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影响口服液质量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影响口服液质量因素(浸提工艺,原药材影响)。选用芍药甙作为检测指标,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方法,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口服液浸提工艺,对几批成品及原药材进行含量。认定口服液质量与工艺、原药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射贝止咳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方法采用4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法,以组方中的射千总黄酮含量、浸膏率为指标,筛选影响射贝止咳口服液水提醇沉工艺的因素.结果射贝止咳口服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第1次、第2次加水分别为1 0倍量、8倍量,浸泡30 min,煎煮2 h,煎煮2次,醇沉浓度为60%.结论该制备工艺科学合理、质量稳定,为射贝止咳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正交试验法优选乌珠莫口服液的制备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乌珠莫口服液的提取次数、醇沉浓度、pH值为考察因素和水平,以甘草酸的含量作为指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乌珠莫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结果:乌珠莫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溶剂用量为10倍量水,提取次数2次,醇沉浓度为70%,pH值为5.0,此条件下制备的乌珠莫口服液中甘草酸含量为1004.61 mg·L~(-1)。结论:优化得到的乌珠莫口服液稳定、制备工艺可靠,沉淀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方鲜石斛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复方鲜石斛口服液,以葛根中葛根素含量为指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葛根素含量,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出较佳的制备工艺.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复方鲜石斛口服液中葛根素含量基本相同,但方法1更为简便,故确定方法1为较佳的制备工艺.结论:所选的制备工艺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5.
李洪  文洪宇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2):1209-1210
目的研究葛根宁眩口服液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葛根素为对照品,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葛根宁眩口服液在 254nm处的吸光度,计算总黄酮含量作为工艺条件的考察指标,采用 L9(34)正交试验设计,筛选渗漉法制备口服液的较好工艺条件.结果较好工艺的条件为 7倍量 50%的乙醇以慢速 1ml/kg· min渗漉.结论葛根宁眩口服液提取工艺条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澄清剂在制剂室生产中药口服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草药成份复杂 ,所以在中药口服液制备过程中 ,应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 ,处方中有关药物的性质 ,选用合理的浸提方法 ,将有效成分及辅助成分尽可能地浸提出来 ,而使无效成分及组织物尽量少混入或不混入浸提物中 ,以免影响口服液的稳定性及外观。ZTC1 1天然澄清剂由于它能在中草药制备水提醇沉工艺中代替乙醇 ,使得传统的制备工艺变得十分简单。它还有澄清效率高 ,成本低 ,生产周期短 ,不影响有效成分等优点。因此它更好地解决了制剂室生产中药口服液澄清处理的问题。1 乙醇沉淀工艺和澄清剂澄清工艺的比较1.1 乙醇沉淀工艺 中草药提取…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芪黄口服液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方法以方中君药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芪甲苷为指标,用正交设计法对芪黄口服液的制备工艺进行筛选。结果芪黄口服液最佳提取工艺的方案为A3B3C3D1,即每次加水12倍量,煎煮3次,每次3h,醇沉浓度为50%。结论优选出的水煎醇沉工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郑清瑗  燕黎 《中药材》1998,21(5):252-255
本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柴胡桂枝口服液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讨,最佳制备工艺为:芳香水收集量为1:2,煎煮两次,每次煎煮时间分别为2小时、1.5小时,酒精沉淀时含醇量为60%,口服液pH为6。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咳喘口服液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水提醇沉工艺进行优化,HPLC法测定正交试验的评价指标黄芩苷和麻黄碱的含量.考察了不同的口服液制备工艺对口服液中麻黄碱、黄芩苷的含量以及口服液的澄清度的影响.结果:正交试验优选工艺为药材不经预浸泡处理,直接加水煎煮;加水量每次分别为药材量的14倍、10倍、8倍;煎煮时间每次分别为2 h、1 h、0.5 h;按每公斤浓缩液加2kg乙醇.结论:研究实验结果可靠,以优化的工艺制备的口服液工艺澄清度好,有效成分提取率高,且生产耗时短,有利于大生产.  相似文献   

10.
王巧玲  岳宝森  董力 《陕西中医》2007,28(2):219-220
目的:用壳聚糖絮凝法代替乙醇沉淀法用于当归补血口服液的澄清工艺,以节约成本。方法:应用壳聚糖絮凝法制备出当归补血口服液,观察其质量指标,并同原乙醇沉淀法制备的药品进行比较。结果:壳聚糖絮凝法能够有效的保留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保证制剂的稳定性。结论:壳聚糖絮凝法可代替乙醇沉淀法用于当归补血口服液的澄清工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木香、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红木香药材的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条形码序列,探讨木香类药材鉴定新方法。对60份样品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ITS2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拼接后,采用 MEGA5.0 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计算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K2P),构建邻接树(neighbor-joing tree,NJ Tree)。结果表明,无论是菊科的木香、川木香、土木香,还是马兜铃科的青木香和五味子科的红木香,ITS2序列种内变异均小于种间变异,ITS2序列所有单倍型比对后长度为272 bp,变异位点达到162个;遗传距离显示物种种内平均K2P远远小于种间平均K2P;NJ树结果显示木香、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和红木香药材可明显区分,且能鉴别川木香的2个基原物种。因此,ITS2序列可用于鉴定木香、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红木香药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黄芪、丹参、三七醇提药渣中粗多糖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不同溶剂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优选提取工艺;考察采用不同药液浓度、醇沉液浓度、沉淀时间所得多糖总量与纯度,优选沉淀工艺。结果优选出的多糖提取工艺为以10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1.5 h;优选出的沉淀工艺为药液浓度为1 g原药材/mL,醇沉浓度为80%,沉淀时间为4 h。结论优选出的工艺比较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具体的工艺技术参数将在中试研究中确定。  相似文献   

13.
张卫星  栾晓晨 《中成药》1997,19(12):24-25
类风湿合剂由生地、麦冬、川牛膝等药组成、经临床观察360例证明,总有效率为91.3%。表明类风湿合剂安全无毒,质量稳定,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康廷国  高志 《中成药》1992,14(10):13-15
对定坤丹(蜜丸)进行了显微鉴定研究,将29种组成药物全部检出,对各组成药物的显微鉴别特征作了简明描述,并附显微特征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清热解毒软胶囊中地黄、麦冬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清热解毒软胶囊中地黄、麦冬成分进行鉴别。结果:建立地黄、麦冬两种药物的薄层鉴别方法,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供试品色谱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且阴性无干扰。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复方丹参胶丸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仇洁  黄敬辉 《中成药》1992,14(11):4-5
本文采用制药新工艺制备复方丹参胶丸,克服目前复方丹参片在制剂、质量上存在的某些缺点。在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临床观察等方面均优于复方丹参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国内当归、黄芪和党参3种中药国家科技成果研究的基本现状,揭示其文献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特征,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计算机的分类、统计功能,按成果的基本情况、成果的研究内容、成果的评价与应用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3种中药国家科技成果,甘肃、河北、山东等地排在前列,成果主要由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部门承担,成果课题的来源主要为地方计划和自选课题,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药物疗效、药物制剂、栽培、贮藏加工等领域。结论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知网版)中,3种中药国家科技成果增幅缓慢,成果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成果转化率低,数据库中一些成果项目的数据缺失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在健康小白鼠和家兔上对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组的毒性和刺激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归、川芎、丹参、黄芪提取液对肺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江苏中医药》2007,39(5):59-60
目的:研究中药当归、川芎、丹参、黄芪对体外培养的肺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肺成纤维细胞.应用MTT比色法、羟脯氨酸比色法检测中药对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生长曲线及分泌胶原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川芎与当归在中、低剂量组,黄芪的各剂量组肺成纤维细胞受到明显的抑制.同时胶原分泌量也明显降低。结论:当归、黄芪、川芎有明显抑制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粉防己及其替代广防己的安全性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以粉防己替代广防己,但有三点值得注意:1)粉防己中硝基菲类物质的分布特征;2)马兜铃酸Ⅰ以外的其他马兜铃酸类及其衍生物的毒性特性;3)粉防己急性毒性大而快,是否与粉防己与硝基菲类物质叠加的毒性有关。为科学评价粉防己及其替代广防己的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