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网络受欺负量表对8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在网络受欺负的经历上,男生显著多于女生(t=6.82,P<0.01),低年级生显著多于高年级生(t=3.82,P<0.01),理工类学生显著多于文史类学生(t=3.84,P<0.01);2女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要显著高于男生(t=2.99,P<0.01);3上网时间较少的学生的孤独感显著低于上网时间较长的学生(F=3.13,P<0.05);4网络受欺负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17,P<0.01),和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1)。孤独感和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1);5领悟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为0.07。结论:网络受欺负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又能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孤独感和抑郁的现状,分析孤独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UCLA孤独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7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调查,并与84名其他疾病类型的患者比较。结果:①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孤独感及抑郁的均值来看,孤独感和抑郁分值都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抑郁症患者三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与中国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t=7.190,P0.01);②客观支持在发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t=2.519,P0.05),社会支持在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F=4.705,P0.05);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37,P0.01),抑郁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0.301,P0.01),抑郁与孤独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r=-0.562,P0.01);④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抑郁情绪;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客观支持比复发患者高,已婚患者的社会支持比未婚患者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越高,孤独感越少,抑郁情绪越少;孤独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抑郁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幸福感与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社会支持量表,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对131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社会支持与自杀风险显著负相关(r=-0.22,P<0.01);幸福感与自杀风险显著负相关(r=-0.38,P<0.01);社会支持与幸福感指数显著正相关(r=0.41,P<0.01);②幸福感指数、社会支持对自杀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22,-0.34;P<0.01),交互作用也显著(β=-0.09,P<0.01);③引入幸福感作为中介变量,其对自杀风险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0.36,P<0.01)。结论大学生自杀风险与社会支持及幸福感密切相关;幸福感在社会支持与自杀风险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及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高师生自尊、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328名高师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自尊、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两两显著相关(r=0.12~0.38,P<0.05);②回归分析表明,自尊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不完全中介。Sobel检验表明,自尊的中介效应显著(Z=-3.85,P<0.01)。结论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尊在高师生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亚栋 《校园心理》2022,(4):307-310
目的 了解河北省某大学大学生群体孤独感的现状并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以及社会支持是否可以预测孤独感水平。方法 采用孤独感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25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河北省某大学大学生孤独感程度偏高,自尊与孤独感之间呈正相关(r=0.563,P<0.01);社会支持和孤独感之间则呈负相关(r=-0.456,P<0.01);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中,主观支持(r=-0.421,P<0.01)、客观支持(r=-0.144,P<0.05)以及支持利用度(r=-0.419,P<0.01)与孤独感之间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孤独感水平(t=-8.079,P<0.01)。结论 大学生孤独感处于较高水平;且与大学生自尊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之间均存在密切关系;大学生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孤独感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农村小学教师期望对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学生知觉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教师期望评定表、小学生知觉教师期望问卷和儿童孤独量表,对16名班主任和57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教师期望各维度与孤独感各维度均有显著负相关(P<0.01);②品行(β=-0.245,P<0.01)和学业期望(β=-0.187,P<0.01)与孤独体验存在显著的多重线性关系;品行期望与社会适应感(β=-0.358,P<0.01)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品行(β=-0.255,P<0.01)和学业期望(β=-0.137,P<0.01)与在同伴中的地位感存在显著的多重线性关系;③师生互动知觉、态度知觉、消极反馈知觉和关心支持知觉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品行和学业期望对农村小学生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学生对师生互动、态度、消极反馈和关心支持的知觉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农民工的孤独感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间的相关。方法采用孤独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130名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1农民工孤独感均分显著高于警察、大学生、老年人(t=4.43,P0.01;t=3.98,P0.01;t=6.18,P0.01);2农民工孤独感与总社会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有显著负相关(r=-0.38,P0.01;r=-0.52,P0.01;r=-0.26,P0.01),而与家庭支持相关不显著。结论农民工孤独感显著高于其他群体,且与社会支持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师生自我妨碍的特点以及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我妨碍量表、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382名高师生进行施测。结果①高师生存在自我妨碍现象,来自城市的高师生的自我妨碍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②高师生自我妨碍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及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268,-0.146,-0.339;P<0.01),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r=0.312;P<0.01);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0.21;P<0.01),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r=-0.347,P<0.01);③自我妨碍在自尊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2=0.047,P<0.05;△R2=0.043,P<0.001)。结论自我妨碍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师生社会支持、自尊和积极/消极情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与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340名高师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自尊与积极/消极情感均两两呈显著正相关(r=-0.16~0.36,P<0.05);②层级回归分析表明,自尊是影响积极情感的不完全中介(t=3.43~-7.37,P<0.01);③层级回归分析表明,自尊是影响消极情感的完全中介(t=-2.19~-6.24,P<0.05)。结论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尊是高师生社会支持与积极/消极情感间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与生活满意度量表对328名高师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均两两呈显著正相关(r=-0.13~0.41,P<0.05);②回归分析表明,孤独感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不完全中介(t=1.98~-8.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对南昌市278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和相关分析。结果 1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和考试负担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141,P0.05),与人际交往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252,P0.01);2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相关显著(r=0.152,P0.01);3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回归效果显著(F=60.736,P0.05)。结论社会支持系统是影响女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31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测量数据用SPSS 10.0整理与统计。结果师范类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F=8.86,P〈0.01)和自由满意度(F=4.16,P〈0.05)在是否贫困与性别这2个因素上存在交互作用,贫困男生的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不仅低于贫困女生,而且显著低于非贫困男生;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少的学业满意度(F=21.12,P〈0.01);贫困生的学校满意度(F=5.57,P〈0.05)和环境满意度(F=5.45,P〈0.05)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但他们的学业满意度(F=3.54,P〈0.05)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和贫困与否方面的差异;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竞争态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竞争态度量表(中国版)对37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对支持利用度的年级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年级学生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存在差异,成长于不同家庭气氛中的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上均存在差异(P<0.05);②不同年级学生在过度竞争态度和竞争态度总分上差异显著(P<0.01),而成长于不同家庭气氛中的学生在良性竞争态度得分上差异显著(P<0.01);③相关分析发现,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与良性竞争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279,0.341;P<0.01),客观支持与过度竞争态度有显著负相关(r=-0.241,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和良性竞争态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201,P<0.01);④大学生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对良性竞争态度有预测作用(R=0.380,R2=0.144,P<0.01,R=0.341,R2=0.116,P<0.01)。结论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得分越高,大学生良性竞争态度越积极;客观支持得分越高,过度竞争态度表现越为明显,且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对良性竞争态度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害羞与非害羞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基本状况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方法采用害羞量表、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选取宁波大学在校生187名进行施测。结果 1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状况存在性别差异;2非害羞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优于害羞大学生(t=-7.85,P0.001);3非害羞者的网络社会支持情况也优于害羞者(t=2.53,P0.05)。结论大学生中,害羞者的人际交往状况较差,其网络社会支持水平也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医科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广州地区3所医科大学在校932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张林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肖水源的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张建新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团体测试.结果 ①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177,-0.366;P<0.01),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269,P<0.05);②心理压力中的身体状况、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经济压力因子与社会支持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t=2.735,-7.941,-3.014,1.948;P<0.05或P<0.01);心理压力中的学习、父母期望、理想前途因子与自我效能感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t =-4.644,-4.098,2.135;P<0.05或P<0.01);③社会支持在心理压力中的人际关系、恋爱关系、父母期望因子以及自我效能感之间有中介作用(c'/b=-0.389,-0.302,-0.390;P<0.01).结论 可通过提高医学生的社会支持程度,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降低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团体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人编制的团体依恋问卷(ECR-G)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291名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①年级变量在团体依恋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3.16,P<0.05);②团体依恋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 =0.162,P<0.01);③高师生团体依恋的回避维度对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t=-9.116,P<0.001).结论 高师生团体依恋对孤独感有一定预测作用,可通过增强其团体依恋来降低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生活适应性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57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1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和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呈正相关(r=0.358,P0.01);2不同支持型学生社会适应水平的高低依次是:朋友支持(3.8182±0.4127)、家庭支持(1.6804±0.4036)和其他支持(1.2000±0.4011);3家庭支持和大学生的学习相关最高(r=0.2473,P0.01),朋友支持和大学生的交往活动相关最高(r=0.2631,P0.01)。结论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就越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人际信任问卷与孤独感问卷,对8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人格各维度与孤独感相关显著(r=0.527,P=0.003;r=0.225,P=0.008;r=-0.464,P=0.006),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相关显著(r=-0.308,P=0.005);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人格及人际信任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具有预测作用;精神质、神经质人格对孤独感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同时通过人际信任间接影响孤独感。结论人际信任在神经质人格与孤独感、精神质人格与孤独感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