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洁  海鸥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5):913-914
弱视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是近年来弱视研究的新兴技术,主要包括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多焦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对研究弱视的视皮质、视觉传导和视网膜的功能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的发展及应用为弱视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有力依据。我们就此进行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视觉电生理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弱视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结合近年来弱视的临床视觉电生理研究进展,分别对于眼电图、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等视觉电生理指标的定义、产生机制及其在弱视的临床电生理研究中的意义等进行综述,并对相关研究结论的争议做一评述。  相似文献   

3.
弱视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分析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弱视眼视野各部位视功能的损害。方法采用多焦视觉电生理仪检查54只弱视眼,并与48只正常眼结果比较。结果弱视眼mfVEP振幅密度的下降和潜伏期的延长在中央视野较显著,在周边部分无明显差异。弱视程度与振幅密度及潜伏期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儿童弱视眼在视野中央部分视功能下降较显著。  相似文献   

4.
1.视力、视觉、视野低温对眼电生理的影响张晰单眼弱视与双眼弱视病儿视觉诱发电位 的分析杨继红等瞳孑L与视野阂值楼彪刚等视觉诱发电位与双眼视功能11视差刺激 VEP与立体视’杨东生高度近视眼视觉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 王超英等纬线和经线静态视野检查法的比较 周和玫玻璃体出血对视网膜损伤的电生理研究 聂维嘉一等视觉眼电图诊断指标研究李文松等2.眼肌、斜视、屈光、调节慢性进行性眼外肌营养不良王志安等用国产肌电图仪检查上斜肌等69条眼外 肌的初步报告汪泽等3.眼睑、结膜、泪器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近代研究概况谢汉兴误注液体石腊致…  相似文献   

5.
视觉电生理检查在眼挫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视觉电生理检查在眼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3月-2000年9月无屈光间质障碍的眼挫伤患者31例34眼,除了常规视力、诊断性验光、裂隙灯及眼底检查外,全部做了视觉电生理检查,包括视网膜电流图(ERG)、眼电图(EOG)及视诱发电位(VEP)。结果 凡伤后视力下降,用其他临床检查方法无法解释或眼前段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者,视觉电生理检查均有异常。结论 电生理作为一种判断视功能的客观检查方法,对眼挫伤患者的视功能检测以及临床治疗、随诊观察和预后判断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Bangerter 将眼本身无器质性改变,或者有器质性改变及屈光异常,但与其病不相适应的视力下降和不能矫正的称为弱视。就是说归视的诊断没有客观标准。自从VEP(Visual evoked potentials)应用于眼科临床实践以来,在弱视的诊断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应用丹麦产:Evome-tic 800型脑脊髓诱发电位仪对9名11眼弱视和7眼非弱视眼做了图像反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检查,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对门诊中遇到的9名患者11眼弱视眼和7眼非弱视眼进行了P-V.E.P 的检查,其中男6人,女3人,年龄;最小6岁,最大23岁:  相似文献   

7.
屈光参差性弱视mfVEP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的特征性变化,以探讨弱视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VERISScienceTM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2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0例正常人进行双眼图形mfVEP检查,以潜伏期与振幅为分析指标,进行了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三组mfVEP的对比研究。结果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反应振幅密度较其对侧眼和正常眼均显著降低,潜伏期延长。弱视眼波形异常程度随离心度增加而减小,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mfVEP的波形异常程度都与弱视眼的视力异常程度有相关性。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mfVEP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表明弱视患者的视觉传导通路存在明显损害,在中心区损害重于周边区,弱视眼波形异常程度与视力异常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mfVEP检查对于弱视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儿童弱视中的常见类型,近年来常用光栅刺激疗法(CAM)同传统的代镜联合治疗。过去多以最佳矫正视力衡量之。近年来,对接受过弱视治疗的儿童,开始用最佳矫正视力和视觉指标及视觉电生理来综合评价其视功能,如双眼视觉、融合能力、立体视觉及视觉电生理检查等。图象反转视觉诱发电位(VEP—P)是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中较常用的了解视神经即节细胞至视皮质区传导通路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VEP—P在评价疗效中的意义如何尚很少报道,我们对这种患者在未接受联合治疗的变化与经接受联合治疗后的作了对比,并均同正常儿童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弱视患者P-VEP,P-ERG的变化.方法:采用系统(RETIscan3.15version)对80例弱视患者及76个正常人进行P-VEP,P-ERG检查,主要观测潜时,幅值,潜时差,并用SPSS11.0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弱视组的P-VEP,P-ERG的潜时,幅值,潜时差与正常对照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弱视患者的视觉电生理有明显的变化,且视觉电生理检查对弱视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客观易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眼底检查和视觉电生理检查,研究眼底内科门诊中学龄儿童非弱视性视力低于正常的病因。方法对2006年7月~2006年10月期间.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低于4.9.排除弱视的86例(156眼)儿童病例进行前瞻性病因分析,其中男55例,女31例,平均年龄(11±3.1)岁。全部病例均接受了眼前节和眼底检查,48例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30例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结果86例中,视力异常病因按解剖部位分类依次为:视网膜脉络膜疾病40例(46.51%),视神经病变23例(26.74%),青光眼5例(5.81%),原因不明的低常视力有18例(20.93%)。以上病例通过眼底检查确诊26例(30.23%),结合眼底检查和电生理检查确诊29例(33.72%)。本组病例中有16例(18.60%)曾被诊断为弱视。结论非弱视性儿童矫正视力低于正常的病例中.以脉络膜视网膜疾病和视神经疾病为主.原因不明的低常视力仍有一定比例.常规眼底检查必要时需结合视觉电生理检查对于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视觉电生理在眼外伤司法鉴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视觉电生理检查在眼外伤司法鉴定中的意义。方法:对5年中进行司法鉴定的眼外伤197例进行分析,其中单眼外伤180例,双眼外伤17例,共214眼。包括眼挫伤、视神经挫伤及眼球穿孔伤等。视觉电生理检查主要是视网膜电图和视觉诱发电位,后者根据视力采取图形或闪光刺激。结果:212眼(99.07%)与最后诊断相符。主观视力与电生理结果一致者167眼(78.04%),主观视力与电生理结果不一致者47眼(21.96%)。结论:电生理检查结果与最后诊断和损伤程度基本一致。可为眼外伤司法鉴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弱视,特别是后天性弱视是没有器质性病变而视力不能矫正者.近来Vonnooden等的研究表明,实验性弱视的视皮质和外侧膝状体发生了形态学改变;而其早期弱视的视觉电生理状态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从电生理学领域研究弱视,为弱视的诊断和疗效的评价,开辟了  相似文献   

13.
Ji CN  Liu Y  Fei F  Zheng HY  Sun J  Wang ZT  Song L  Song TQ  Wang P  Li GG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11):969-973
目的 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mfERG一阶反应P1波特征,探讨mfERG在弱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罗兰RETIscan型电生理仪检测一组(1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mfERG,选择一阶反应第一环P1波为指标,计算其平均振幅密度(nV·deg-2)及潜伏期(ms),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弱视眼与对侧健眼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弱视眼P1波平均振幅密度为(164.7±73.1)nV·deg-2,对侧健眼为(227.0±61.3)nV·deg-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4,P=0.016);弱视眼P1波平均潜伏期为(30.3±4.3)ms,对侧健眼为(34.4±3.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07).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mtERG一阶反应第一环P1波有明显改变,提示弱视眼存在视网膜开-双极细胞功能及视觉信息传导异常,mfERG有可能用作弱视的诊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是由光感图形刺激从视网膜节细胞到枕叶皮层产生的生理电位活动。视觉电生理不但是研究弱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临床上早期发现弱视的一种客观先进的方法。 1960年cobb和Dawson首次发表了有关诱发电位研究的论文。1974年Arden设计了黑白方格翻转图形刺激方法来研究弱视。近年来国内将视觉诱发电位应用于弱视研究,而对于研究半视野诱发电位对弱视的诊断价值,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5.
PR-VEP在儿童弱视眼视功能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涵 《临床眼科杂志》2002,10(4):362-363
目的 通过对儿童弱视眼 PR- VEP波形变化的研究 ,评价 PR- VEP在儿童弱视功能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国产 TAIK- 10 0 C电生理仪 ,对 2岁半~ 13岁儿童 6 4例 10 2只弱视眼作 PR- VEP检测 ,同时对30例 6 0只正常儿童眼作 PR- VEP检测作为对照 ,记录 0 .19、0 .38、0 .76三种空间频率的 P1 0 0 潜伏期和 N1 ~ P1 振幅。结果 弱视眼的三种空间频率的 P1 0 0 潜伏期较正常眼的明显延长 ,其中弱视眼的中、高空间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弱视眼三种空间频率的振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R- VEP的改变与弱视程度有关。结论 根据 PR- VEP的变化 ,再结合临床检查 ,可以对儿童弱视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儿童弱视P-VEP和V-EOG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 寻求一种客观评价幼儿视功能及预测弱视疗效的手段。方法 对正常组(64 只眼) 、弱视组(128 只眼) 及治疗组(59 只眼) 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和视觉眼电图联合检测, 其结果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弱视眼P1 波较正常眼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 弱视眼治疗后有效组视功能好转不仅表现在视力提高, 同时也客观反映在P1 波潜伏期缩短、振幅增加; 弱视眼EOG 峰电位和Arden 比值均较正常眼偏低, 将分别记录的P- VEP 和V- EOG 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示P1 波潜伏期与峰电位存在负相关。结论 说明弱视儿童视觉传导通道障碍, 视觉中枢存在发育和功能异常, 如不早期发现和矫治会发生形态学改变; 说明弱视治疗影响视觉中枢神经元功能及在人类的幼年视觉中枢有相当大的可塑性, 提示弱视早期发现和矫治的必要性, 临床视觉电生理是检测弱视儿童视功能的一种客观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查在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应用。方法对100例(100只眼)角膜混浊须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患者在术前行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查,术后经临床证实眼底情况,观察其敏感性。结果根据有无眼底病变将100例患者分为2组,Ⅰ组为无眼底病变组74只眼,66只眼电生理检查与眼底相符;Ⅱ组为有眼底病组26只眼,24只眼电生理检查与眼底相符,100只眼中90只眼相符,其敏感性为90.00%。结论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查对角膜混浊患者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的治疗及预测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斜视性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的特征性变化,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对弱视预后的判断给予临床指导.方法 收集斜视性(内斜)弱视患者30例、正常人30例,分为斜视性弱视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采用多焦电生理系统进行图形mfVEP检测,分析潜伏期与振幅密度.结果 6个离心度上弱视组反应振幅密度较对侧组和正常组均显著降低.弱视组及对侧组的鼻侧视网膜反应振幅密度均低于颞侧视网膜,潜伏期延长.斜视性弱视患者斜视度与弱视眼视力及mfVEP波形异常程度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斜视性弱视患者mfVEP表明弱视患者的视皮层与视觉传导通路均存在损害,mfVEP检查可为弱视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与对侧眼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VEP)的特征性变化.方法 采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 SciencTM 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0例正常人双眼分别进行图形mVEP检测,以潜伏期和振幅为分析指标,进行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眼三组mVEP的对比研究.结果 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反应振幅密度较其对侧眼和正常眼均显著降低,潜伏期延长(P<0.01).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mVEP的波形异常程度均与弱视眼视力呈负相关(P<0.05),而与屈光参差度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mVEP具有特征性改变,表明弱视患者的视皮层与视觉传导通路均存在损害,中心区损害重于周边区,mVEP波形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弱视患者视力的异常程度.mVEP检查可为弱视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邵立功  郭静秋 《眼科》1994,3(1):54-58
本文较详细综述并分析了近几年弱视基础研究和临床对比实验研究的成果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各种类型弱视动物模型制做和人为干涉视觉发育的方怯,利用生物活性因子拮抗剥夺效应,弱视形成后的逆转剥夺实验,动物及人类弱视的心理物理,生理知觉实验以及视觉电生理诊断等方面。简述了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的基础与临床实验结果所做出的结论和提出的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