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例最高的是恐惧型(44.6%),其次是冷漠型(26.1%),安全型(15%)和专注型(14.3%)比例较低;2城镇学生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农村学生(t=-2.304,P0.05),独生子女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3.492,P0.01);城镇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2.408,P0.05),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3,P0.01);3依恋回避与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251,-0.326,-0.160,-0.381,-0.229,-0.214;P0.01),依恋焦虑与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279,-0.249,-0.347,P0.01),与亲合效能、利他效能和沟通效能不相关(r=-0.103,-0.076,-0.078;P0.05);4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F=15.431,P0.01),其中安全型高于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冷漠型高于恐惧型(P0.01);5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够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R2=0.221,P0.001)。结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  相似文献   

2.
陈海龙  付春林 《校园心理》2012,10(6):374-376
为探讨孤独感、自尊水平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孤独量表对55名成瘾大学生和342名健康大学生进行调查,并综合运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考察变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孤独感上,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高于健康大学生(t=-2.986,P<0.05);在自尊水平上,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低于健康大学生(t=5.790,P<0.05);②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孤独感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42,P>0.05),而健康大学生孤独感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r=-0.413,P<0.05);③自尊水平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的状况,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成人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1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的状况及其与人际交往状况之间的相关。结果①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惧怕型(47.7%),其次是冷漠型(24.4%),专注型和安全型的比重较小(分别为16.3%,11.6%);②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的回避维度和人际交往的交谈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F=5.770,2.745,P<0.05);③除待人接物与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外(r=0.050,P>0.05),交谈、交际与交友和异性交往均与依恋回避显著相关(r=0.305,0.287,0.349,P<0.01),且依恋焦虑与人际交往的各个维度均显著相关(r=0.234,0.331.0.433,0.250,P<0.01);④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29,P<0.001)。结论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校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ECR)与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对北京6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6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调查的大学生中,成人依恋为恐惧型的个体占总体的比例最多为39.9%,其次分别为安全型23.5%,迷恋型21.5%,冷漠型15.1%;(2)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t=-2.380,P0.05;t=-3.117,P0.01),而男生在父亲拒绝、母亲拒绝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t=4.034,P0.01;t=2.311,P0.05);(3)父亲与母亲在教养方式上有显著性差异,父亲在拒绝维度上显著高于母亲(t=12.15,P0.01),而在情感温暖与过度保护维度上显著低于母亲(t=-8.00,-10.34;P0.01);(4)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均与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呈现出显著负相关(r=-0.246~-0.311,P0.05),而与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0.108~0.338,P0.01);(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回避,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焦虑。结论:北京高校大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居多,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人依恋有一定影响,父母情感温暖有助于子女形成安全型依恋。  相似文献   

5.
孕妇的依恋类型与社会支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孕妇的依恋类型、社会支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以及社会支持量表,对1070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孕妇的依恋类型分布:安全型64.0%、轻视型17.8%、倾注型14.2%、害怕型4.1%;②四种依恋类型的孕妇在"主观支持"得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客观支持"得分上,安全型(10.39±3.47)显著高于轻视型(9.21±3.11)、倾注型(9.20±3.08)和害怕型(9.17±3.73,F(3,1030)=9.83,P<0.01)。在"支持利用度"得分上,安全型(8.32±1.92)显著高于轻视型(7.64±1.86)、倾注型(7.57±1.70)和害怕型(7.60±1.95,F(3,1030)=11.51,P<0.05)。③依恋回避与"支持利用度"(r=-0.205,P<0.01)和"总的社会支持"(r=-0.230,P<0.01)呈显著负相关。④依恋焦虑与"客观支持"(r=-0.111,P<0.01)、"总的社会支持"(r=-0.123,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网络受欺负量表对8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在网络受欺负的经历上,男生显著多于女生(t=6.82,P<0.01),低年级生显著多于高年级生(t=3.82,P<0.01),理工类学生显著多于文史类学生(t=3.84,P<0.01);2女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要显著高于男生(t=2.99,P<0.01);3上网时间较少的学生的孤独感显著低于上网时间较长的学生(F=3.13,P<0.05);4网络受欺负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17,P<0.01),和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1)。孤独感和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1);5领悟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为0.07。结论:网络受欺负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又能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大学生恋爱关系中的依恋方式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以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为测试工具,对256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别为:安全型13.3%,恐惧型48.8%,迷恋型15.6%,冷漠型22.3%。②安全型依恋个体自尊水平、社会支持总分较恐惧型、迷恋型、冷漠型依恋个体高(自尊分别为30.24±3.52,27.85±3.39,27.58±3.51,28.35±3.01,P0.01;社会支持评分为42.38±4.47,38.52±4.82,38.22±5.07,39.89±5.89,P0.05)。③依恋焦虑与自尊及主观支持呈负相关(r=-0.229,-0.329,P0.01);依恋回避与自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均为负相关(r=-0.225,-0.165,-0.135,-0.140,P0.05)。结论:大学生恋爱关系中的不安全依恋对个体自尊和社会关系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工读男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方法方便整群抽取195名工读男生做被试,对其进行孤独感量表、自尊量表、应付方式问卷与依恋问卷的测量。结果①差异检验:孤独感在年龄和家庭结构上差异不显著(U=1.676和1.384,P0.05);在年级上差异显著(U=3.328,P0.05);②相关分析:工读男生孤独感与自尊、积极应付方式和朋友亲和性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49,P0.05;r=-0.369,P0.01;r=-0.207,P0.01);工读生孤独感与消极应付方式、家庭焦虑性和朋友焦虑性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149,P0.05;r=0.227,P0.01;r=0.439,P0.01);③回归分析:自尊、依恋和应付方式对孤独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可解释总变异的54%,F(4,190)=53.716,P0.001。结论自尊、依恋和应付方式是工读男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依恋类型、恋爱关系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特点,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实际亲密度量表、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对243名恋爱中的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男性大学生在恋爱幸福感的性态度维度得分高于女性大学生(t=3.688,P0.001);独生子女在依恋类型的轻视型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199,P0.05);只有1次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恋爱幸福感的恋人间共同兴趣爱好维度得分显著高于3次及以上(P0.05);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和一般的大学生在依恋类型的轻视型维度得分(P0.05)和恋爱幸福感的恋人间共同兴趣爱好维度得分(P0.05)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大学生安全型依恋与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呈正相关(r=0.371,0.426;P0.01),轻视型依恋、害怕型依恋与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呈负相关(-0.271≤r≤-0.417,P0.01)。亲密度在安全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F=179.469,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0.61%;亲密度在轻视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为完全中介作用(F=163.781,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0.36%;亲密度在害怕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F=164.949,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1.83%。结论: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安全型、轻视型、害怕型维度通过恋人间的亲密度影响了恋爱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领悟社会支持与成人依恋对焦虑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领悟社会支持与成人依恋对焦虑的作用机制.方法:以56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心境和焦虑症状同卷(MASQ),依恋方式问卷(ASQ)及社会支持问卷(SSS)进行测量.结果:焦虑分与领悟社会支持得分显著负相关(J=-0.121),并与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得分显著正相关(r=-0.280和r=-0.218),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与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显著负相关(r=-0.108和r=-0.212);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通过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间接作用于焦虑,不安全型依恋是领悟社会支持对焦虑作用的中介变量.结论:不安全型依恋直接作用于焦虑,不安全型依恋是领悟社会支持对焦虑作用的完全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烟台区老年人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根据Schmidt和Sermat孤独感量表改编的问卷,对烟台市区20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烟台市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中的友谊、婚姻、大团体3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0.47,0.39,P0.05),与家庭维度相关不显著(r=0.17,P0.05)。年龄、性别、生活状况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水平无显著影响,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显著。结论烟台市城区老年人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抑郁对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抑郁组和正常组,进行内隐、外显自杀态度的测验,对两者及其关系进行对比。结果①抑郁组与正常组的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无差异性(t=0.37,P0.05);外显自杀态度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5),且整体呈现中立或矛盾的态度;②内隐与外显自杀态度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0.15,P0.05;r=0.07,P0.05)。结论①抑郁因素只调节大学生的外显自杀态度,对内隐自杀态度无影响;②内隐、外显自杀态度显著不相关,呈"分离"状,即自杀态度以内隐、外显两个独立的系统共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老年尘肺患者生活信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方法采用自编的老年尘肺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美国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和焦虑量表对160名老年尘肺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老年尘肺患者生活信心状况各因子得分接近于中间值,焦虑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t=21.61,P<0.01),焦虑程度与PGC量表总分以及各个因子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549,-0.548,-0.388,-0.394;P<0.01);工龄与PGC量表总分以及各个因子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38,0.230,0.144,0.212;P<0.05);年龄与对自己年龄的态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65,P<0.05);疾病的分类与PGC量表总分、对自己年龄的态度和孤独与不满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0.169,-0.191,-0.176;P<0.05)。结论焦虑、工龄和疾病的分类是影响老年尘肺患者生活信心状况的密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现代西藏世居藏族正常青年人颅型特征。方法 以拉萨市籍自愿参加的世居藏族青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西门子 MAGNETOM ESSENZA 1.5T 磁共振扫描仪,使用3D-fSPGR序列扫描,有效调查对象93例,年龄18~44岁,平均年龄(28.52±8.76)岁,其中男性37例,女性56 例。利用工作站自带的图像处理软件测量,按照国际学术界通用的方法测量颅骨最大长、颅骨最大宽和颅高,并计算颅长宽指数、颅长高指数Ⅰ、颅宽高指数。结果 男性与女性颅骨最大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4,P<0.01),颅骨最大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0,P<0.01),颅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7,P<0.01)。经 Spearman 相关分析,女性颅骨最大长与年龄成正相关(r=0.264,P<0.05),颅长高指数Ⅰ与年龄成负相关(r=-0.303,P<0.05)。结论 现代西藏世居藏族正常青年人颅长宽指数分型以圆颅型为主,颅长高指数分型以高颅型为主,颅宽高指数分型男性以阔颅型为主,女性以中颅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老年人孤独感现状并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干预作用,为降低老年人孤独感提供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方法采用孤独感自评量表(UCLA)对24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从敬老院选取30名适宜参加团体辅导的老年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5次结构式团体辅导。用孤独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评估团体辅导前后的效果。结果敬老院老人、单身、65岁以上、小学及以下文化、无信仰的老人体验到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居住在农村和城市、有配偶、60~65岁、初中及高中文化、有信仰的老人(F=107.357,t=4.628,t=-3.137,F=23.293,t=15.994,P0.01)。团体辅导前后老年人的孤独感(t=7.462,P0.01)和社会支持(t=-8.795,P0.01)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居住地、婚姻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有无信仰是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因素;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改善敬老院老人的孤独感,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探究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访谈和测量法对150多位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①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躯体化(t=3.563,P<0.01)、强迫症(t=2.348,P<0.05)、抑郁(t=5.255,P<0.01)、焦虑(t=4.817,P<0.01)、敌对(t=2.630,P<0.05)、恐怖(t=2.321,P<0.05)、偏执(t=2.928,P<0.01)、精神性病(t=2.989,P<0.01)因子得分与城镇老年人存在显著的差异;②民族地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的获得呈年龄上的阶段性特征;③民族地区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心理健康总分显著相关(r=-0.441,P<0.01)、年龄与精神性病因子显著相关(r=0.306,P<0.05),另外来自家人的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结论①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②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以及社会支持是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与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取458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儿童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对其施测。结果①儿童期精神虐待父母差异极显著(t=-4.867,-10.451,P<0.001);②城市、农村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母亲忽视因子差异性极显著(t=-3.507,P<0.001),其余因子差异不显著;③父母不同婚姻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6.418,4.635,4.770,3.753;P<0.05);④不同家庭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4.582,3.635,5.457,4.003;P<0.05);⑤不同依恋类型高职生的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极显著(F=9.648,7.752,7.424,6.002;P<0.001);⑥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4因子均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⑦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进入依恋焦虑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其解释变量为0.043,进入依恋回避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母亲憎恶,其联合解释变量为0.089。结论儿童期精神虐待对成人依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海洛因戒断者对毒品的态度,探讨其对复吸行为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陈式量表对戒断者和普通人对毒品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状况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戒断者内隐态度取向的IAT效应显著(t=14.096,P<0.001),其将毒品与积极的词联系的反应时短;②普通人内隐态度取向的IAT效应显著,其将毒品与消极词语联系的反应时短;③戒断者与普通人的外显态度没有显著差异(t=1.041,P>0.05);④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相关系数为0.003。结论戒断者与普通人各自存在不同的内隐效应,戒断者对毒品的内隐态度为肯定倾向,普通人对毒品的内隐态度为否定倾向;戒断者与普通人对毒品的外显态度一致均为否定倾向;戒断者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倾向分离;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邯郸市某公司女员工婚姻质量、自我和谐程度以及应对方式的基本情况,探讨婚姻质量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Olison婚姻质量问卷、自我和谐量表(SCCS)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邯郸市某大型商场82名女性销售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婚姻满意度、夫妻交流、解决冲突的方式因子得分均低于常模,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t=-6.4296,P<0.01;t=-4.1643,P<0.01;t=-6.6874,P<0.01);②婚姻满意度与自我和谐呈负相关(r=-0.280,P<0.05),与自我的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303,P<0.01),与自我的刻板性呈负相关(r=-0.228,P<0.05),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r=-0.240,P<0.05);夫妻交流与自我和谐呈负相关(r=-0.297,P<0.05),与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298,P<0.01)。结论婚姻质量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婚姻质量与应对方式关系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