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坤建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058-305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通过头颅CT和临床检查,回顾性总结分析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11例,原梗死灶出血18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动态头颅CT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因素及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66例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发生时间越早,症状越重,病死率高;66例患者中,基本痊愈9例,显著进步35例,进步19例,死亡3例。结论对大面积梗死、合并高血压、房颤、糖尿病的患者宜密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梗死后出血可能,及时复查头颅影像以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原有症状加重和/或出现新的症状19例,无明显变化的3例,动态头颅CT显示梗死灶内出血,根据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8例患者好转出院,3例自动出院,1例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梗死后血管损伤和血流再灌注是导致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梗死灶部位、大小、合并症,出血发生早晚、出血类型等,及时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的发病因素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近期内收治的10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有关发病因素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的血糖水平、梗死类型和面积及是否接受溶栓治疗等;预后方面,出血转化时间早的患者及血肿型患者与出血转化晚和非血肿型患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面积梗死、高血糖及溶栓治疗是引发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因素,临床面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时应及早给予个体化的治疗,这样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临床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经积极治疗,基本痊愈11例(占23.40%)、显著有效22例(占46.81%)、有效6例(占12.77%)、无效6例(占12.77%)、死亡2例(占4.26%);有效率为87.23%,其中1例形成脑疝、1例合并肾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其主要原因为梗死后血管损伤和血流再灌注;梗死灶大小、部位、合并症以及出血发生早晚、出血类型等与其预后密切相关,及时明确诊断及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检查结果,并与同期非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对比。结果56例均于发病后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病因以心源性为多见,预后较对照组差。结论出血性脑梗死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正>出血性脑梗死(HI)是指缺血性脑卒中后因梗死区血液再灌注等原因所致梗死区内继发出血的现象,临床也称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1](HT),它是脑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因其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转归,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故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对预防和及早诊治,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的相关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我院948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分析其梗死类型、梗死面积、血糖及溶栓治疗与HI发生的关系,比较出血发生时间、出血类型与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梗死机制、梗死面积、高血糖及溶栓治疗有关;其出血性转化发生时间愈早则预后愈差,血肿型预后较非血肿型差。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溶栓治疗是HI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住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基本治愈26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0%。结论出血性脑梗死需及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CT或者MRI复查,以便早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  相似文献   

10.
韩立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57-558
目的探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及治疗临床治疗注意事项。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结果出血性脑梗死一般都出现在梗死溶栓后24~72h内,且病死率较高。血管梗死溶栓后72h以后发生出血的发生概率小病死率低。出血性脑梗死的出血原因可分为梗死血管边缘片状、条带状少量出血、梗死血管斑片状少量出血及血肿。结论预防出血性脑梗死首先要在脑血栓治疗后及时控制患者的血压和血糖,对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给与必要的治疗。出血性脑梗死与患者治疗方法,治疗时间和治疗药物有很大关系,发病早期使用的溶栓药物、抗凝血剂和扩张血管药物的时机对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息息相关。另外,出血性脑梗死与患者的脑梗死的治疗康复活动、情绪控制也有一定关系。因此避免患者情绪激动并进行脱水治疗,对患者进行扩张血管尤其是抗凝血的治疗决不可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与发病机理,MRI与CT敏感性的比较.方法总结分析临床312例脑梗死患者中36例出血性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结果见36例梗死后出血,占同期脑梗死的11.21%,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占61.11%,心源性梗死7例,占19.44%,小脑梗死6例,占16.67%,死亡1例,占2.8%,既往有脑梗死史者6例,占16.67%,MRI发现少量梗死后出血的敏感性比CT高.给予适当的脱水、脑保护剂治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及小脑梗死易发生梗死后出血,小脑出血性梗死应积极脱水治疗,以防脑疝.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 I)的危险因素,出血时间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0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因、血糖、血压、梗死面积、出血时间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高血糖、高血压是H I主要的危险因素,出血时间发生越早,预后越差。结论对于有出血转化的脑梗死患者,及时复查头颅CT,早期诊断H I,针对出血类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H 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黄新锐  段超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98-599
目的对脑梗死继发出血性转化(HT)的CT/MRI的动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HT发生的影响因素,减少临床HT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HT患者192例临床症状及其CT/MRI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出现加重患者出血前NDS比出血时NDS程度明显要轻(P<0.05)而无明显加重患者出血前和出血时没有明显变化(P>0.05);发病后30d、60d,加重患者和无明显加重患者的NDS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患者在一到两个月内能够完全吸收外出血。结论出血性脑梗死一般不使病情恶化而脑实质出血,虽使病情恶化,但并不影响预后;梗死面积与HT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皮质梗死比皮质下梗死更易发生HT;HT多发生在梗死后的一到两周内,临床应当密切观察,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由于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血液重新涌入梗死的病灶,引起梗死区的出血,脑动脉闭塞后在其供血区梗死基础上,梗死灶内血液漏出继发出血,CT平扫梗死的缺血病灶中有出血性改变,被称为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HI)。近几年来,由于CT及MRI的问世及抗凝药物的应用,对临床较重的脑梗死,特别是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均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指导神经内科医师更有利于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现将临沂罗庄中心医院40例此类患者作如下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H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预后情况。结果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增加出血转化比率,但发生梗死后出血转化很少给患者临床预后带来不良影响。HT患者36例,基本痊愈14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7例,无变化2例,2例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死于脑干出血。3个月后随访,其中残疾6例,其余均生活自理。结论发生梗死后出血转化很少给患者临床预后带来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防。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40例大面积梗死者中死亡10例,其余好转或不治出院。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大面积梗死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断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点、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20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转化多发生于起病3 d到2周,与大面积梗死、合并冠心病、心房纤颤、糖尿病、高血压等有关。本组120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经治疗后107例预后良好,9例预后较差,4例因同时并发心衰、肾衰等死亡。结论脑梗死后发生出血性转化并非都会使病情加重,早期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为脑梗死血管再通的一种表现,优于阻塞动脉血管未通者,远期预后良好。症状性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的认识,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8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及预后进行分型。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继发性出血的时间和出血量的多少,按发病时间及部位可分为早发型、迟发型及血肿型、不规则型。早发型及血肿型预后较差。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分型不同,则预后不同。应根据分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是指脑梗死后梗死区继发性出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提高。本文分析我科收治的58例HI,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8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中心型24例,边缘型21例,混合型3例,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基本治愈24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7.5%.结论 脑梗死后第1~2周是出血性脑梗死高发时间段,在此期间要及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CT或者MRI复查,及时诊治,多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