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正常组与肝硬化之间HV波形可能出现的差异 ,以及HV波形的改变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在中肝静脉距下腔静脉汇入口 2 0cm处 ,作多普勒取样 ,声束血流夹角 <45° ,记录4~ 6个心动周期频谱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多普勒图像特征 ,肝静脉波形分为 3组 :HV0 、HV1 、HV2 ,正常对照组肝静脉波型均为HV0 型 ,肝硬化组HV0 14例 (47% ) ,HV1 12例 (40 % ) ,HV2 4例 (13% ) ,肝功损害程度在HV2 组最重 ,HV0 组最轻。结论 肝硬化患者HV多普勒波型改变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 ,对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多普勒波型观察有助于肝硬化程度的判断 ,并可作为其疗效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肝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频谱改变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肝纤维化分期,分为50例S0~1期组、50例S2~3期组、50例S4期组;对照组为同期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共计30例.对比(1)S0~1期组、S2~3期组、S4期组和对照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峰值流速,门静脉血流量.(2)S0~1期组、S2~3期组、S4期组和对照组肝静脉频谱.结果 (1)S0~1期组、S2~3期组、S4期组和对照组门静脉内径、峰值流速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0~1期组、S2~3期组、S4期组和对照组.(2)S0~1期组、S2~3期组、S4期组和对照组肝静脉频谱(正常型、衰减型及平坦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慢性肝炎肝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频谱改变与肝纤维化分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慢性肝炎纤维化程度的判断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几种慢性肝病患者肝静脉血流频谱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晓滨  赵聪  史维  邱雄  农春燕  周耀霞 《四川医学》2001,22(12):1104-1106
目的 评价几种慢性肝病与肝静脉频谱波形变化之间的联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04例肝硬化患者、46例慢性肝炎患者,43例脂肪肝患者及77例健康者进行肝静脉频谱检查。结果 按肝静脉频谱特性将其分为三类:(1)O型(HVO):三相波或四相波,存在短暂反向血流;(2)Ⅰ型(HV1):双相波,频谱波动振幅减弱,无反向血流存在;(3)Ⅱ型(HV2):单相波,频谱波动消失,波形平坦,所有健康者肝静脉频谱均呈O型;Ⅰ型在肝硬化患者中占50.9%,慢性肝炎患者中占21.7%,脂肪肝患者中占27.9%,Ⅱ型在肝硬化患者中占18.3%,慢性肝炎患者中占6.5%,脂肪肝患者中占14.0%。在肝硬化患者中,HV2组肝功能损害程度最重。结论 肝静脉多普勒频谱检查有助于对几种慢性肝病的诊断,对估计肝硬化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静脉频谱在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脂肪肝患者及50例健康者进行了肝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并将脂肪肝分级结果与肝静脉频谱变化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按肝静脉频谱特征将其分为3类:①0型(HV0):三相波,存在短暂反向血流;②1型(HV1):双相波,频谱波动振幅减弱,无反向血流存在;③2型(HV2):单相波,频谱波动消失,波形平稳。98%的健康对照组和51.61%的脂肪肝患者为0型。2%健康对照组和46.24%脂肪肝患者为1型。健康对照组未见2型,脂肪肝患者中2型为2.15%。脂肪肝的分级和肝静脉的频谱变化之间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P<0.05)。健康对照组与肝病组之间肝静脉频谱异常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肝静脉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脂肪肝的诊断及分级。  相似文献   

5.
慢性肝病肝静脉血流频谱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肝静脉血流频谱波形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 :利用多普勒技术和超声下肝活检 ,对 10 2例慢性肝病者进行肝静脉频谱测定和肝组织活检。结果 :肝静脉血流频谱波形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之间具有相关性。肝纤维化轻度患者多为HV0 型 ,中度患者多为HV1 型 ,重度患者频谱多为HV2 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8例慢性乙型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单一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48例采用拉米夫定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IV型胶原(IV C)、Ⅲ型前胶原(PC Ⅲ)]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4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治疗抗慢性乙型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的纤维化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CCL25和CX3CL1在正常肝组织和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病人肝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ELISA法测定9例正常肝组织和10例肝纤维化与11例肝硬化病人肝组织中CCL25和CX3CL1的含量.结果:CCL25在正常肝组、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的含量分别为(4.06±2.23)、(14.46±4.10)和(21.97±2.98)ng/g.肝硬化组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肝组和肝纤维化组,肝纤维化组的含量又显著高于正常肝组.CX3CL1在正常肝组、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的的含量分别为(4.84±3.72)、(13.72±5.59)和(14.70±3.52)ng/g.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肝组,但肝纤维化组与肝硬化组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趋化因子CCL25和CX3CL1在人的正常肝组织中有表达,但表达的数量水平较低.肝脏发生纤维增生性损伤时,肝内CCL25和CX3CL1的含量都显著增加,随着病变由肝纤维化向肝硬化阶段发展,肝内CCL25和CX3CL1的含量呈现出不同变化,CCL25表现为进一步升高,CX3CL1表现为在高水平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64层螺旋CT(64-MSCT)对非肝病患者及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患者门静脉右支1、2 cm处与肝中静脉、肝右静脉1、2、3 cm间模拟穿刺途径进行测量.方法 选取上腹部64-MSCT扫描非肝病被检查组共40例;肝硬化组符合纳入标准14例.用智能追踪技术启动扫描,在GE ADW4.2工作站进行处理.结果 正常组与肝硬化Child-Push A、B分级组φMHV1、φRHV1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肝右静脉1~2 cm处及肝中静脉1~2 cm处直径较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减小迅速.正常组与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模拟穿刺途径距离DMHV2-RPV1、DMHV3-RPV1、DMHV3-RPV2、DRHV1-RPV1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4-MSCT及三维重建技术是准确测量活体功能状态下肝内血管的有效方法.肝内门腔分流术模拟穿刺途径的研究有助于选择适当长度和类型的支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正常、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内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MCP-3)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9例正常、10例肝纤维化、11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内MCP-3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的MCP-3水平分别为(2.03±1.14)、(5.09±1.51)和(4.57±1.42)pg/mg.肝纤雏化组和肝硬化组的MCP-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的MCP-3水平低于肝纤维化组,但肝硬化组与肝纤维化组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肝纤维化阶段,肝内表达MCP-3增多有利于趋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内迁移时对损伤进行修复,这符合临床上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的特点.肝硬化时,肝内MCP-3表达水平与肝纤维化组比较有下降趋势,这或许是肝硬化时肝修复能力较肝纤维化时低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布加综合征(BC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45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常规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的影像学表现;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急性组和慢性组,对照分析两者的MRI特征;测量MRI轴位肝尾状叶横径,并与同期行上腹部MRI检查的21例肝脏正常者比较,利用ROC曲线分析其具有的诊断价值。分析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两名医师间各测量参数值的可靠性。结果:45例BCS患者中,包括肝静脉(HV)阻塞型BCS 8例、下腔静脉(IVC)阻塞型BCS 12例、混合型BCS 25例。45支IVC中,有37支发生梗阻,其中膜性梗阻17例、节段性梗阻20例;135支HV中,有74支发生梗阻,其中肝右静脉29支、肝中静脉25支、肝左静脉20支。BCS的MRI直接征象为HV或IVC梗阻,间接征象为梗阻处远端HV或IVC扩张、肝内外侧支血管粗大、肝尾状叶增大、副肝静脉扩张显影、HV或IVC血栓形成、脾大、腹水、肝硬化等。急性组患者大量腹水和肝脏体积增大的发生率均高于慢性组(P<0.05),而慢性组患者肝尾状叶增大、肝内结节、肝内外侧支循环、副肝静脉的发生率均高于急性组(P<0.05)。与正常组相比,BCS患者肝尾状叶横径显著增大(P<0.05),且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当尾状叶横径取值45.2 mm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6%和90.5%。两名操作医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结论:MRI成像能清晰显示BCS的病变特征,有助于BCS的诊断及其病程分期、病变类型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变化及其与病变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7例慢性肝炎、48例肝硬化患者和21例健康人的血浆NPY水平。肝硬化不伴腹水组25例、肝硬化伴腹水而无肝肾综合征组19例、肝硬化伴肝肾综合征组4例,按Child分级Child A级20例,Child B级16例,Child C级12例。对照组共21例。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不伴腹水组患者血浆NPY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伴腹水组及肝肾综合征组患者血浆NP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NPY水平与肝功能无相关性,与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呈正相关(r=0.872,P<0.01;r=0.857, P<0.01)。结论: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血浆NPY水平可作为评估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标志物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检测7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HPCⅢ)、Ⅳ型胶原(Ⅳ-C)及层粘连蛋白(LN)。结果: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HA、PCⅢ、IV-C、LN测定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而增高,同一标志物各分级之间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肝纤维化指标随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递增而递增,肝纤维化标志物对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肝纤维化定量对评估肝硬化病人肝功能储备力的价值。方法 对19例正常对照组和23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病组病人术前测定MELD评分,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数字图像分析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肝病组病人肝组织标本的纤维化程度,分析肝纤维化定量评估与Child-Push分级及MELD评分间的关系。结果 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面积百分比与MELD评分间呈正直线相关关系(r=0.84,P〈0.01),Child A、B、C3组间肝纤维化面积百分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肝纤维化定量评估是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的有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非酒精性肝硬化伴或不伴有肝性脑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非酒精性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18例,非酒精性肝硬化无肝性脑病患者3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18例,所有患者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及促甲状腺素(TSH),以及肝功能检查。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肝病严重程度及与肝性脑病的关系。结果:非酒精性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FT,较肝硬化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降低。肝硬化无肝性脑病患者ChildC较ChildA和ChildB患者F|r1降低,肝性脑病患者与肝硬化ChildA,ChildB和ChildC患者比较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结论:非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B浓度越低,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在伴有肝性脑病患者13水平最低,血清T3浓度是判断肝功能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量化指标及肝静脉波形分型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纤维化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慢性乙肝患者106例,联合应用二维超声和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的肝脏形态、实质、回声和血流动力学,记录肝包膜、肝实质、肝内静脉壁等各量化指标及肝静脉频谱波形,并与肝脏病理学诊断对照分析。结果:随着纤维化程度的逐渐增加,慢性乙肝患者肝超声综合评分均逐渐增加,且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S0、S1和S2 期患者中HV1型+HV2型波所占比例均低于S4期患者(P < 0.05~P < 0.01)。结论:超声二维量化指标及肝静脉波形分型对评估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程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活体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超声造影在不同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的微循环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只雄性大鼠,对照组8只,实验组52只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超声造影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HAAT)、造影剂到达门静脉时间(PVAT)、造影剂到达肝静脉时间HVAT,计算肝动-静脉渡越时间(HA-HVTT),获取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记录达峰值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上升斜率、下降斜率。以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进行分组,分别以S≥1、S=4为判定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标准,应用ROC分析法评价超声造影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结果:以S≥1为判定肝纤维化标准,HA-HVTT曲线下面积为0.792,且曲线与机会线不相交,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中等。以S=4为判定早期肝硬化的标准,HVAT、HA-HVTT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有统计学意义,诊断准确性较高;峰值强度、下降斜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及0.852,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准确性中等。结论:应用超声造影可以观察大鼠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显影过程,HA-HVTT对肝纤维化(S≥1)及早期肝硬化(S=4)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望成为定量诊断肝硬化的重要影像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各种肝脏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疗效,评价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法 2005~2011年收治的因不同肝脏疾病行动脉内介入术(tansarterial embolization,TAE)的患者378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栓塞治疗;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行保证恒定栓塞面积的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瘤栓患者行脾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4周进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和Child分级,统计并计算出血率。结果①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对照1组门静脉血流明显减少,Child分级明显较差,出血率明显增加,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后对照1组的门静脉血流明显降低(P〈0.05),出血率明显下降,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功能与TAE前比较无明显变化。③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瘤栓患者:治疗后对照1组的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升高,出血率明显降低,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功能与TAE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在肝脏疾病介入治疗疗效评估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法对早期肝硬化患者门脉内径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休息,针对病因治疗(抗病毒、戒酒、驱虫等),并予以口服还原型谷胱甘肽片0.4 g,1日3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予口服柴胡疏肝散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2次服。两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均予以完善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腹部彩超等检查,观察记录腹胀、胁痛、纳差、乏力等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形成结论。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肝功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门脉内径改善情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解郁法治疗早期肝硬化具有一定疗效,表现为可以明显改善早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以及减轻门脉压力,提示疏肝解郁法在早期肝硬化的抗肝纤维化治疗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硬化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随机等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治疗2wk。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降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酒精性肝硬化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显著改善肝功能,抑制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