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考察医学生儿童期虐待、大五人格与自尊水平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自尊量表(SE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等问卷进行现场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作路径分析。结果儿童期虐待对神经质有直接正向影响(β=0.255,P<0.01),对外向性、友善性和谨慎性有直接负向影响(β=-0.251,-0.224,-0.166,P<0.01);神经质对自尊有直接负向影响(β=-0.278,P<0.01),外向性对自尊有直接正向影响(β=0.190,P<0.01);儿童期虐待对自尊没有直接影响(P>0.05)。神经质和外向性作为中介变量全部中介着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影响。结论儿童期虐待对医学生自尊水平具有间接影响,而无直接影响,大五人格在儿童期虐待和自尊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356名高中生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高中生的儿童期虐待情况。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自评量表对356名高中生测评。结果在被调查的356名高中生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发生率分别为77.0%,33.4%,23.3%和98.5%,其中男性高中生不同程度性虐待发生率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5.2%,3.8%)。在儿童期虐待严重程度方面,除男性儿童较女性儿童有更严重的性虐待(5.76±1.83和5.25±0.82)外,余两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还显示高中生儿童期虐待通常是数种虐待类型同时存在。结论儿童期虐待在高中生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435名儿童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目的 :调查中国儿童的儿童期虐待情况。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自评量表对 4 35名儿童测评。结果 :在被调查的 4 35名儿童中 ,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发生率分别为 4 5 .1%、32 .4 %、2 5 .5 %和 99.5 %。在儿童期虐待严重程度方面 ,除男性儿童较女性儿童有更严重的性虐待和儿童期虐待总分 (分别为 5 .92± 2 .2 2和 30 .2 7± 6 .8;5 .5 5± 1.34和 2 8.87± 6 .0 7)外 ,余两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还显示儿童期虐待通常是数种虐待类型同时存在。结论 :在本研究样本中 ,儿童期虐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Ⅱ:效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查自编《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效度。方法:来自国内6所高校的1221名大学生参加了《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测试。结果:①在特质层面上采用主成份法因素分析得到较满意的因子结构,22个特质的共同度均在0.4以上,最大的0.75,大部分在0.6-0.7之间。五个维度的方差解释比例基本相当,在10%-15%之间,共解释总方差的62.41%。②效标关联效度方面,《中国大五人格问卷》与NEO-PI-R中文版在五个对应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45(宜人性)至0.62(外向性)之间,特质因子间的相关多在0.4左右,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结论:本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大五人格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的分裂型人格特质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湖南两所高校的学生2469人,根据儿童创伤问卷(CTQ)的中重度标准,从有儿童期受虐待史人群中随机抽取215人为受虐待组,从无受虐待史人群中随机抽取236人为对照组。采用Chapman分裂型人格倾向量表(CPPS)测量阳性分裂型人格特质和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结果:受虐待组的阳性分裂型人格特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男性的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得分高于女性(P<0.001)。回归分析显示,CTQ情感虐待正向预测阳性分裂特质(β=0.98);性别负向预测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β=-4.63)。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阳性分裂特质。情感虐待与分裂型人格特质相关,男性表现出更多的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6.
<正>恋爱暴力指发生在恋爱期间的暴力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身体、心理、性方面的暴力行为,手段包括殴打、捆绑、残害、拘禁、折磨、凌辱人格、精神摧残、遗弃以及性虐待等[1]。世界卫生组织将儿童期虐待定义为,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竞争态度与大五人格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竞争态度与人格的关系。方法采用竞争态度量表和大五人格问卷对哈尔滨市5所高校35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良性竞争与外倾性、自觉性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宜人性有显著的负相关,过度竞争态度与神经质、外倾性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开放性、宜人性有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外倾性,宜人性是预测大学生竞争态度的稳定因素。另外竞争态度在性别、专业类型及年级方面也存在着差异。结论大学生的竞争态度与人格存在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大五人格的状况及其相关关系。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法,抽取227名衡阳地区在校大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学习倦怠与大五人格总分(r=-0.439,P0.01)及"外向性"(r=-0.347,P0.01)、"开放性"(r=-0.307,P0.01)、"顺同性"(r=-0.249,P0.01)、"严谨性"(r=-0.633,P0.01)等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r=0.535,P0.01)存在正相关;2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开放性"、"严谨性"对学习倦怠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神经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而"开放性"和"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负向预测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结论:学习倦怠与大五人格总分及各维度有关。其中"神经质"、"开放性"、"严谨性"对学习倦怠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与个性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状况及其与个性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和卡特尔16PF对21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受试学生中心理虐待阳性者45人(20.83﹪);忽视阳性者88人(40.74﹪);不同性别的虐待和忽视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男生心理虐待总分均分、责骂均分、恐吓均分三项高于女生相应得分,差别具统计学意义(P<0.05);③虐待阳性组在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内向与外向、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等多项个性因素上得分低于阴性组,在怀疑性、忧虑性、适应与焦虑三项上得分高于后者(P<0.05);④受试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内向与外向、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等人格因素呈负相关,与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等个性因素呈正相关(P<0.05)。结论:①受试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多见,男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发生程度较女生重;②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大学生外向乐观、开朗合群、情绪稳定等积极个性特征呈负相关,而与其多疑刚愎、抑郁自扰、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等消极个性特征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女校大学生大五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352名女校大学生样本进行测查,考察了女校大学生大五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①除敌对因子外,女校大学生SCL-90的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青年组(t=3.20~16.14,P<0.01);②神经质、宜人性和SCL-90的各因子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神经质和宜人性是女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稳定有力的预测指标,神经质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宜人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分数在性别、有无虐待、身体健康和家庭关系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t=2.373~5.641,P<0.05;F=4.580~9.542,P<0.05),且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生活事件呈正相关(r=0.133~0.479,P<0.05),与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外向性、友善性、谨慎性、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r=-0.121~-0.386,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06~0.394,P<0.05),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谨慎性特质、环境领域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14~-0.236,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具有不良影响,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也是影响其不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竞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关系。方法:使用测量方法对321名大学生的竞争心理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大学生大五人格中的严谨性、开放性和外向性与总体竞争的相关分别是0.211、0.179、0.217,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则与总体竞争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73);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神经质对总体竞争倾向存在着负向的预测作用,而外向性都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男生的竞争心理主要与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向性相关,而女生的竞争心理主要与严谨性和神经质相关。结论:大学生竞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不同维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通过对2653名大一新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描述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的状况,并探究虐待经历与家庭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及一般信息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儿童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64.8%、17.38%、22.58%、80.44%及70%。父母婚姻状况稳定是避免儿童期虐待的保护因素,父母虐待经历及父母赌博是儿童期虐待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虐待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因素对其有重要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与人格的关系,探讨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基本信息表、手机成瘾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海南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1)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40.5%;男生成瘾率43.9%,女生为38.2%,男生显著高于女生(χ~2=4.772,P0.05);医学专业成瘾率为46.2%,高于非医学专业的36.2%(χ~2=14.686,P0.05);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及以上手机成瘾率分别为38.2%、38.4%、44.3%、44.0%;(2)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外向性(F=7.320,P0.05)和开放性(F=11.034,P0.05)有统计学差异;手机成瘾与外向性、顺同性、严谨性、神经质相关显著(r=0.161,-0.188,0.237,0.231;P0.001)。结论: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率较高,性别、专业对手机成瘾有一定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存在相关性,其中神经质、严谨性和外向性对手机成瘾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被试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特点。方法:先用PDQ+4问卷筛查,冉以PDI—IV对筛查的阳性被试进行半定式查询确诊B群人格障碍患者,然后用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测查所有被试的章年负性经历。结果:除情感忽视因子外,B群人格障碍组CTQ各因子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将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l ,BPD)组和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BPD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因子分和总分屁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PD组与对照组比较无鼎著性差异。结论: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被试的童年期创伤较正常组严重。BPD在情感方面的创伤性经历尤其明显,提示情感虐待和忽视是大学生BPD发病的特征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期精神虐待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虐待史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6)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除儿童期母亲憎恶与成年期人格的内外倾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儿童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人格均呈显著相关(P<0.01);儿童期精神虐待的四个维度与大学生述情障碍呈显著正相关。儿童期父亲憎恶对神经质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243,P<0.01),儿童期母亲忽视对大学生精神质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206,P<0.01),儿童期父亲忽视对大学生内外倾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143,P<0.01)。儿童期母亲忽视对大学生述情障碍有正向的预测作用(Beta=0.113,P<0.01)。结论: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述情障碍有直接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分离特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62名医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解离特质量表(DTS)、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防御方式问卷(DSQ)、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测试。结果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的分离特质总分和各维度分数高于未受虐待者(t=2.609~3.860,P0.01);分离特质与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神经质、不安全感、不成熟防御、中间型防御、掩饰呈正相关(r=0.13~0.69,P0.05),与外向性、开放性、友善性、谨慎性、自尊、一般自我效能呈负相关(r=-0.13~-0.56,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不成熟防御、不安全感、儿童期虐待、神经质分别与医学生的分离特质呈正相关(Beta值=0.093~0.463,P0.05);外向性、谨慎性、开放性、一般自我效能分别与分离特质呈负相关(Beta值=-0.099~-0.381,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医学生的分离特质具有不良影响,不成熟防御方式、不安全感、人格特质是影响其分离特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95后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南京信息工程2015级大学新生共329名进行大五人格量表(NEO-FFI)与家庭环境量表(FES-CV)测试。结果:大五人格上,男性大学生在开放性与严谨性上的得分相比女性大学生更高(t=1.981,2.317;P0.05);家庭环境上,男性大学生在矛盾性的得分更高(t=2.004,P0.05),而女性大学生在文化性的得分更高(t=2.039,P0.05);理工科学生在娱乐性上的得分相比文科学生更高(t=2.018,P0.05)。相关比较中,文化性与除开放性以外的人格特质均呈现显著性相关(r=0.115~0.127,P0.05),而娱乐性与神经质、宜人性、严谨性均呈现显著性相关(r=0.127,0.164,0.169;P0.05)。而矛盾性也与神经质呈现显著性相关(r=-0.128,P0.05)。结论:性别在人格形成上起着重要作用,人格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优势性认知方式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86名被试进行HIPS测试,确定认知方式组别,其中,左脑优势组32人,右脑优势组26人,均衡组28人,对不同组别被试施测NEO-PI-R问卷。结果:左脑优势组比右脑优势组和均衡组有更高的神经质和严谨性倾向;右脑优势组比左脑优势组有更高的经验开放性和外倾性;均衡组比左脑优势组有更高的外倾性,比右脑优势组有更高的严谨性。结论:脑优势性认知方式与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外倾性、经验开放性、严谨性等人格具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