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西双版纳傣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异同.方法 运用父亲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58名傣族和汉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傣族和汉族初中生,父亲、母亲在养育方式的4个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一致的趋势;在情感温暖因子上傣族初中生母亲的得分明显低于汉族母亲(t=2.17,P<0.05);傣族男生和女生在母亲的情感温暖、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上达到了显著(t=-2.10,1.93;P<0.05),但汉族男生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傣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F=5.55,5.96;P<0.0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惩罚严厉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F=5.45,7.61;P<0.01;F=9.64;P<0.001),但汉族学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傣族和汉族的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与适应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30名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 1女大学生的总体复原力水平高于男性(t=-3.514,P〈0.001);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心理复原力和适应总体水平均要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F=2.28,P〈0.05;F=5.70,P〈0.001);家庭情况中上水平的大学生适应、复原力水平高于其它大学生(F=3.52,P〈0.01;F=3.42,P〈0.01);2适应与复原力及其各维度都呈显著正相关(r=0.637,P〈0.01),且自我认同、压力知觉、支持性环境3个维度对总体适应水平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β分别为0.20、0.20、0.52,P〈0.001)。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与适应状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初中生复原力实施干预,并对其影响学校适应的能力进行研究。方法对某初中在校复原力水平较低的学生18人进行9次复原力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以亚洲复原力量表、中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为评估工具,辅导前、后两次对被试进行测查,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通过干预辅导,实验组在复原力的情绪管制、灵活应对维度及复原力总分上优于对照组(t=2.158,P<0.05;t=3.009,P<0.01;t=2.321,P<0.05);实验组在学校适应的纪律遵守及人际关系维度上优于对照组(t=3.897,P<0.01;t=2.849,P<0.05)。结论通过对复原力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复原力水平,进而提升初中生的学校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及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以唐山市某高校362名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男女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在自我行动(t=2.260,P0.05)及自我批评(t=3.732,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2双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在道德自我(F=6.572,6.376;P0.01)、心理自我(F=7.211,P0.001;F=5.403,P0.01)、家庭自我(F=4.942,4.902;P0.01)、自我认同(F=6.756,6.963;P0.001)、自我行动(F=3.242,P0.05)和自我概念总分(F=5.060,4.823;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文化程度越高差异越显著;3不同自我概念水平组大学新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过分干涉(t=2.730,P0.01)、父亲过度保护(t=2.256,P0.05)、母亲温暖理解(t=-2.758,P0.01)、母亲过度干涉或过度保护(t=2.771,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1大学新生在自我行动上,男生较女生积极;在自我批评上女生较男生积极;2双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越积极;3父母给予子女情感温暖与理解,子女较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而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则使子女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714名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边疆地区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发达地区的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t=-12.311,P<0.001);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方面,不同生源(F=32.142,13.42;P<0.001)、专业(F=5.288,P<0.01;F=9.497,P<0.001)、年级(F=15.536,4.868;P<0.001)及父母职业(F=32.19,5.605;P<0.001)差异显著;消极情感方面,不同性别(t=2.789,P<0.01)、生源(F=3.589,P<0.05)及父母职业(F=3.503,P<0.001)差异显著。结论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但程度不强,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复原力、自我和谐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复原力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22名自闭症儿童父母和327名一般儿童父母进行测量。结果: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复原力(t=-4.59,P0.05)、自我和谐(t=8.30,P0.001)和主观幸福感水平(t=-5.90,P0.001)均显著低于一般儿童父母;心理复原力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显著,而自我和谐与心理复原力、主观幸福感均为显著负相关(r=-0.47,-0.51;P0.01);自我和谐均在自闭症儿童父母和一般儿童父母的心理复原力与主观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自闭症儿童父母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结论:提升自闭症儿童父母的主观幸福感,其心理复原力和自我和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初中生感觉寻求和学习焦虑的现状及其特征,探索不同的感觉寻求水平对学习焦虑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省皖南皖中皖北共1200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结果①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城镇居民)对初中生的感觉寻求具有显著影响(t=3.78,P<0.001;F=42.58,P<0.001;t=4.95,P<0.001;t=2.82,P<0.01);②人口统计学变量(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对学习焦虑水平具有显著影响(F=11.81,P<0.001;t=-3.28,P<0.001;t=2.01,P<0.05);③初中生感觉寻求水平与学习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104,P<0.01)。结论兴奋与冒险寻求和是否独生子女对初中生的学习焦虑水平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庆市某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针对性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在重庆市某城区和乡镇抽取5所中学,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及自编基本情况问卷,对313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重庆某区初中生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37.1%,其中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5%,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2%,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0.4%。检出率最高的因子依次是情绪不平衡、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独生子女对初中生学习压力因子均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t=2.00,P0.05);是否留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偏执、敌对、焦虑和情绪不平衡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3.46,P0.05);是否单亲或重组家庭对初中生敌对因子均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和与母亲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和10个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14.04~68.24,15.59~82.32,15.94~66.78;P0.001);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文化程度对初中生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5.76,3.28;P0.05);家庭经济状况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3.22~9.93,P0.05);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和10个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12.42~69.29,P0.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影响因素有是否留守、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和教养方式,留守、家庭经济状况差、父母关系差、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和非民主型教养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P0.05)。结论:是否留守、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和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训练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改善的积极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法选取某高校10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 ①实验组实验前后在个人自我(t=-2.675,P<0.01)、社会自我(t=-2.444,P<0.05)、理想自我(t=-2.221,P<0.05)、自我概念总均分(t=-3.706,P<0.001)、解决问题(t=-7.760,P<0.001)、求助(t=-6.475,P<0.001)和应对方式总均分(t=-6.187,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对照组前后测无显著性差异;②用差值方式进一步检验研究结论发现,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值在个人自我(t=2.368,P<0.05)、理想自我(t=2.079,P<0.05)、自我概念总均分(t=2.566,P<0.05)、解决问题(t=4.977,P<0.001)、求助(t=4.957,P<0.001)和应对方式总均分差值(t=5.421,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社会自我、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差值上差异不显著;③在家庭结构差异上,在个人自我(t=2.701,P<0.01)、自我概念均分差值(t=-2.8684,P<0.01)上存在显著的家庭结构差异;在其他因子及总均分差值上无显著家庭结构差异.结论 认知行为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护理专业大学生复原力的情况,分析影响其复原力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及预防,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在广东药学院大一~大四护理专业本科生中,随机抽取358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由刘兰兰编制的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并用SPSS 19.0做统计分析。结果:1护理本科生在性别方面总体复原力有显著差异,女生的总体复原力水平高于男生(F=5.001,P0.05);2在社会交往方面,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的复原力水平最高(F=7.687,P0.05);在家庭支持方面,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1,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3,P0.05)。在朋友支持方面,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9,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0,P0.05)。在自我掌控方面,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45,P0.05);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5,P0.05)。结论:护理专业女生比男生的总体复原力水平高。社会交往、家庭支持、朋友支持、自我掌控等维度影响大学生复原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状况。方法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对45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学生社会适应性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x=3.42),高水平社会适应性的中学生比例较少(10.84%);②在心理优越感维度上,是否受过老师的责罚歧视(t=3.02,P<0.001),是否受过同伴的欺负孤立(t=2.57,P<0.01),母亲受教育程度(F=3.20,P<0.05)存在显著差异;③在心理能量维度上,初中和高中(t=2.45,P<0.05),是否受过老师的责罚歧视(t=2.73,P<0.001),是否受过同伴的欺负孤立(t=2.41,P<0.05),母亲受教育程度(F=5.51,P<0.01)有显著差异;④在人际适应性维度上,性别(t=-3.70,P<0.001),是否受过老师的责罚歧视(t=2.50,P<0.01),是否受过同伴的欺负孤立(t=3.85,P<0.001),母亲受教育程度(F=2.99,P<0.05)有显著差异;⑤在心理弹性维度上,是否受过老师的责罚歧视(t=1.96,P<0.05),是否受过同伴的欺负孤立(t=2.34,P<0.05),母亲受教育程度(F=4.70,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州市中学生社会支持和学校归属感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对广州市的55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与年级的中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一学生的客观支持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个年级(F=7.607,P<0.01);②男生学校归属感总分显著低于女生(t=-3.270,P<0.01),初一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年级(F=29.746,P<0.01);③学校归属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358,0.184,0.304,0.293;P<0.01);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t=7.484,4.872;P<0.01,t=2.042,P<0.05)。结论应通过完善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学校归属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县城乡镇初中生幸福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等对7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觉得"很幸福"或"幸福"的学生占70.4%;女生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χ2=9.714,P<0.01);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幸福感水平较高(χ2=58.184,P<0.001);幸福感水平年级间无显著差异(χ2=0.471,P>0.05);自尊、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得分幸福组显著高于非幸福组(t1=9.257,t2=3.988,t3=4.245,t4=4.150,t5=5.184,Ps<0.001)。忍耐、"幻想、否认"、逃避得分幸福组显著低于非幸福组(t1=-3.090,t2=-3.073,Ps<0.01;t3=-3.830,P<0.001)。家庭经济状况、自尊、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应对方式能显著预测县城乡镇初中生的幸福感(χ2=136.165,P<0.001)。结论县城乡镇初中生总体上是幸福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其幸福感水平,并且家庭经济状况、自尊、寻求社会支持及逃避应对方式能有效预测其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农民工子弟学校初一新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修订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 SLEC)和我的班级问卷,以成都、绵阳的300名农民工子弟学校和普通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①两类学校初一年级学生在成功动机(t=5.608,P<0.001)、考试焦虑(t=4.073,P<0.001)、自我责任心(t=3.509,P<0.001)等因子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②近期人际关系变化(t=1.904,P>0.05)、学习压力(t=0.502,P>0.05)等生活事件对两类学校初一新生造成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③两类学校初一学生在师生关系上(t=1.94,P<0.05)、同学关系上(t=2.164,P<0.05)等均呈现显著差异。结论农民工子弟学校初一新生的成功动机、考试焦虑受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明显高于普通中学但是自我责任心明显低于普通中学学生;近期生活事件两校初一学生并无显著差异。民校初一学生受生活条件、学业压力、不公平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同学关系、秩序和纪律意识均优于普通中学学生,但师生关系相反;秩序和纪律意识强于普通中学学生,而学习负担感高于普通中学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广州某高校4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对父母信任(t=-2.138,P<0.05)和对支持利用度(t=-3.22,P<0.01)上差异显著;②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t=-2.243,P<0.05)和主观支持(t=-3.235,P<0.01)上差异显著;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t=-2.80,P<0.01)、主观支持(t=-2.22,P<0.01)和对支持利用度(t=-2.75,P<0.01)上差异显著;④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上差异显著(t=3.30,P<0.01);⑤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在对父母信任(F=11.893,P<0.01)、对无关者信任(F=3.321,P<0.05)和人际信任总分(F=9.964,P<0.01)上差异显著;⑥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成显著负相关(t=-0.229,P<0.01)。结论大学是个体人际信任形成的重要阶段,相关部门应该把握这一时机,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社会干预,提高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修订后的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493名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初二和初三年级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感明显高于初一(F=3.15,P<0.05),男生的自信感水平高于女生(t=2.71,P<0.01),但指向问题的应对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t=-2.94,P<0.01);②除情绪安全感外,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及其他因子与指向问题的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26,0.26,0.29;P<0.01),安全感及各因子与指向情绪的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35,-0.15,-0.14,-0.30;P<0.01);③人际安全感能正向预测指向问题的应对(t=5.67,P<0.01),情绪安全感能负向预测指向情绪的应对(t=-5.53,P<0.01)。结论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农村初中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厦门市农村3所初中,每所学校每个年段随机抽取2个班级,共824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儿童归因风格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初一学生PmG、P sB、TG与初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7.38,5.53,7.76;P<0.01),PvG、Hope Score存在差异(F=3.43,2.51;P<0.05);初一学生P sB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5.53,P<0.01),P sG存在差异(F=2.95,P<0.05);初二学生PmG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7.38,P<0.01),农村初一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及敌对上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6.58,5.95,6.31,8.43;P<0.01),在焦虑和恐怖上存在差异(F=3.41,3.18;P<0.05);农村初二学生在强迫、抑郁及敌对上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6.58,6.31,8.43;P<0.01),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及恐怖上存在差异(F=5.95,3.41,3.18;P<0.05),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敌对主要受PmG的影响,恐怖主要受TOTALB的影响;结论农村初二学生的积极归因方式最差,农村初三学生的次之,农村初一学生的较好;农村初三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受积极归因方式中永久性的归因模式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验影响初一学生入学适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入学适应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来自双亲的影响及对双亲的意识测查问卷对185名初一学生包括寄宿与否、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经济状况4个方面的信息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总体上,入学适应在是否寄宿、男女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经济地位高低的对比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非寄宿学生与寄宿学生相比在人际适应方面存在更多问题(t=1.99,P<0.05),女生比男生在环境适应方面存在更多问题(t=3.48,P<0.01)。相关分析表明自尊、来自双亲的精神支持,来自双亲的人生观、思维方式的影响,以母亲作为人生楷模与入学适应负相关,精神质、神经质、来自双亲的精神压力与入学适应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神经质、精神质、来自父亲的压力和来自父亲人生观、思维方式的影响进入回归模型(R=0.55,F=19.93,P<0.001),4个变量可解释入学适应总变异的31%。结论人格特征、亲子关系对初一学生入学适应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与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取458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儿童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对其施测。结果①儿童期精神虐待父母差异极显著(t=-4.867,-10.451,P<0.001);②城市、农村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母亲忽视因子差异性极显著(t=-3.507,P<0.001),其余因子差异不显著;③父母不同婚姻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6.418,4.635,4.770,3.753;P<0.05);④不同家庭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4.582,3.635,5.457,4.003;P<0.05);⑤不同依恋类型高职生的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极显著(F=9.648,7.752,7.424,6.002;P<0.001);⑥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4因子均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⑦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进入依恋焦虑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其解释变量为0.043,进入依恋回避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母亲憎恶,其联合解释变量为0.089。结论儿童期精神虐待对成人依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对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方法采用学习自我调节问卷、一般性学习动机问卷、英语教师教学行为问卷对662名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在控制了一般性学习动机之后,英语教师的自主性支持行为会积极促进学生内在动机(β=0.34,P<0.001)和认同调节动机(β=0.22,P<0.001)的发展,组织行为对学生的认同调节动机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β=0.10,P<0.01),控制行为则增强学生的外部调节动机(β=0.19,P<0.001)和投射调节动机(β=0.08,P<0.05)。初中生的一般学习动机和英语学习动机存在交互作用。结论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具有独特影响,同时可以通过英语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一般性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