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7例术前CT诊断为小肠扭转,其中5例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重组方法为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结果7例均正确诊断,主要征象有肠管的漩涡征(4例)、血管的漩涡征(6例)、靶环征或双晕征(6例)、鸟喙征(4例)、缆绳征(7例)、肠系膜水肿(7例)、腹腔积液(4例)。结论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64层螺旋CT扫描及重组图像对小肠扭转显示更直观、明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3.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11)
目的 总结小肠扭转(SBV)的CT和CT血管成像(CTA)表现,探讨CTA对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的SBV的CT与CTA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并进行CT血管重组.阅片医师依靠CTA来判断SBV的部位、扭转的方向和度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8例SBV的CT征象包括肠系膜血管"漩涡征"6例,肠管"漩涡征"5例,肠管"靶环征"和"鸟喙征"各3例,肠管壁强化减弱、肠壁水肿4例,腹腔积液1例.ETA表现:5例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位置、形态正常,1例SMA主干近端扭转,1例SMA分支扭转,1例出现SM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相互缠绕,4例见SMV主干的轴向扭转并扩张,3例表现为SMV的分支的扭转及走行异常,4例显示走行异常的SMV属支增粗.依靠CTA,8例均能正确判断SBV的位置、扭转的方向.5例正确判断SBV度数,3例CTA计算的度数较手术发现的小.结论 CTA对SBV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能准确判断SBV的方向和部位,但对扭转度数的判断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急腹症MSCT双期增强扫描病例80例,其中10例患者图像经多平面重组(MPR)及肠系膜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诊断为肠扭转。结果MSCT诊断10例肠扭转,主要征象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10例,肠管“漩涡征”5例,靶环征或双晕征5例,肠系膜上动脉、静脉(SMA、SMV)换位征3例,鸟喙征4例,SMV血栓形成2例,腹水征10例。诊断均经手术证实。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与肠系膜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肠扭转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Crohn病螺旋CT表现。将螺旋CT表现与小肠造影进行比较,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0例患者中小肠造影发现6例异常,表现为肠腔节段性狭窄、肠粘膜破坏及瘘管形成。10例CT表现为多节段肠壁及肠系膜增厚,肠壁不同程度强化,3例出现肠瘘,2例出现腹腔脓肿及肠梗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部位及性质诊断较小肠造影更具有优势,同时能更多观察肠内外病变.并能判断临床治疗效果,有可能成为小肠Crohn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诊断小肠出血的对比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MSCT)和16层螺旋CT显示小肠单个出血点持续出血的敏感性.方法:取一透X线容器,盛入适量清水制成模型.采用微泵注射器分别模拟0.1、0.2、0.3、0.4和0.5 ml/min的出血速度通过3F微导管将3%的对比剂注入模型内,分别行6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扫描.比较其出血检出的敏感性和差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均可显示0.1~0.5 ml/min的模拟出血,且随着出血量增加显示的更清楚.结论:6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在显示小肠单个出血点持续出血的敏感性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内疝及伴发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手术证实的腹内疝病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采用平扫及双期增强,并进行VR、MPR及M1P等后处理.结果:10例腹内疝中,8例有腹部手术史,10例均表现为肠梗阻,8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伴发肠扭转7例,显示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5例见“鸟喙征”,3例见“同心圆征”,4例出现肠绞窄,表现为肠管强化减弱、肠壁水肿、腹水.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种方法重组对腹内疝伴发肠扭转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时诊断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6例小肠GIST的MSCT表现及特点,所有病例均行CT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观察。结果:本组26例中,发生于十二指肠5例,空肠9例,回肠7例,肠系膜5例。其中,良性及低度恶性10例,恶性16例。肿瘤强化密度均匀4例,均为良性及低度恶性,强化后密度不均匀22例,其中良性及低度恶性6例,恶性16例。肿瘤≤5cm者7例,6例为良性及低度恶性,1例为恶性。肿瘤5cm者19例,其中良性及低度恶性4例,恶性15例。其中恶性GIST出现坏死内气体2例,溃疡2例,肠系膜脂肪间隙密度增高3例,出血1例,腹腔及肝脏转移5例。结论:MSCT对于判断小肠GIST的良恶性无明显优势,但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形态评估、血供特点、治疗方案选择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静脉成像诊断小肠扭转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扭转时肠系膜上动、静脉的CTA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小肠扭转病人的肠系膜上动、静脉CTA表现。使用Siemens 16层螺旋CT,于工作站重建肠系膜上动、静脉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图像。分析肠系膜上动、静脉CTA对于小肠扭转的诊断价值。结果5例病人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但远级分支模糊。2例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远段的扭曲,3例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不同属支的扭曲及走行异常,走行异常的血管均与扩张小肠袢位置相吻合。1例见肠系膜上静脉主干的轴向扭曲。2例显示走行异常的肠系膜上静脉属支增粗。5例病人均正确诊断小肠扭转。结论肠系膜上静脉或其属支的扭曲为小肠扭转主要的CTA表现,行肠系膜上动静脉CTA对小肠扭转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术前CT明确诊断并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11例肠扭转CT均正确诊断,其中6例为360°肠扭转,4例为270°肠扭转,1例为180°肠扭转。除全部11例都有通常的肠梗阻征象外,主要征象还有“漩涡征”(9/11)、“靶环征”(4/11)及“鸟喙征”(10/11),肠系膜血管也可以形成“漩涡征”(11/11)。结论:螺旋CT对肠扭转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是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 相似文献
11.
12.
螺旋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套叠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20例小肠套叠中小肠-小肠套叠15例,小肠-结肠套叠5例。CT表现直接征象有:靶形征10例,彗星尾征或肾形征7例,漩涡征3例。间接征象有:肠壁增厚12例,肠腔扩张16例,肠梗阻16例,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4例等。20例小肠套叠的病因分别为:原发癌8例,转移瘤4例,淋巴瘤3例,息肉2例,平滑肌瘤1例,美克尔憩室1例,阑尾炎1例。结论:螺旋CT对小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3D-MSCTA)对小肠间质瘤的血供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为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搜集12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行3D-MSCTA重建。结果:12例中,肿瘤起源于空肠、回肠者10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系膜1例。CT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明显强化,3D-MSCTA均清晰显示了增粗的肿瘤供血血管。结论:小肠间质瘤为富血供肿瘤。 相似文献
14.
多相胃肠道造影和腹部CT扫描在诊断及评估小肠恶性肿瘤可切除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相胃肠道造影和CT扫描在小肠恶性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小肠恶性肿瘤50例,包括腺癌1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平滑肌肉瘤5例,转移癌15例,先后行多相胃肠造影和腹部CT扫描检查,所得图像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师进行评价。结果:50例小肠恶性肿瘤多相胃肠检查敏感性100%,准确性88%。CT扫描检查敏感性94%,准确性90%。两种方法相结合准确性100%。CT扫描评估手术可切除敏感性86%,不可切除敏感性85%。结论:多相胃肠道造影检查和腹部CT扫描结合应用可作为小肠恶性肿瘤诊断和评估可切除性必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一种行之有效、临床上能广泛推广的小肠MSCT检查方法.方法:按充盈方法不同将85例小肠正常者分成三组.第一组9例,采用插管法小肠充盈;第二组32例,采用单纯口服水剂小肠充盈;第三组44例,采用大小肠双充盈法.MSCT扫描范围为全腹,增强双期扫描,薄层重建图像(层厚1.5 mm,间隔0.8 mm)传至工作站进行重组,对小肠充盈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口服法、插管法及大小肠双充盈法三种不同方法对回肠的充盈效果均较好,且三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口服法与大小肠双充盈法相比较,除大小肠双充盈法对回盲部显示清晰率优于口服法,其余两者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插管法对空肠的充盈及空回肠全程的充盈优于口服法及大小肠双充盈法,但插管法患者耐受差,不易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结论:在小肠病变的检查中,建议以大小肠双充盈法为首选,这一方法患者耐受性较好,同时又能保证较好的小肠充盈.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CT表现。病变包括腺癌16例,平滑肌肉瘤12例,淋巴瘤6例。CT扫描能明确肿瘤向腔内和腔外侵犯的程度,清晰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有无局部及远处转移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鉴别诊断应包括小肠良性肿瘤、炎性病变和转移性肿瘤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肠石性小肠梗阻的特征性CT表现,评估CT对肠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1例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肠石性小肠梗阻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由2位主治医生盲法对21例患者以及其他17例粘连性肠梗阻图像共同作出诊断。结果 16例胃石性肠梗阻均在梗阻移行处肠腔内见边界清楚的含气致密团块,10例见周边硬化缘,8例伴周围肠壁局部增厚,4例伴胃石,2例伴近端小肠扭转。胆石性肠梗阻5例,异位结石表现为环状钙化或完全钙化影,4例伴有胆囊形态异常及胆道积气。21例肠石性肠梗阻中17例诊断正确,CT对肠石性肠梗阻诊断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1.0%,敏感性为81.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9.5%。结论 CT能明确显示肠石性小肠梗阻的特征表现,是诊断肠石性小肠梗阻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