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本科毕业生择业焦虑状况,为高校更好地开展本科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提供参考。方法用自编的择业焦虑问卷对武汉地区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武汉地区本科毕业生的择业焦虑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x±s=107.02±21.6);②毕业选择(F=4.352,P<0.05)、学校声望(F=2.71,P<0.05)、学校类别(F=4.96,P<0.01)对本科毕业生择业焦虑的总分有显著影响;③学校类别对本科毕业生在焦虑反应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影响(F=3.770,P<0.05);毕业选择(F=5.533,P<0.01)、学校声望(F=9.348,P<0.001)和学校类别(F=6.743,P<0.01)对本科毕业生在应聘知识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影响;毕业选择(F=8.278,P<0.001)、父亲职业(F=2.473,P<0.05)、学校声望(F=6.421,P<0.01)和学校类别(F=5.107,P<0.01)对本科毕业生在外界条件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影响;毕业选择(F=6.881,P<0.01)、父亲职业(F=2.875,P<0.05)、学校声望(F=8.487,P<0.001)和学校类别(F=7.42,P<0.01)对本科毕业生在自身条件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影响;是否为独生子女对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情境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影响(t=-2.070,P<0.05)。结论武汉地区本科毕业生择业焦虑程度较高,其择业焦虑程度受毕业选择、学校声望、学校类别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五年制专科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抽取某师范院校381名五年制师范专业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并与全国常模及全国大学生常模进行了比较。结果①五年制专科师范生与全国常模比较,在强迫(t=5.14,P<0.01),人际敏感(t=3.95,P<0.05),焦虑(t=5.21,P<0.01),敌对(t=4.61,P<0.01),恐怖(t=7.56,P<0.01),偏执(t=3.86,P<0.05),精神病性(t=4.44,P<0.01)等7项因子上差异显著;②五年制专科师范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在躯体化(t=-3.75,P<0.01),强迫(t=-3.57,P<0.01),人际敏感(t=-4.67,P<0.01),焦虑(t=-2.34,P<0.05),敌对(t=-3.12,P<0.01),恐怖(t=2.98,P<0.01),偏执(t=-6.14,P<0.01),精神病性(t=-5.53,P<0.01)等8项因子上的差异有显著性,而在抑郁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结论五年制专科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同年龄组的全国普通人群,高于全国大学生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人格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某师范院校女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①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人格与一般群体女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神经质(t=-10.59,P<0.001)、外倾性(t=-30.36,P<0.001)、开放性(t=-16.29,P<0.001)、责任感(t=-19.13,P<0.001)和宜人性(t=18.08,P<0.001);②在应对方式的各个维度上,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在幻想(F=3.27,P<0.05),退避(F=4.83,P<0.01)与合理化(F=9.86,P<0.001)3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③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人格对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人格因素能预测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焦虑现状,探究其就业焦虑原因。方法:随机抽取河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修订版施测。结果:单样本t检验表明,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高于国内常模且达到显著水平(P0.001);相关分析表明,其就业焦虑水平与就业竞争压力、就业自我效能感不足呈显著正相关(r=0.617,0.567;P0.001),与对就业前景担忧呈边缘正相关(r=0.136,P=0.057);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焦虑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就业焦虑水平、就业竞争压力和对就业前景担忧上(t=4.670,2.288,3.022;P0.05),家庭所在地差异表现在就业自我效能感不足上(t=3.173,P0.05),独生子女与否差异表现在就业焦虑水平上(t=2.314,P0.05),专业差异表现在就业焦虑水平和就业竞争压力上(t=4.508,3.800;P0.001),学生干部与否差异表现在就业焦虑水平上(t=2.108,P0.05)。结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焦虑平均水平较高,这与就业竞争压力、就业自我效能感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都有关系,且师范类大学生在就业焦虑中存在性别、家庭所在地、独生子女与否、专业、学生干部与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求助、压力感的现状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年级、恋爱状况的大学生心理求助存在显著差异(t=2.73,P<0.01;F=4.74,P<0.01);②不同年级、性别、性格的大学生压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2.68,P<0.01;t=2.45,P<0.05;F=7.205,P<0.01);③大学生的心理求助和心理压力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194,P<0.01)。结论心理压力大的学生的心理求助意愿较强。在人际关系、就业方面压力大的学生倾向于心理求助,而经济、学习上的压力不易对大学生的心理求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及一般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负性情绪问卷》,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获得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影响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就业和前途问题、经济问题、学习问题、家庭问题、对学校的满意度、朋友交往问题、恋爱问题、自身问题、任务管理压力。就业和前途问题、经济问题和恋爱问题因素上性别差异显著(F=8.411,P<0.01;F=6.424,P<0.05;F=11.420,P<0.01)。家庭问题、对学校的满意度、朋友问题、恋爱问题和自身问题上年级差异显著(F=9.958,P<0.01;F=2.785,P<0.05;F=8.353,8.977,3.924,P均<0.01)。经济问题、恋爱问题上城乡差异显著(F=4.856,P<0.05;F=7.755,P<0.01)。结论影响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因素主要有9个方面。性别上,女生因为就业而产生的负性情绪程度高于男生,而经济问题和恋爱问题上,男生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女生。不同影响因素的年级差异具有特异性。城乡上,农村学生因为经济问题产生的负性情绪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而因为恋爱问题产生的负性情绪程度显著低于城市学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傣族初中生心理复原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云南省德宏地区265名傣族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①不同性别傣族初中生的心理复原力总均分(t=2.21,P<0.05)、人际协助得分(t=7.586,P<0.01)有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②城镇学生的积极认知水平(t=3.74,P<0.001)明显高于农村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心理复原力总均分(t=2.35,P<0.05)、目标专注(t=2.04,P<0.05)、积极认知(t=4.68,P<0.001)和家庭支持(t=2.94,P<0.01)得分都有显著差异;③不同类别学校的傣族初中生在心理复原力总均分(F=3.01,P<0.05)、积极认知(F=7.09,P<0.001)和家庭支持(F=4.92,P<0.01)维度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不同经济收入家庭的傣族初中生积极认知(F=2.78,5.83,P<0.05)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不同父母职业傣族初中生的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9,2.56,P<0.05),傣族初中生积极认知水平随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呈递增趋势。不同文化程度父母的傣族初中生积极认知水平有显著的差异(F=3.83,P<0.01)。结论傣族初中生心理复原力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性别、城乡类别、独生情况、学校类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及父母职业对傣族初中生心理复原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力图揭示辽宁省师范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择业取向的整体状况。方法采用压力测试表"心理身体紧张松弛测试";陈社育的"RCCP通用人职匹配测试量表"及自编个人信息调查问卷对480名大学生进行评定。结果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在某些压力表现上存在差异,就业压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择业取向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不存在显著差异,专业在社会性职业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性别在社会性,实际性,艺术性职业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择业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就业。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公平感现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辽宁省333名女大学生为被试,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采用相关、多元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女大学生社会公平感水平较低(t=18.46,P<0.01);②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公平感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49,P<0.01);③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中求职经历、自身条件、职业期望3个维度对其社会公平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t=-3.262,P<0.001;t=-3.111,P<0.01;t=-2.393,P<0.05)。结论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社会公平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应通过减少就业压力来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31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测量数据用SPSS 10.0整理与统计。结果师范类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F=8.86,P〈0.01)和自由满意度(F=4.16,P〈0.05)在是否贫困与性别这2个因素上存在交互作用,贫困男生的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不仅低于贫困女生,而且显著低于非贫困男生;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少的学业满意度(F=21.12,P〈0.01);贫困生的学校满意度(F=5.57,P〈0.05)和环境满意度(F=5.45,P〈0.05)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但他们的学业满意度(F=3.54,P〈0.05)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和贫困与否方面的差异;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千名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662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缺少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5个压力源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学校差异(F=4.893,28.257,8.444,9.205,34.279;P0.001),在就业心理预期压力源维度上学校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4.924,-7.196,-4.776,-5.864,-5.024,-7.821;P0.001;),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于男大学生。结论政府和学校要采取措施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自己也要进行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双性化占33.1%、未分化占29.0%、女性化占20.4%、男性化占17.5%。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13.647,26.957;P<0.05),在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上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处于中等水平,应该弱化其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以促使其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师范高师生社会支持获得策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获得策略量表对安徽阜阳师范学院378名师范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激烈表现、提供报酬、威胁上都是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239,2.197,3.894;P<0.05),而在哀求、理性诉说上都是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5.498,-2.626;P<0.05)。理科生在因子2-哀求上得分显著低于文科(t=2.768,P<0.05)。大三学生社会支持获得策略得分在激烈表现、委婉的表现、利用他人、提供报酬、威胁上都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F=12.75,3.984,3.140,10.907,5.639;P<0.05)。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获得策略在利用他人和威胁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3.069,4.687;P<0.05)。家庭一般的师范大学生哀求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困难的师范大学生(t=-2.421,P<0.05)。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及父亲文化程度在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获得策略各因子上得分都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社会支持获得策略的利用率按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依次为:理性的诉说、委婉的表现、利用他人、提供报酬、哀求、激烈表现、威胁,且任意两相邻因子的利用率差异显著。结论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获得策略的利用率受性别、年级、不同学科、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影响较大;而不受生源地、是否是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因素的影响。对社会支持获得策略使用较为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医学生幸福感现状以及性别、专业、生源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问卷》,以班级为单位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的437名被试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良好,有88.3%的学生认为自己时常能体验到幸福;②医学生在性别、专业、生源地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t=-3.017,P<0.01),临床专业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非临床专业(t=2.533,P<0.05),城镇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农村(t=3.503,P<0.01)。结论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良好。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影响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研究生就业压力情况,以期为高校实行研究生就业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体现现实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就业压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2476名在校学生进行集体测查和分析。结果①医学研究生总的就业压力处在低等偏上水平(x-=0.858,低于理论中数1.5)。其中:不同性别的就业压力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984,P=0.047);是否参加过工作在就业压力得分上有显著差异(t=-4.503,P<0.001);不同年级的就业压力平均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7.078,P=0.001);不同婚姻状况的就业压力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623,P<0.001);不同培养类型的就业压力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3.321,P=0.034);家庭所在地与就业压力也有关(F=18.882,P<0.001);②就业压力6个维度均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P<0.01),职业期望、生理因素、求职经历、自身条件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P<0.05)。结论医学院校研究生总的就业压力不是很大;医学院校研究生就业压力及压力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调查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对3所师范院校1012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结果 ①89.43%的师范院校大学生存在轻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其中31.13%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躯体化等因子上.②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多于女生;存在年级差异,三年级学生多于一年级学生;存在专业差异,文科生多于理科生.结论 ①师范院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②受不同因素影响,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调查问卷对广州市6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73.7%的大学生短信的主要内容是联系同学、朋友、家人,81.8%的大学生发送短信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的朋友。女生每月短信发送量高于男生(t男=288.34,t女=349.48,P0.05),独生子女每月短信发送量高于非独生子女(t独=344.19,t非=301.96,P0.05)。结论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女生多于男生,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的人口学变量。方法采用人口学问卷,对368名医学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结果①专业、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党员、家庭经济状况在就业状况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96,P0.000;χ2=12.923,P0.012;χ2=26.684,P0.000;χ2=21.253,P0.007);②就业状况在性别、生源地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7.330,P0.119;χ2=9.145,P0.058)。结论专业、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党员、家庭经济状况等变量影响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性别、生源地不影响其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