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会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逯俭 《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1):32-34
1文献对百会穴的论述百会属督脉穴,系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临床治疗疾病范围较广,历代医家对此穴非常重视。在《扁鹊仓公列传》中即有扁鹊用三阳五会为虢太子治疗尸厥的记载。1.1百会穴的名称百会在历代的针灸文献中,有诸多名称,如《针灸甲乙经》称百会为三阳...  相似文献   

2.
百会穴别名“三阳五会”,首出于《针灸甲乙经》。“会”意指经络之交会,但据《甲乙经》,百会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因此,“三阳五会”名称的实际意义又鲜为人知。笔者试从经脉、经别、经筋的有关循行内容,综合分析,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3.
<正>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岭上、天满、颠上等,其名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谓:"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百会属督脉,位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厥阴肝经又皆与督脉会于百会穴,为百脉百骸朝会之所。百会者,既言其经脉交会之最,又言其治病范围之广。故《资生经》谓:  相似文献   

4.
百会穴浅谈     
百会穴,出自《甲乙经》,亦名三阳,又名巅上、五会、天满,属督脉。其位“在前预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甲乙经》)。现通常定位在头顶部正中线上,前顶直后一寸五分,或当神庭与脑户连线之中点处。其简易取穴方法乃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交点处。百会穴临床应用相当广泛。《黄帝内经太素》二十六卷云:“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百会灸之”。《千金要方》曰:“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灸百会,次灸本神……风府”等等。据有关资料报道:百会透曲鬓,治疗脑血管偏瘫500例,其有效率为95%;前顶透百会,百会透后顶,后顶透强间穴,治疗高血压,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百会透通天,配合体针治疗坐骨神经痛116例,有效率为100%;百会透角孙,治疗肩周炎30例,有效率亦为100%;  相似文献   

5.
百会穴又称三阳五会、巅上等 ,是临床常用要穴 ,应用范围广 ,疗效显著 ,临床中可单独使用 ,也可配合他穴应用。百会穴的定位最早载于《针灸甲乙经》 ,“在前顶后 1.5寸 ,顶中央旋毛中 ,陷可容指”。《神应论》认为在“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处” ,《十四经发挥》云其为“直两耳间 ,可容豆” ,以上定位法今天临床仍在应用。叶氏〔1〕研究表面定位方法虽不同 ,但准确性并无歧异。头为诸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认为百会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类经图翼》提出百会为督脉、足太阳、手足少阳和足厥阴之会。现代研究〔2〕表面百会穴浅表分布着丰…  相似文献   

6.
百会穴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会穴位于后发际直上7寸,或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宛宛中。百会属督脉,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这五条经脉之所会,故有“三阳五会”之称。《资生经》云:“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应急,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百会穴属督脉,统督诸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医药治疗痞满的历史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痞满的病名主要见百、满、否塞、否隔、痞症、痞满等,与结胸、胀满相类似,需从诊断、病机、治疗上予以鉴别。1病名诊断中医对痞满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追溯其源,首先见于《内经入其主要称为否、满、否塞、否隔,否与痞二者相互通应。《索问·五常政大论》云:“备化之细……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索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大阴所至,为积饮百隔。”《素;可·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这些皆指痞塞痞满之…  相似文献   

8.
“不容”穴名辨误甘肃省国营饮马场医院冯怀英不容,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b属足阳明胃经经穴。清焦会元《会元针灸学》云:“不容,在嗝微下,澄日之气满,不容浊气蒸蒸五脏也、”《医经理解》谓:“喻水谷至此已满,不能再容纳。”随文附义亦通、然笔者研考诸经穴,以...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各家对经外奇穴见解各异,有的针灸文献认为“奇穴”就是“经外奇穴”的简称:有的认为不在十四经脉循行部位的穴位称“经外奇穴”:有的认为《内经》未载之穴称“奇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未载之穴称“别穴”,而习惯上将《内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未载之穴均认为“经外奇穴”。此皆为不明“经外奇穴”由来之故。  相似文献   

10.
百会穴,属督脉头部经穴,其穴名最早见于《甲乙经》。其它的书籍中尚载有巅上、三阳五会、天满、泥丸宫、维会等别名。  相似文献   

11.
睛明穴,在《针灸甲乙经》、《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书中又称为泪孔。睛明穴的定位多定于目内眦旁0.1寸。如《针灸甲乙经》记载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西方子明堂灸经》记载为目内眦头外,一分宛腕中,现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邱茂良主编,1985年10月第1版,下简称《针灸学》五版教材)则云:“目内眦旁0.1寸”。由上可见睛明穴定位多明确而统一在目内眦旁0.1寸。而对睛明穴的针刺深度历来就存在明显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百会化脓灸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百会化脓灸的临床应用白良川(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图书分类号R249关键词瘢痕灸穴,百会医案百会,又称天满、岭上、五会、三阳五会、泥丸宫、维会、巅上,为督脉、足少阳、足太阳、足厥阴之会穴,穴居人体至高正中处,具有醒脑开窍,回阳固脱,熄风安神,...  相似文献   

13.
《难经·五十七难》云:“大瘕泄,名日后重……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同而不能便,茎中痛。”大瘕泄,即今之痢疾样病变,如清·莫枚十《研经言·下利解》云:“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隋唐时或称滞下,或称重下。”南京中医学院校释《难经校释》云:“大瘕泄:指痢疾等病。”痢疾为何称之为大瘕泄?历代注家所释之义很难理解,多以“瘕”之本义“结”而释,如清·徐大椿《难经经释》云:“大瘕,邪气结于下,成瘕瘕而不散也。”时贤郭霭春、郭洪冈《八十一难经集解》云:“《本义》:瘕,结也,  相似文献   

14.
1 朱砂名称的考证《神农本草经》中称朱砂为“丹砂” ,将其列为上品。丹为朱红色 ,故称为朱砂。昔以湖南辰州 (今沅陵 )产的较好 ,故又有“辰砂”之称 (朱砂主产贵州铜仁及湖南晃、凤凰等县 )。辰州只不过是朱砂的集散地。但目前商品上称为辰砂的系指人工合成品。《山海经》中称“丹粟” ,《淮南子》中称“赤丹”。《石药尔雅》中称“汞砂”。《证类本草》称为“辰砂” ,炼制者称“灵砂”。《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本草问答》中也称“辰砂”。《中药大辞典》根据朱砂形状称片状者为“镜面砂” ,块状者为“豆砂” ,碎末者为“朱宝砂…  相似文献   

15.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正如王肯堂《证治准绳》云:“头象天,三阳六府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本篇主要讨论外感头痛。《灵枢·经脉篇》云:“膀胱足大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国如结,踹如裂……。”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之见症,诚以三阳经与厥阴经会于巅顶,是以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头痛作矣。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论治》云:“头者诸阳之首,……凡头痛者,乃足太阳受病……。”在治法上,金元名医李东垣提出分经用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明·高武《针灸聚英》载《百症赋》云:“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针灸聚英》,上海科技出版社,1961年。)说的是胸胁支满一症,可取章门、不容二穴治疗,胸胁支满,即胸胁满闷不舒,大多由于肝胆、脾胃疾病所引起。分布在胸胁部位的经脉主要有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章  相似文献   

17.
天突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情况天突穴出自《灵枢·本输》,为任脉第22号穴。《针灸甲乙经》载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别名玉户、天瞿。《经穴释义汇解》云:“穴在璇玑上一寸,因喻穴处之脉气突起于天部,故名天突。”《针灸甲乙经》定其位于“颈结喉下五寸”,即在胸骨上窝正中,正坐仰头取穴。局部解剖: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2操作方法鉴于天突穴的传统针刺法为:①横刺:先直刺进针0.2~0.3寸后改向下横刺,沿胸骨柄后缘、…  相似文献   

18.
绝骨又名悬钟,属足少阳胆经,为八会穴之髓会。绝骨穴在小腿外侧,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此穴在古今临床应用广泛。《标幽赋》云:“悬钟、环跳,华佗刺蹙足而立行。”  相似文献   

19.
人迎洞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迎洞刺,是用针刺激颈动脉窦部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人迎穴相当于颈动脉窦的部位,属于足阳明胃经,《灵枢·寒热病篇》云:“颈侧之动脉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针灸甲乙经》云:“人迎……在总颈动脉应手,挟咽喉,以候五脏气,足阳明动脉所发”。古代针灸文献,如《针灸聚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记载,人迎穴的治病范围很广,如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咽喉肿痛,瘰疬,食不下,头痛,耳鸣等。  相似文献   

20.
牛凤菊  魏红 《光明中医》2005,20(1):53-54
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 ,又为手足少阳之会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对于其定位 ,在以往文献中 ,差别不大。如《针灸甲乙经》谓其“在耳后陷者中 ,按之引耳中” ;《针灸集成》“在耳根部 ,距耳五分” ;《针灸大成》“耳后尖角陷中 ,按之引耳中痛” ;《针经》中有“先以铜钱二十文 ,令患者咬之 ,循取穴中……针灸俱令人咬钱令口开”。现代临床上翳风穴的取法与《甲乙经》基本一致。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及《腧穴学》中定位为 :“正坐侧伏或侧卧 ,在耳垂后方 ,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1 古文献研究晋代《针灸甲乙经》记载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