦虑t=-2.68,P0.01;冲动t=-2.20,P0.05),仅在性心理障碍维度上男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20,P0.05);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压力呈正相关,其中来自日常生活和社交的应激源对其心理健康影响更大。结论:农村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的独生子女,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新生适应教育时应加强对该群体的关注,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研究当前医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医科大学新生进行筛查。结果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不同(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医科大学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男生。生长在大城市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来自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较之其他3类家庭所在地的学生更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普遍低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筛查中的作用。方法新生入学后第2周,采用两种量表同时测量。结果UPI阳性率为12.48%,SCL-90阳性率为35.18%,两者共同筛选出的阳性人数占SCL-90阳性人数的27.25%,占UPI阳性人数的76.80%。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性别差异进行χ2检验,UPI差异显著(P〈0.01);SCL-90差异不显著(P〉0.05)。对有无自杀意念的学生抑郁因子分比较,差异显著(t=7.48,P〈0.001)。用皮尔逊相关法对UPI与SCL-90总分相关分析,得相关系数为0.697,P〈0.01。结论两种量表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不同,但两者可以相互结合使用,能够提高筛查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菏泽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菏泽市6所中小学的1974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其中学习焦虑的阳性检出率排在首位(58.3%);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t=-3.649,P<0.01);③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5.952,P<0.01),男生低于女生;④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来源上也存在显著差异(t=-3.128,P<0.01),且城镇学生得分低于农村学生;⑤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F=43.439,P<0.01),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中学生。结论菏泽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且独生子女、男生、城镇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了解我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对我校2005级本科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结果 我校2005级本科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处在全国大学生的中等偏上水平。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一致,但女生的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男生的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专业、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 2005级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需针对现状和不同群体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利措施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方法,以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UPI)为工具对6500名大学新生施测。结果青岛地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占20.4%;大学新生有无"振兴中华"、"提高教养水平"和"积极参加社团"入学动机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t=9.64,P〈0.01;t=3.66,P〈0.01;t=3.22,P〈0.01)。结论要重视大学新生的入学动机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及社团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军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抽取2004级456名本科新生为样本,追行了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比较不同类别调查对象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结果在性别和年龄因素上,男生的敌对因子分显着高于女生,年龄较大的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在家庭因素上,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好、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入学时以“功利型动机”为主的大学生及对所录取专业不满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结论军校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入学动机和专业愿望的符合程度均有关.  相似文献   

11.
2007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2007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刚入学的某高校大学新生进行整体施测,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类学生”共有230人,占施测总人数的11.6%。经X^2检验,“一类学生”中,男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低于女大学生(P〈0.01)。文、理科及艺术、体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2007级大学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和学科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适应量表、心理弹性问卷、大学生人格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2002名大学新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1女生人格问卷得分显著高于男生(F=10.59,P0.001),上海生源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非上海生源学生(F=5.17,P0.05),独生子女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F=5.9,P0.05);2心理弹性的韧劲和乐观两个维度在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不仅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而且还通过心理弹性间接的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军校护理学员的心理状况,追踪分析其发展水平。方法应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比较一年级护理学员相对于一年级其余专业学员的心理特点,并每隔半年应用UPI、SCL-90对一年级护理学员进行测试一直到实习前。结果一年级护理学员和一年级其余专业学员两两比较,UPI、SCL-90分值较低,E分较高(Z=12.56、10.24和9.76,P0.05),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其SCL-90分值逐渐下降(H=24.79,P0.05)。结论军校护理学员的心理水平高于其余专业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其心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学校与专业满意度、师生与同伴关系等学校因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新生学校影响因素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西北地区选取某新建本科地方院校中2211名2008级新生进行测量。结果1不同学校满意度(满意、一般、不满意)的大学新生在SCL-90及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2不同专业满意度(满意、一般、不满意)的大学新生在SCL-90及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或0.05);3不同同伴关系(良好、一般、较差)的大学新生在SCL-90及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4不同师生关系(良好、一般、较差)的大学新生在SCL-90及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学校因素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高校应改善其生态环境以便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新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师新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湛江某高师院校494名大一新生进行集体施测,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等。结果①自我和谐总分及3个维度,性别和生源地主效应均不显著,在自我的灵活性上性别和生源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5.26,P<0.05);②除父母偏爱被试外,高师新生自我和谐程度与其他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显著(r=-0.34~0.32,P<0.01);③高师新生自我和谐程度与人格特征相关显著(r=-0.37~0.53,P<0.01);④神经质、内外倾、精神质以及父亲拒绝否认、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保护对自我和谐总分具有显著预测力(R2=0.40)。结论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高师新生的自我和谐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灾难经历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新生适应、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选取某大学2010级全体新生4740名,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量。结果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3%,新生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59,P<0.01),经历灾难与未经历灾难新生心理健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01,P<0.01),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亲人受伤状况主效应显著(F=3.436,P<0.05),财物主效应不显著(F=1.646,P>0.05),交互效应也不显著(F=1.839,P>0.05)。结论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灾难经历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其中亲人受伤情况是影响经历灾难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医学院校大学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修订版(88个项目)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37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内外倾向(E)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329,P〈0.01),神经质(N)和精神质(P)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r=0.643,P〈0.01;r=0.352,P〈0.01);2多血质类型的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最低,其次是粘液质类型的大学新生,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最高(F=49.16,P〈0.01)。结论医学院校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学新生潜在心理危机现状及与心理痛苦水平的关系,为早期提供适宜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方某医科大学311名入学新生进行自编调查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统一调查。结果存在潜在心理危机者(简称有者,反之无者,下同)为55人,检出率为17.7%,其中男生为17.6%、女生为17.7%。有者生活不快乐的为31.1%,明显高于无者的14.3%(χ2=7.77,P0.01);SCL-90所有因子均分存在潜在心理危机者均比无者高(t1.96,P0.01),且除了恐怖、偏执因子≥2的检出率有无潜在心理危机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8个问题检出率有者均高于无者(χ23.84,P0.01)。结论存在潜在心理危机的新生近五分之一,且心理痛苦水平高,存在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人数多,加强医科院校心理危机防控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