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损伤严重度评分中的计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中,各种原因、尤其是交通事故引起的各类意外损伤不断增加。在发达国家中,以美国为例,每年有100,000~150,000人因意外事故死亡,其中死于车祸的居民即超过整个越战中阵亡士兵的总数。在40岁以下居民的死亡原因中,损伤占第一位。而美国各医院用于意外损伤的病床工作日为22,000,000/年,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以来,因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的人数已超过3200万.而同期死于战争的人数约2350万。目前全球每年因车祸致死的人数已超过100万.伤约1500万。在美国每年有14万以上的人因创伤而致死.3人中有1人发生非致死性创伤。1~34岁因创伤致死人数大于同年龄段所有疾病致死人数的总和.而且创伤还是1~44岁人中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在这些创伤中,约一半是交通伤。在我国创伤为第4位死因,创伤中约半数为交通伤。交通伤已成为我国意外伤害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创伤是全世界导致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在所有导致死亡的病因中占第6位,创伤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0%左右,此外,每年还有4500万人因创伤而导致残疾,在所有导致残疾的病因中占第5位~([1])。根据国家创伤监测系统统计,每年记录的创伤致死人数从2006年的34万增长到了2011年的  相似文献   

4.
骨折合并多发伤病人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45岁以下人群中,创伤是死亡的首位原因。整个人群中则为第三位死亡原因,据统计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5万人。每年还有40万人因创伤致永久性伤残。美国社会为此设立的机构和消耗的物资,每年花费超过500亿美元。过去25年中,严重创伤病人的治疗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大量输液治疗循环衰竭的作用在六十年代末已有足够的认识;血气分析和呼气终末正压通气的普遍使用,明显提高了创伤病人的存活率。1969年Dudrick等人倡导了静脉内高营养技术,认为创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创伤是造成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1~37岁的人中则是死亡的首因。创伤引起的残废每年约300万,死亡超过10万,车祸则占一半。感染是造成创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严重烧伤,尽管在烧伤后感染的预防和处理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一半以上的病人仍死于感染并发症。过去,对于严重的热损伤病人中所发生的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Schimpff等发现,48%严重创伤病人发生一种或多种医源性感染,轻度者仅发生3%。需要重点监护5天以上者高达60%。25例重点监护5天以上者  相似文献   

6.
45岁以下的美国人死于创伤者占首位。每年约有6千万人发生各类创伤,即每三人中有一例。50万左右需住院,16万4千人死亡,致残也超过30万人,其中约有30%的伤情是可治疗的,都不幸死亡。创伤致死最常见的原因是休克和脓毒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进程,创伤的发生以几何倍数增长,其中腹部创伤作为常见的创伤也愈来愈被人们重视。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人群的死亡原因中,创伤及其它意外事故排第4位。而在我国,创伤和中毒在1957年以前的死亡原因中居第9位,1975年升至第7位,1995年后升至第4位[1]。肝脏  相似文献   

8.
���ش��˵����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 创伤后病死率 创伤是美国的 第7位死因,2000年有580万人因创伤致死.在我国,创伤是第4位死因,仅位于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创伤后死亡有3个高峰.  相似文献   

9.
创伤急救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伤是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造成组织结构完整性损害或功能障碍.创伤是人类生活中最常发生的事件,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最主要的杀手之一.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在人类的自相争斗和战争中经受了创伤磨难、获得了创伤知识和创伤救治经验.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交往前所未有的频繁、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和日趋繁忙,各种交通意外伤害、工伤意外事故急剧增多.仅交通事故一项全世界每年死亡人数约70万人.我国每年仅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9万人,占世界各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第一位.创伤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一公害.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创伤,千万人以上受伤,约占全球病死率的7%~9%。在我国,创伤常年位列前5位死亡原因,更是青年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重症创伤病人的救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与近乎即刻死亡的第一个死亡高峰比较,伤后数小时死亡的第二高峰及伤后数日死亡的第三高峰是目前临床工作中最常面临的挑战。为解决这些挑战,世界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死亡原因,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病治病意识,降低病死率,延长社区居民寿命。方法:对张堰社区212例死亡居民的死亡疾病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分类编码,录入电脑统计分析。结果:张堰社区2008年平均人口29007人,2008年死亡212人,死亡率为730.86/10万,其中男性116人(占54.72%),女性96人(占45.28%),肿瘤60人(占28.30%),循环系统疾病54人(占25.47%),呼吸系统疾病41人(占19.34%),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14人(占6.60%),消化系统疾病8人(占3.77%),其他35人(占16.52%)。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社区居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尤以肿瘤为多,因此及早预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虽然近年来对DVT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据Aqulia[2]报道,在美国各种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DVT者占尸检的72%,每年因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死亡的人数达5~20万,在严重创伤的伤员中,60%并发下肢DVT。每年因患此病而丧失的劳动力大约200万人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普及,严重创伤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文献报道预计至2020年,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将会超过800万。严重创伤后出血往往是这类患者较为常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石激起千层浪"。据社会调查的数据显示,45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创伤是第一位。我国每年因创伤就医人数高达6200万人次,因创伤致死人数达700000~800000,占死亡总人数的9%左右。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牵引规律,我们要关注创伤救治发展的有关信息。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铁和高速公路及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创伤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升趋势,且呈现出多发伤、严重伤、批量伤的现代创伤特点.多发伤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正在逐年上升,全世界每年因多发伤就有3亿人受伤及4万人死亡;美国近年来因多发伤死亡的人数约占总受伤人数的22%~30%.我国每年因创伤而死亡的人员已逾10万,严重多发性创伤占创伤总数的1.0%~1.8%.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交通工具、各类机械(电梯、电扶梯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机械损伤事故发生率在急速攀升。其中由于儿童监护人安全意识缺乏、警觉性差造成的儿童机械性损伤事故正在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造成儿童严重受伤致残致死的最大隐患。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机械设施已经成为造成儿童意外事故或意外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我国每年有上千万儿童因意外事故而受伤或致残,其中  相似文献   

17.
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脊髓损伤是交通、劳动和运动意外事故中常见的创伤类型。美国每年发生脊髓损伤近14000例,每年为这些截瘫患者支付的医疗费用高达60亿美元。而在中国截瘫患者人数约40万,每年新增1万人。由于损伤后脊髓缺乏自身修复能力,脊髓功能的损害往往呈不可逆性改变,患者受伤后往往终身丧失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如何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再生、引导脊髓功能恢复是神经科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大血管损伤的急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血管损伤的急救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110001)段志泉,高克昌,张健目前,大血管损伤的诊治仍存在很多问题。在美国,每年有8000多人因交通事故导致胸主动脉损伤,半数以上病员因此而死亡(包括入院后死亡),占整个创伤死亡人数的2.8%。Peery...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原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原因戴力扬,倪斌,袁文,贾连顺,刘洪奎,侯铁胜,赵定麟,徐印坎外伤性脊髓损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创伤,常可导致截瘫造成伤残,更严重者则将危及生命。据统计[1],在所有因创伤而丧生的病例中,脊髓损伤者占8.2%,仅次于脑外伤和大出血而...  相似文献   

20.
膝周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早期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生产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创伤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肢体损伤,系高能量创伤所致,常合并休克及多发损伤,有很多病人因各种原因延误了诊治,造成伤残甚至死亡,给社会和家庭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膝关节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