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亲子冲突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女生抑郁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评价量表(YSR)、亲子冲突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949名初中女生进行调查。结果 1初中女生抑郁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维度均呈显著相关(r=-0.33,-0.25,0.23;P0.01)。抑郁焦虑与亲子冲突呈显著正相关(r=0.24,P0.01)。亲子冲突与教养方式各维度均呈显著相关(r=-0.37,0.26,-0.36;P0.01);24种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初中女生的抑郁焦虑得分有显著差异(F=13.47,P0.01),其中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女生抑郁焦虑水平最高;3亲子冲突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女生抑郁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既可以直接影响初中女生的抑郁焦虑,也可以通过亲子冲突间接影响抑郁焦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父母低头行为对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1034名初中生。结果:(1)父或母低头行为、父子和母子亲合、归属需要满足和问题性网络使用两两显著相关。(2)链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只有母亲低头行为直接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父(母)低头行为可通过父子(母子)亲合间接影响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也可通过亲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链式中介对其产生影响。结论:父亲低头行为主要通过父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间接影响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而母亲低头行为不仅通过母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对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产生间接影响,还直接影响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情绪管理在大学生亲子依恋和交往焦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唐山某高校347例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亲子依恋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情绪管理量表的得分来评定依恋程度、焦虑程度和情绪管理。结果通过大学生交往焦虑单因素分析,在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交往焦虑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较好的大学生交往焦虑得分小于关系一般者和较差者(F=3.673,3.984;P0.05);大学生在父母总依恋、母依恋和父依恋与交往焦虑均为负相关(r=-0.181,-0.148,-0.165;P0.05);交往焦虑总分与情绪管理为负相关(P0.05);父母总依恋、母依恋和父依恋与情绪管理为正相关(r=0.373,0.397,0.358;P0.05);情绪管理在亲子依恋对交往焦虑中起到中介效应。结论情绪管理在亲子依恋对交往焦虑中起到中介效应,显著减少大学生社会交往焦虑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庭系统中父母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与情绪调节策略对青少年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的影响。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与情绪调节问卷对275个核心家庭中的父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1)父亲的状态焦虑与母亲的状态焦虑(r=0.28),父亲的特质焦虑与母亲的特质焦虑(r=0.16)呈正相关;父亲的状态焦虑与青少年的状态焦虑呈正相关(r=0.09);父亲的特质焦虑(r=0.05)、母亲的状态焦虑(r=0.06)与青少年的特质焦虑呈正相关;(2)母亲的认知重评策略与青少年状态焦虑呈负相关(r=-0.07);(3)青少年的认知重评策略与状态焦虑(r=-0.08)、特质焦虑(r=-0.15)呈负相关,而青少年的表达抑制策略与特质焦虑(r=0.09)呈正相关。结论:在家庭系统中,父母亲的状态焦虑、父亲的特质焦虑和母亲的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是青少年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完成了736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男性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分高于女性。儿童期虐待和青少年的抑郁呈正相关(r=0.408,P0.01),与父、母依恋呈负相关(分别r=-0.417,-0.544,P0.01);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之间呈正相关(r=0.604,P0.01),均与抑郁呈负相关(均r=-0.426,P0.01)。亲子依恋在男性和女性青少年儿童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男性受虐高于女性,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亲子亲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对4所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学校共53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父母参与(总分)、母亲参与、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t=-3.30,-2.65,-2.19;P0.05)。男女生报告的父亲参与、父子亲和、亲社会行为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t=1.98,2.08,-2.53;P0.05),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差异显著(F=4.59,P0.05)。流动儿童父母参与、亲社会行为与亲子亲合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0.35,P0.05),亲子亲合在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8.63%。结论:父母参与可以通过亲子亲和对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与家庭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信任量表(Trust Scale)及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和满意度评分表,对3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与父母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学生信任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t=3.37,P=0.001),6岁以下就与父母分离、分离3年以上的表现尤为明显;无家庭搬迁经历的学生可预测性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有家庭搬迁经历的学生(t=-2.46,P=0.015);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城乡差异对人际信任影响不显著(F=1.07,1.01;P0.05);对父母人际关系现状满意度与信任量表总分之间相关显著(r=0.18,P0.05),对父亲人际关系现状的满意度与可依靠性(r=0.18,P0.05)和可信赖性(r=0.18,P0.05)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亲子分离和对母亲人际关系现状满意度能预测人际信任的17.5%的变异量;亲子分离和家庭搬迁经历能预测可预测性的19.5%的变异量;亲子分离和对父亲人际关系现状满意度能预测可依靠的16.2%的变异量和可信赖性的15.4%的变异量。结论:亲子分离、父母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活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方法:使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中文版的Waters-Deane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和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对197名幼儿及其母亲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婚姻质量总分及各分量表分(除角色平等性外)与幼儿焦虑总分及大多数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②父母婚姻质量总分及夫妻交流、解决冲突的方式、子女和婚姻等分量表得分与亲子依恋均呈显著正相关;③除强迫-冲动障碍外,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总分及其它各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④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对幼儿焦虑存在影响,并且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SCL-90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城市初中生亲子沟通的特点以及亲子沟通状况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的亲子沟通问卷(得分越高表示沟通情况越差)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46名初中生施测。结果初中生与父亲沟通的主动性、有效性、满意度、沟通频率以及沟通时父母的态度得分高于母亲(2.8±0.7/2.7±0.7,2.9±0.8/2.7±0.7,2.4±1.1/2.2±1.1,2.6±1.0/2.3±0.9,2.6±1.0/2.3±0.9,t=3.67~6.84,P<0.01);男生与父亲沟通的主动性、满意度与母亲沟通的满意度得分均低于女性(2.7±0.8/2.9±0.7,2.2±1.2/2.5±1.2,2.0±1.1/2.3±1.0,P<0.05)亲子沟通问卷得分与SCL-90症状因子评分呈正相关(r=0.11~0.36,P<0.05)。结论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具对象性,与母亲的沟通好于与父亲的沟通;亲子沟通状况尤其是沟通时父母的态度性、控制性和亲子沟通频率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密切关联;母亲的情感关注和积极交流对子女心理健康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大学生亲子亲和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并探讨孤独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子亲和问卷、孤独感量表(UCLA)、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对33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1)亲子亲和与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显著正相关(r_(母亲)=0.11,r父亲=0.12;P0.05),扩散状态显著负相关(r_(母亲)=-0.18,P0.01;r父亲=-0.11,P0.05);(2)亲子亲和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_(母亲)=-0.33,r_(父亲)=-0.30;P0.01);(3)孤独感与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显著负相关(r=-0.22,P0.01),与延缓(r=0.15,P0.01)、早闭(r=0.20,P0.01)、扩散(r=0.18,P0.01)显著正相关;(4)孤独感在亲子亲和与同一性获得状态、扩散状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亲子亲和是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有效保护因子,且孤独感是两者关系的重要中介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焦虑水平与日常压力、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所面临的压力、获得和利用社会支持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与焦虑状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量表,以目的抽样对长沙多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压力与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86,P0.01);②社会支持与焦虑情绪显著负相关(r=-0.304,P0.01);③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压力和社会支持显著负相关(r=-0.150,P0.01);压力感(β=0.348,P0.01)与社会支持(β=0.251,P0.01)交互的影响焦虑水平。结论①日常生活压力对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体能与生活压力、地位与经济压力、人际交往与就业压力、学习压力;②社会支持与焦虑情绪存在影响,按影响焦虑情绪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利用度;③大学生日常压力感、社会支持对焦虑情绪存在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提供依据,以便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方法采用多维度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与社交焦虑量表(IA S)对我院101名2008级医学专升本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个性因子分值均低于常模(t=-11.913,-5.847,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②101例被试中,存在社交焦虑59人,占58.4%;③家庭所在地及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F=5.095,3.468;P<0.01,P<0.05);④心理控制源3个变量中,内控性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呈负相关(r=-0.220,P<0.05)。结论大学医学生普遍存在社交焦虑,社交焦虑受家庭所在地及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社交焦虑与心理控制源内控因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大五人格简式量表对3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数据结果。结果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人格因素中的神经质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呈显著正相关(r=0.350,0.108,P<0.05),与低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r=-0.162,P<0.05);外倾性与情绪低落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69,P<0.05),与低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r=0.389,P<0.05);开放性与情绪低落、低成就感成显著正相关(r=0.142,0.291,P<0.05);宜人性与情绪低落成显著正相关(r=0.319,P<0.05);严谨性与情绪低落成显著负相关(r=-0.115,P<0.05),与低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r=0.252,P<0.05)。结论人格各变量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市在校抑郁青少年父母亲职压力情况,并探讨其亲职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亲职压力36项简表PSI-SF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为工具对220名中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 1抑郁情绪组在亲职压力总分(F=5.63,P=0.004)及亲子互动失调(F=4.71,P=0.01)和困难孩子维度(F=7.24,P=0.001)的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2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少、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抑郁青少年,其父母亲职压力高(P〈0.01);3抑郁青少年父母的亲职压力与家庭功能的角色(r=-0.572)、情感反应(r=-0.364)、情感介入(r=-0.549)、行为控制(r=-0.386)以及总功能(r=-0.292)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的角色、情感介入、情感反应和家庭月均收入进入了亲职压力的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49.6%。结论抑郁青少年父母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其亲职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父母依恋一致性与子女依恋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449名年龄12~18岁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青少年及其父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青少年依恋问卷进行测量.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父母依恋一致性与子女依恋的关系.结果 父母依恋安全一致时,子女家庭依恋4维度均与父母依恋相关没有显著意义(P>0.05);父母依恋不安全一致时,子女家庭依恋消极维度与父亲焦虑相关有显著意义(P=-0.195,P<0.05);父母依恋不一致时,母亲回避、母亲焦虑与子女依恋家庭消极维度显著相关(P=-0.238,0.292,P<0.05),母亲焦虑与子女家庭依恋依赖维度有显著相关(P=0.238,P<0.05).结论 父母依恋与子女依恋关系受父母依恋一致性影响;母亲依恋与子女依恋的关系比父亲依恋与子女依恋关系更紧密;从各维度探讨父母与子女依恋关系,与用类型方法探讨父母与子女依恋关系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65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研究组)与55例无酗酒史的健康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及偏执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SQ评分比较,研究组的应对方式不成熟,以退避(t=9.18,P=0.000)、幻想(t=10.30,P=0.000)、自责(t=8.73,P=0.000)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相关分析发现,研究组躯体化(r=-0.370,P0.05)、敌对(r=-0.386,P0.001)、偏执(r=-0.196,P0.05)与解决问题呈负相关,抑郁(r=0.298,P0.05)、焦虑(r=0.298,P0.05)、精神病性(r=0.314,P0.001)与自责呈正相关,敌对(r=-0.413,P0.001)与求助呈负相关,精神病性(r=0.516,P0.001)与幻想呈正相关,强迫症状(r=0.532,P0.001)、人际关系敏感(r=0.582,P0.001)、恐惧(r=0.615,P0.001)与退避呈正相关。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应对方式受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择业完美主义与择业焦虑、择业效能感的关系。方法用大学生择业完美主义量表、择业焦虑量表和择业效能感量表测量445名大学生。结果①追求理想与择业效能感呈正相关(r=0.605,P<0.001),在乎挫折与择业焦虑呈正相关(r=0.471,P<0.001);②追求理想在低效能感组对择业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t=9.70,P<0.001),在乎挫折的预测作用高组强于低组(t=6.68/2.22,P<0.001/0.05);③高、低择业效能感之间追求理想有显著差异(r=0.471,P<0.001);②追求理想在低效能感组对择业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t=11.38,P<0.001),在乎挫折和择业焦虑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高择业效能感条件下在乎挫折是导致择业焦虑的主要原因,而低择业效能感条件下追求理想是导致择业效能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大学生抑郁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大学生抑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639名本科生进行施测。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焦虑显著相关(r=0.223,P=0.000),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焦虑及依恋回避与抑郁显著相关(r=0.084,P=0.034;r=0.221,P=0.000;r=0.237,P=0.000);②依恋焦虑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是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充实抑郁的病因内容,进而为大学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结合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测验因素分与答题时间、作答选项一致率进行一次空乘人员选拔,并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应用型多项心理测评仪呈现题目并且记录每人每题的首次按键时间、最后松键时间、答题中间有无修改、最后答案4个参数.结果 总时间与作答选项B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r=-0.243,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