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方法:以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对100名大学生进行为期10个月的干预训练。结果:两组被试在阳性项目数、人际、抑郁、焦虑、恐怖这五项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SCL-90总分、躯体症状、强迫三项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0.01);该干预对男女生的影响程度基本一致。结论:综合性团体心理干预能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训练训练应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心理干预(CBGT)对过敏性哮喘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6月间收治的140例过敏性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CBGT.干预前、干预4w后,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  相似文献   

3.
团体心理辅导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一二年级的研究生60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30人,分成5个小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控制组30人,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用Rosenberg的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信赖他人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成人希望特质量表进行前后测,运用t检验对比实验效果.结果 团体心理辅导对研究生的自尊水平、社交行为、信赖他人、社会支持、成人希望特质等均有显著的干预效果.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对提高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某军医大学184名学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学习生活,实验组在与对照组同样学习生活的基础上,给予5周的团体心理训练.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信赖他人量表,在训练开始前和结束后对两组进行心理健康和信赖他人水平测评.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SCL-90量表躯体化(t=2.414,P<0.05)、强迫(t=2.414,P<0.05)、人际关系敏感(t=2.119,P<0.05)、抑郁(t=2.236,P<0.05)、敌意(t=2.117,P<0.05)5个因子得分比训练前降低;干预后实验组SCL-90量表全部9个因子得分同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的降低:躯体化(t =-4.435,P<0.01);强迫(t=-2.762,P<0.05);人际关系敏感(t=-2.411,P<0.05);抑郁(t=-3.344,P<0.01);焦虑(t=-3.465,P<0.01);敌意(t=-3.117,P<0.01);恐怖(t=-3.990,P<0.01);妄想(t=-3.554,P<0.01);精神病性(t=-3.969,P<0.01);实验组干预后信赖他人量表得分比训练前降低(t=2.609,P<0.05).训练干预后实验组信赖他人量表得分同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降低(t=-2.847,P<0.01).结论 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改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对他人的信赖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期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广泛性焦虑个体干预的效果.方法:在大学生中招募宾州忧虑问卷得分在50分以上的被试共计64名,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一天一次为期七次的认知行为小组于预,心理干预重点改善个体对虚假担忧情境的识别能力,并提高被试对不确定性的忍受力,同时降低其元担忧.结果:①在干预后,实验组的广泛性焦虑症状、对不确定性的忍受力和元担忧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②在干预六个月后,实验组在广泛性焦虑症状上显著低于对照组.③实验组干预后的广泛性焦虑症状、对不确定性的忍受力和元担忧频率显著低于干预前和干预六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的广泛性焦虑症状显著低于干预前.④对照组在干预前、干预后、干预6个月后三个测查点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以提高个体对虚假担忧情境的识别能力,对不确定性的忍受力及降低元担忧相结合的短期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是否可以改善康复期双相障碍患者心理状态。方法 145例康复期双相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原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或普通聚会。结果两组在研究完成后,干预组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分量表和自我的刻板性分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1.989,-2.168;P<0.05);干预组SES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4,P<0.01);干预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分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17,P<0.01),SES在治疗后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406,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提高康复期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我与经验的和谐水平,改善刻板性;提高患者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伴有抑郁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血透室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后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在两组间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t=5.1372,P=0.0000;t=7.6616,P=0.0000),且显著低于对照组(t=3.2612,P=0.0019;t=5.1975,P=0.0000);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92,P=0.0873;t=1.8691,P=0.0667)。结论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可显著改善MHD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就诊的60例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为期6周的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只接受药物治疗,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干预前、后的测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SCL总分(t=-2.494,P0.05)、躯体化(t=-2.705,P0.01)、人际敏感(t=-2.119,P0.05)、抑郁(t=-3.469,P0.01)、焦虑(t=-2.552,P0.05)、附加因子(t=-2.749,P0.01)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自我报告版筛查出焦虑症状评分高的中学生(得分≥25分)59名,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29)或对照组(n=30)。对干预组使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案进行10周(每周1.5 h)的干预,在此期间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对照组在干预组10次干预结束后接受与干预组同样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使用Spence’s儿童焦虑量表-儿童版(SCAS-C)和儿童自动思维量表(CATS)对两组进行基线和10周干预后2次测量。结果:对SCAS-C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57)=8.12,P<0.05]。对CATS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接近有统计学意义[F(1,57)=3.88,P=0.054]。干预组SCAS-C及CATS的10周干预后得分均低于基线得分[(28.2±11.3)vs.(35.4±15.8),(37.8±30.7)vs.(48.8±27.0);均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的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咨询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于2013年3月和9月共招募存在轻中度抑郁症状的大学生80名[Beck抑郁问卷第二版(BDI-II)得分为5≤BDI-II<21],将其随机分至干预组(n=40)或对照组(n=40),干预组接受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团体咨询,对照组在干预期和追踪期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基线水平、8周干预后及随访3个月末通过BDI-II、生活满意度问卷(LSR)、大学生解释风格问卷(ESQ)及社会问题解决问卷中文版(C-SPIS)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BDI-II、LSR、消极解释风格(CN)、消极问题定向(NPO)以及积极问题定向(PPO)评分的分组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基线水平,两组各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干预后,干预组的BDI-II得分低于对照组[(6.6±3.1)vs.(10.3±4.1),P<0.001];随访3个月末,干预组的BDI-II、CN、NPO得分均低于对照组[(4.5±2.2)vs.(12.6±4.6),(12.2±1.2)vs.(14.9±1.2),(12.8±2.5)vs.(16.9±2.8),均P<0.05],而LSR和PPO得分均高于对照组[(4.3±0.9)vs.(3.5±1.0),(18.3±2.7)vs.(16.7±2.0),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咨询能有效降低抑郁症状,促进解释风格的积极转变,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增进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515名医学院大学生,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与评定。结果 515份有效问卷中,SCL-90总分≥160分189人,占总数的36.70%,因子分≥2.5分人数占总数前3位的因子分别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有更多心理问题。1、3年级之间和2、3年级之间在SCL-90评分上有差异。被试者母亲受教育程度与被试心理问题呈负相关。内向和SCL-90呈负相关,精神质与SCL-90呈正相关。结论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多种因素有关,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调查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95名一、二年级医学生进行测查,测查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并对SDS量表标准分大于60分的学生进行面谈.结果 SCL-90测验结果,42.05%强迫因子分>2,37.95%人际关系因子分>2,22.05%抑郁因子分>2,但未检出符合抑郁症诊断的个体.结论 低年级医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部分学生存在人际关系、强迫、抑郁等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注重人际关系方面的训练及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独生子女儿童癫痫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对入组48例独生子女儿童癫痫患者父母定期进行心理干预,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干预前后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 心理干预前后,独生子女儿童癫痫患者父母SCL-90总分与各因子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其父母之间SCL-90总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独生子女儿童癫痫患者父母存在较多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其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为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NEO-FFI人格问卷,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322名医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医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敌对等方面。2女生组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男生组。3被试的SCL-90症状总分与人格维度中的神经质(N)、外向性(E)、顺同性(A)和严谨性(C)均有显著相关。与低分组相比,高分组的N分高,而E、A、C分低。各个症状因子分别受到一个或几个人格维度的影响。结论以神经质为主的某些人格特征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前瞻性研究,评价综合心理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整群抽取三所大学2001级人学新生1231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选用生活质量量表、自尊量表、个人评价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作为测评工具。在新生入学一年前后进行心理测试,对实验组进行一年的心理干预。结果:随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在生理、社会关系等四领域显著降低、自信分值明显降低;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水平都有积极的改变。结论:采用的综合心理干预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增强自信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症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入组的30例精神分裂症患儿亲属定期进行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干预前后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心理干预前与国内常模比较SCL-90总分及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干预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较干预前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医科大学生毕业前夕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95名沪州医学院毕业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测试.结果 应届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0.53%,SCL-90总分,各因子均分都低于国内常模.非临床专业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临床专业的学生.结论 医科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与专业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心理卫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 S)、抑郁状态问卷(DS I)、人际信任量表(IT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抽样调查陕西省共计2770名医学生。结果①SCL-90中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各项因子结果均显示一年级医学生高于三年级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SA S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t=-1.75,P>0.05);③DS I得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t=-4.89,P<0.001);④ITS得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t=-2.08,P<0.05)⑤SAD得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t=-3.32,P<0.001)。结论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在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必须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医学院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关系进行调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张秋凌等人修订的自我控制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526名医学院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总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大学生(t=-2.38,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总分有显著的组间差异(F=3.54,P0.01);冲动冒险性与自我情绪性维度在性别、层次、专业及年级等方面有显著差异;自我控制总分与症状自评量的强迫症状具有显著的负相关,与恐怖因子得分有显著的正相关(r=0.095,P0.05)。结论医学院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专业差异和年级差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冲动冒险控制和自我情绪的控制方面;自我控制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冲动冒险和自我情绪的控制对强迫和恐怖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团体心理辅导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效果。方法同时对2所高校各9名贫困生分别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比辅导前后两组团体成员自尊、抑郁、焦虑、孤独、羞怯量表的得分差异,并在辅导后进行自我主观评价、团体活动反馈和开放性团体效果的评估。结果两组团体成员辅导后各量表平均分均低于辅导前,除某高校团体成员羞怯量表前后测差异不显著外,其余量表前后测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所有成员都认为自己在理解别人、乐于交友、有责任感方面进步最大;团体内容有益有价值;学会了正确认识并应对贫困。结论针对性强、团体气氛好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具有实效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