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在输注红细胞悬液时使用白细胞过滤器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NHFTR)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20例次住院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白细胞过滤器输血,而对照组采用一次性输血器.在输血前、后做常规检查并记录体温、心率、血压、呼吸、血清总胆红素及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结果 输血前两组患者均无发热现象,但输血后对照组患者中有35例出现NHFTR,观察组中有5例出现NHFTR,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血前后对照组的体温平均变化差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输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HFTR的发生率随输血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对照组的发生率升高更加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白细胞过滤器可有效地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FTR)的临床症状表现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本院于2010年6月~2011年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28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与记录NHFTR的发生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输血成分的NHFT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7例患者发生NHFTR,其中11例为首次受血者,16例为多次受血者,供血者的白细胞、血小板等均与NHFTR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次受血者发生NHFTR的概率略高于首次受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FTR的发生率较高,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成分,能够有效抑制血液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增加,并有效预防NHFTR。  相似文献   

3.
栾玲  陈丹  曾澍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1):275-276
目的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325名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主要出现在多次输血、多次妊娠等患者中。单纯白细胞比全血、血浆、去白细胞的红细胞输血时的FNHTRs的发生率高(P<0.01)。结论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可有效降低FNHTRs的发生率。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手段在急性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预防工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输注同型悬浮红细胞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2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手段,实验组则给予综合性护理手段,护理后观察两组患者急性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s)发生率为28.6%,经物理降温后均不能继续输血,实验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后,FNHTRs发生率为4.8%,1例经治疗后其体温下降至37.5℃,继续完成输血治疗,实验组FNHTR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各项指标缓解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综合性护理手段,可对预防急性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起到积极作用,建议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于1988年1月~1989年5月对本院住院病人205例次输血中所发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进行了观察,其输血反应发生率为9.76%。影响输血反应的因素与性别、年龄、血型及病种无关,而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同时观察了氟美松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效果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申惠兰  朴英玉  安海莲 《中国药房》2009,(14):1098-1099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和异丙嗪是否可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方法:1746例/次输血随机分为观察组873例/次与对照组873例/次,输血前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或异丙嗪肌肉注射;观察组不给任何相关药物。观察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输血前后体温、脉搏、血压及血常规。结果:对照组中,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异丙嗪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88%、11.97%;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2%,3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使用地塞米松和异丙嗪不能有效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使用非那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非那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否必要。方法选取2002年10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期间需要治疗性输注红细胞的患者337例次,分成两组,一组输血前预防性使用非那根(预防组),另一组输血前不预防使用非那根(对照组)。观察两组之间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预防组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2.89%,对照组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4.2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输血前预防性使用非那根无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究地塞米松联合异丙嗪预防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6例拟行输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3例。输血前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联合异丙嗪。比较2组输血前后体温、白细胞、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及血液细菌感染。2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输血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联合应用地塞米松联合异丙嗪不能有效预防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输血治疗是现今临床上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随之而来的输血反应也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溶血性输血反应有急发性和迟发性,急发性大多见于ABO血型不合造成的血管内溶血,而我们发现的1例是由RH血型系统存在的同种抗体合并有自身较高效价的冷抗体引发的血管外溶血反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桂英 《淮海医药》2009,27(5):443-443
临床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NHFTR),多是由白细胞及其产生的抗体、炎症性细胞因子以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所引起的。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过滤除去血液制剂中自细胞的方法来预防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近年来在成分输血中,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的输注越来越被关注,不仅能达到输全血所能达到的目的和效果,而且能减少或消除因输全血而引起的输血反应。我院自2008年4月开始应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发现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预防NHFTR有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不规则抗体筛查在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本院行择期手术987例需输血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患者血清不规则抗体,结果为阳性的标本进行进一步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予以分析。结果对987例需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发现有6例患者(4例男性,2例女性)出现抗体阳性,阳性概率为0.60%,6例不规则抗体患者中有2例抗-E、3例抗-c E、1例抗-D,最后有2例患者未输血,经血液中心配合血液输血患者有4例,均没有发生输血反应。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预防效果良好,可以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输血的疗效,对相关溶血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一定临床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类型红细胞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差异。方法2011年至2012年在本院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64例,输注滤除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756人次,同期住院非地贫病人1287例,输注悬浮红细胞1506人次,比较两组FNHTR发生率。结果洗涤红细胞或滤除白细胞红细胞输注FNHTR发生率为1.32‰,红细胞悬液输注FNHTR发生率为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P〈0.05)。结论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应输注滤除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降低FNHTR发生率,为长期配血及以后骨髓移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我院从2002年10月在输血治疗时使用一次性白细胞滤除输血器滤出血液及制品中的白细胞,在预防发热性非溶血输血反应中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统计我院2004年1~6月输血治疗患者,输血时使用一次性白细胞滤除输血器为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组:一次性白细胞滤除输血器,由南京双  相似文献   

15.
随着输血事业的不断发展,添加剂红细胞的输注是继全血输注后开拓的第二代输血新技术。我院自1997年以来,已由传统输全血方式转变为添加剂红细胞,尤其近两年,添加剂红细胞输注效果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极大重视,由于添加剂红细胞在制备过程中,排除了大量抗体,从而有效地预防了临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同时与全血输注进行了比较,结果对反  相似文献   

16.
胡闵鸿  王白迤  王珏 《海峡药学》2013,25(2):268-269
目的观察扑尔敏注射液预防输血反应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输血前10min给予扑尔敏针剂10mg肌肉注射;对照组在输血前10min给予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缓慢静推。比较两组输血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别。结果①试验组输血反应发生率(2.05%)显著低于对照组(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P=0.047);②试验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5.75%)显著低于对照组(2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3,P=0.031)。结论扑尔敏注射液可有效预防输血反应,且用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作者收集采用西米香丁预防输血反应201例,采用非那根的200例,进行对照观察预防输血反应的效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西米替丁组201例,年龄16~69岁,平均37岁,病程1~420d,平均65d,危重病人数36例(17.9%),初次输血人数146例(72.1%),均在输血前20min静推生理盐水10ml+西米替丁0.4g。非那根组200例,年龄17~65岁,平均38岁,病程1~400d,平均57d,危重病人数38例(19%),初次输血人数150例,(75%),均在输血前30min肌注非那根25mg。输血反应判定: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畏冷、寒战。发热;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无其它原…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介绍患者毛××,男33岁,1993年6月因腹腔血肿并黑便入院,诊断为血友病甲。因贫血较重,给予输“0”型血,在输入20ml 左右时,病人出现寒战,发热,口辱发绀,腰背疼痛,立即停止输血,病人腹腔血肿  相似文献   

19.
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中,HLA抗体是重要的常见原因,其基理主要是由HLA抗体破坏白细胞后释放热源物质引起的,而反复有规律的输血使得受血者产生HLA抗体的频率可达50%,而抗体强度与发热反应明显相关。随着对输血不良反应认识的提高,滤除白细胞、血小板的输血已成为趋势,为了进一步探讨输血产生HLA抗体的规律,提高临床输血效果,笔者对100例输血患者进行初筛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输血反应的早期预防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但输血毕竟是在异体间进行,且血液制品从采集到输入患者体内一系列过程中,各个环节稍有疏忽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近年来,尽管血液免疫学和血库检验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但输血除可传染疾病(如传染性肝炎、艾滋病、疟疾等)外,仍有2%~10%的病人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