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社交焦虑量表对29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主观幸福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在各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非常显著(P<0.01);③社交焦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较好地预测主观幸福感(F(3,290)=51.38,P<0.001);④随着对学习满意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F(1,289)=69.79,P<0.001)和主观幸福感(χ2(4)=19.77,P=0.001)随之增长,社交焦虑呈下降趋势(F(1,289)=10.83,P=0.001)。结论社交焦虑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有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提高将有利于其社交焦虑的降低和主观幸福感的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企产线员工疲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以期为缓解员工的疲劳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外企生产线员工586名,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 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测查。结果除躯体化、恐怖及精神病性因子外,与常模比较,外企产线员工SCL-90其他因子分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常模(t=2.01~9.18,P<0.05或P<0.01);疲劳严重程度与躯体化、抑郁及焦虑呈正相关(P<0.01);疲劳对环境特异性与抑郁、焦虑呈正相关P<0.01);疲劳的心理后果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及偏执正相关(P<0.05或P<0.01);疲劳对休息、睡眠的反应与抑郁、焦虑、恐怖呈负相关(P<0.01)。结论外企产线员工的疲劳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焦虑自评问卷、抑郁自评问卷对1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专业,独生与否,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相关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r=-0.399,P<0.01)、焦虑(r=-0.231,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与抑郁(r=-0.399,-0.354;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③回归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分别进入焦虑、抑郁的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焦虑、抑郁5.3%和15.9%的变异量。结论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负性情绪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业自我效能感不能有效预测负性情绪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方法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60例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患者组SCL-90总分、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441,5.722,4.124,3.232,5.631,4.300,3.863,1.712,1.982;P<0.05或P<0.01);抑郁和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5.101,7.142;P<0.01)。患者组的积极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对照组(t=-5.591,P<0.01),消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对照组(t=4.482,P<0.01)。相关分析显示,积极应对与SCL-90总分、焦虑、抑郁得分呈负相关(r=-0.238,-0.259,-0.324;P<0.001),消极应对与SCL-90总分、焦虑、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407,0.435,0.442;P<0.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低,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且更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紧张型头痛(TTH)住院患者的生活事件、心身症状及其相关关系。方法将35例诊断为TTH的住院军人作为患者组,以35名正常军人作为对照组,分别用生活事件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他们的生活事件及心身症状进行评定,并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TTH患者所经历的正性生活事件分值低于对照组(P<0.01)、而负性生活事件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生活事件总值无差异(P>0.05)。TTH患者SCL—90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强迫、敌对因子分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SCL-90总分及阳性项目数与正性生活事件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负性生活事件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生活事件总值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TTH住院军人经历了较多的不良生活事件,也出现较多的心身症状,这些心身症状与生活事件之间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朱拉德自我表露问卷(JSD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90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大学生态度和观点的表露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45,P<0.05),表露总水平与敌对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34,P<0.05),高、低表露者在强迫症状(t=2.302)、人际关系敏感(t=2.444,P<0.05)、抑郁因子(t=2.336,P<0.05)、焦虑因子(t=2.636,P<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态度和观点的表露有助于减轻恐怖心理;高表露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焦虑因子上比低表露者表现更健康;自我表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癌症化疗住院患者总体幸福感与焦虑、抑郁状况,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的270例癌症化疗住院患者进行测评。结果①癌症化疗住院患者总体幸福感较低,焦虑、抑郁负性情绪较重,其负性情绪与总体幸福感体验呈负相关(r=-0.679,-0.707;P<0.01);②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支付方式患者间的总体幸福感有显著差异(t=4.329,F=2.60,5.477,15.221,2.441,P<0.05);③不同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癌症化疗住院患者总体幸福感与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密切相关,总体幸福感体验得分越低,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在抚顺市2个街道随机抽取60岁及以上老年人280人(收回有效问卷176份),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生活事件量表、老年人应对问卷及社会支持量表为测评工具.结果 ①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人际、敌对因子分显著低于常模(P<0.01);②生活事件总刺激量、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与抑郁、焦虑、恐怖有显著正相关(P<0.01);③消极应对方式与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有显著正相关(P<0.01-0.05);积极应对与躯体化、强迫症状有显著负相关(P<0.01~0.05);④支持利用度与抑郁、焦虑、敌对、恐怖显著负相关(P<0.01);主观支持与焦虑、敌对、恐怖显著负相关(P<0.01~0.05);客观支持与焦虑显著负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利用度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利用度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消极应对方式是首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师生自我妨碍的特点以及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我妨碍量表、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382名高师生进行施测。结果①高师生存在自我妨碍现象,来自城市的高师生的自我妨碍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②高师生自我妨碍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及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268,-0.146,-0.339;P<0.01),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r=0.312;P<0.01);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0.21;P<0.01),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r=-0.347,P<0.01);③自我妨碍在自尊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2=0.047,P<0.05;△R2=0.043,P<0.001)。结论自我妨碍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医学生特质应对方式、幸福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405名学生施测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问卷(AFW-US)。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探索。结果①医学生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应对有显著正相关(r=0.353,0.281;P<0.01),而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102,P<0.05);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256,P<0.01),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261,P<0.01);②自我效能感和特质应对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医学生幸福感;自我效能感是应对方式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结论自我效能感在特质应对方式影响医学生幸福感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农村初中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厦门市农村3所初中,每所学校每个年段随机抽取2个班级,共824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儿童归因风格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初一学生PmG、P sB、TG与初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7.38,5.53,7.76;P<0.01),PvG、Hope Score存在差异(F=3.43,2.51;P<0.05);初一学生P sB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5.53,P<0.01),P sG存在差异(F=2.95,P<0.05);初二学生PmG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7.38,P<0.01),农村初一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及敌对上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6.58,5.95,6.31,8.43;P<0.01),在焦虑和恐怖上存在差异(F=3.41,3.18;P<0.05);农村初二学生在强迫、抑郁及敌对上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6.58,6.31,8.43;P<0.01),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及恐怖上存在差异(F=5.95,3.41,3.18;P<0.05),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敌对主要受PmG的影响,恐怖主要受TOTALB的影响;结论农村初二学生的积极归因方式最差,农村初三学生的次之,农村初一学生的较好;农村初三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受积极归因方式中永久性的归因模式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团体咨询对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针对宿舍人际关系不良的9名大学生,根据团体咨询的理论设计了6个单元的团体咨询。实验前后测分别使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怖3个表进行量化分析,同时通过团体满意度评定量表共同判断团体咨询的效果。团辅结束1个月后对被试予以追踪调查。结果①经过6次的团体咨询后,各量表项目表现为明显改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中实验组实验前、后在总分、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和交谈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t=3.47,2.64,4.38,2.15;P均<0.0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总分、待人接物和交际与交友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t=-3.36,-5.52,-2.73;P均<0.05);②PRCA-24量表中实验组实验前、后在总恐惧、两人间交谈和公众演讲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t=2.70,2.97,2.84;P均<0.01),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总恐惧、两人间交谈和公众演讲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t=-2.83,-2.88,-3.04;P均<0.01);③SCL-90量表中实验组实验前、后在人际敏感、恐怖、焦虑和敌对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t=3.86,3.48,2.46,2.65;P均<0.0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人际敏感、恐怖和敌对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t=-3.52,-8.97,-2.85;P均<0.05)。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团体咨询结束1月后效果依然存在。结论团体咨询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玉树震后幸存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和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关系。方法:在地震后3.5个月,对玉树地震灾区505名幸存者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霍氏症状核查表(HSCL-25)、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进行评估。结果:PCL-C得分显示创伤后应激症状的阳性率为32.7%;HSCL-25得分显示焦虑症状的阳性率为53.3%,抑郁症状的阳性率为47.1%。女性、藏族、低文化水平幸存者有较高的创伤后应激症状阳性率(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PANAS的NA得分与PCL-C得分、HSCL-25的焦虑和抑郁症状量表得分正相关(β=0.59、0.62、0.59,P0.05),与SWLS得分负相关(β=-0.15,P0.05);PANAS的PA得分与HSCL-25的焦虑量表得分负相关(β=-0.18,P0.05),与抑郁量表、SWLS得分正相关(β=0.10、0.38,P0.05)。年龄与PCL-C、SWLS得分正相关(β=0.10、0.12,P0.05)。女性的PCL-C和焦虑量表得分较高(β=0.11、0.11,P0.05),藏族人群SWLS得分较高(β=0.16,P0.05)。结论:玉树灾后幸存者的消极情感可能是发生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危险因素,且对幸存者的生活满意度有消极影响。积极情感有助于减轻焦虑症状并提高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精神科男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职业倦怠状况及二者间关系。方法:对47名精神科男护士和53名女护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职业倦怠量表(MBI-GS)测试,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精神科男护士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性、偏执、精神病性和饮食睡眠因子得分均高于女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4~3.707,P0.05);(2)精神科男护士在去人格化上的得分高于女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7,P=0.034);在职业效能上的得分低于女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8,P=0.004);(3)精神科男护士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和SCL-90总分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394~0.653,P0.01);去人格化除敌对因子外,与SCL-90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90~0.496,P0.05);职业效能与SCL-90总分、人际关系障碍、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365~-0.427,P0.05)。结论:精神科男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护士,职业倦怠水平高于女护士;男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致潜艇官兵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对568名潜艇官兵进行量表测评,包括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潜艇官兵社交回避(SA)和社交苦恼(SD)分值均显著低于国内大学生常模(SA:t=-3.28,P<0.01;SD:t=-2.24,P<0.05);不同衔级(SA:F=13.02,P<0.01;SD:F=5.58,P<0.01)、文化程度(SA:F=3.94,P<0.05;SD:F=3.77,P<0.05)、婚姻状况(SA:t=-5.22,P<0.01;SD:t=-2.63,P<0.01)潜艇官兵的社交焦虑状况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潜艇官兵社交回避及苦恼与个性、生活事件、特质应对、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人际关系敏感、敢为性、消极应对方式和兴奋性对社交回避行为的影响较大(标准回归系数依次为-0.274-、0.246、0.230-、0.227);敢为性、强迫症状、积极应对方式和敌对对社交苦恼情感的影响较大(标准回归系数依次为-0.332-、0.305-、0.300-、0.258)。结论个性、生活事件、特质应对、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等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潜艇官兵社交回避及苦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烧伤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8名烧伤患儿父母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进行调查并作统计分析比较。结果烧伤患儿父母干预前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7.11,3.39,5.13,8.31,43.5,5.32;P<0.05)。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患儿父母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41,2.21,3.52,3.08,3.96,3.56;P<0.05)。结论烧伤患儿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改善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涉核官兵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用第四军医大学研制的DXC-6型群体多项心理测评仪对来院疗养的90名涉核官兵进行专业心理测评。结果①涉核官兵躯体化因子、恐怖因子评分与中国军人常模间无统计学差异(t=1.4952,1.8936;P>0.05);强迫因子评分低于中国军人常模(t=2.0509,P<0.05);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因子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均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t=3.7229,2.9978,2.7303,2.7473,3.9054,3.0265,5.6536,4.4196;P<0.01);②按照心理健康问题筛选标准,90名涉核官兵中共筛检出阳性者23例(25.6%),主要表现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症状。结论涉核官兵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较好,部分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倾向。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探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以男性不小于60岁、女性不小于55岁的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整群抽样,共346人。主观幸福感用MUNSH的正性因子、负性因子、幸福度总分以及6个方面生活满意感的平均值来描述;应激水平用SCL-90中的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敌意表示,并将应激水平分为“最近”和“平时”两个时段。结果:单相关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各指标与应激水平的大部分变量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115到0.608之间(P<0.05)。多元逐步回归表明主观幸福感主要与抑郁,其次与焦虑和敌意相关。抑郁解释总分方差的25%,负性因子的36%,正性因子和满意感不到10%;焦虑可以解释总分和正性因子不到2%的变异;敌意可以解释满意感不到2%的变异。结论: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尤其是抑郁显著相关,提示抑郁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情绪因素,但不宜单用SCL-90或抑郁简单地从负面反映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