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钢  刘中文  张扬  陈智勇  胡鹏  陈强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407-407,409
目的探讨保留勃起功能的全膀胱切除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价值。方法对浸润性膀胱癌行保留性神经的根治性切除,保留精囊、输精管、神经血管束及大部分前列腺包膜。结果 11例患者回肠储尿囊术后经尿道自然排尿,尿量>200mL,最大尿流率>15mL/s,剩余尿<25mL。术后性功能保留。全部患者均保留勃起功能。结论保留神经的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能较好的保留勃起及控尿能力。  相似文献   

2.
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全切、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全切、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的疗效。方法对26例男性膀胱癌患者采取保留性功能膀胱癌根治术,距直肠约18cm切断乙状结肠,将乙状结肠断端与直肠低位吻合。输尿营以乳头法植于乙状结肠膀胱。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360min,26例患者随访36个月,平均24个月。全部患者均可控排尿,新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肾功能均正常,无电解质紊乱现象。21例保留了性功能。结论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全切、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具有好的可控排尿,使大多数男性患者保留性功能,无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这种手术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VIP原位回肠膀胱术在膀胱癌膀胱全切后膀胱替代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9例男性膀胱癌病人行全膀胱切除后应用改良VIP原位回肠膀胱术。所有病例均行双侧淋巴结清扫,均在前列腺尖部切断尿道,截取末段回肠段,切开去管,用95%酒精处理肠黏膜,双重折叠肠段,重建成一个卵圆形储尿囊,采用改良式LeDuc黏膜下隧道吻合法将双侧输尿管吻合于回肠。结果9例病人术后随访5个月~5年,平均4年。白天完全尿控6例,尿失禁3例,夜间完全尿控5例,尿失禁4例。9个月后储尿囊容量300~550ml,平均450ml;静止期压力(cmH2O)3.99~20,平均11.08;充盈期压力(cmH2O)10~20.4,平均18.36;平均尿流率13ml/s,不稳定膀胱2例,残余尿阳性(〉60ml)1例。尿道吻合口漏1例,尿道吻合口狭窄1例。术后查B超,单侧肾轻度积水1例,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1例。血电解质、CO2-CP、BUN及Cr均正常。结论VIP原位回肠膀胱术设计合理,压力低,容量高,抗反流,新膀胱接近生理形态,截取回肠段少,对肠道功能影响小,术后控尿功能良好,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原位新膀胱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述保留性功能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对术后性功能、控尿功能和肿瘤控制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10年1月膀胱移行细胞癌16例,男性,平均51.2岁。为保留性功能、改善控尿,行保留性功能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保留精囊、输精管、双侧神经血管束及大部分前列腺包膜,随访观察手术效果和生活质量。结果术后病理报告均为T2N0M0,平均随访3~87个月,死亡1例,为低分化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半年发生局部及远处转移死亡。平均手术时间5小时;平均出血600ml;全部患者均保留勃起及逆行射精功能,IIEF-5平均22分;白天控尿率100%,夜间尿失禁2/16;新膀胱储尿容量400ml~520ml,充盈压13~25cmH2O;残余尿10ml~50ml。结论对严格选择的病例采用保留性功能的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可以更好地保留勃起、射精及控尿功能。  相似文献   

5.
膀胱全切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方法。尿流改道或膀胱重建一直是膀胱全切的重要课题。2005年3月-2006年9月我院对11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除+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按Wallace法吻合输尿管及输入袢肠管的输入端及储尿囊下端与尿道连续外翻缝合,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采用改良Sigma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治疗复杂膀胱阴道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Sigma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式。折叠乙状结肠约20-24cm后全层切开,再缝合成储尿囊,顶端固定在骶岬处。将储尿囊后壁远端与近端折叠缝合成乙状结肠与直肠间短路。两侧输尿管经腹膜后肠壁内短隧道鱼嘴式吻合于肠袋最高点。结果2例患者日、夜尿控均满意,无尿失禁。且尿粪分流、无输尿管肠道吻合口狭窄与反流。未发生明显酸碱平衡紊乱、肾功能损害及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改良Sigma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手术简便、安全、围手术期并发症极少。改良输尿管肠吻合不易狭窄与反流、不影响上尿路功能。形成的储尿囊低压、顺应性好、且利用肛门括约肌,因而日、夜间尿控满意。本术式是无法修补的膀胱阴道瘘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38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正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正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优越性。方法:38例患者在全麻下行膀胱全切,并淋巴清扫,取末段回肠40~50cm去管化后制作成球形储尿囊,置于原膀胱处,与尿道吻合,输尿管与储尿囊吻合。结果:38例手术顺利,1例于术后第3天死于糖尿病心脏神经病变导致的心跳骤停。其余37例术后随访6~36个月,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日间尿失禁2例,夜间尿失禁4例,经括约肌训练1~12周后恢复完全控尿,排尿可控率达100%。复查B超2例术后轻度肾积水,随访观察积水无进展,复查肾功、电解质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尿道残端肿瘤复发患者。结论:膀胱全切术是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及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正位回肠新膀胱更加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特性及生活习性,有正常的排尿过程,术后生活质量高,较之传统的手术方式更具优越性,是膀胱重建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8.
章华  孙传洋  单玉喜  李延军 《江苏医药》2012,38(11):1271-1273
目的比较根治性全膀胱术后,原位回肠和乙状结肠新膀胱的尿动力学结果、尿控差异。方法膀胱癌患者行标准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获得随访39例,22例采用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作原位膀胱替代术(A组),17例采用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B组)。术后12个月比较两组尿控情况、储尿囊及流出道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 A组白天完全获得尿控率略高于B组(92.2%vs.89.1%),但夜间尿控率显著高于B组(68.3%vs.45.2%)(P<0.05)。A组新膀胱容量、顺应性高于B组(P<0.05)。结论与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比较,回肠新膀胱有更大的容量、更好的顺应性、更高的夜间尿控率。  相似文献   

9.
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代膀胱术2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胜利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100-1101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储尿量、术后控尿排尿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平均手术时间6.3h,术中平均出血量950ml,18例患者白天均能控尿,夜尿1—3次;夜间遗尿1例,尿漏1例;代膀胱容量大,压力低;B超检查无上尿路扩张、积水。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一个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根治性全膀胱术后,原位回肠和乙状结肠新膀胱的尿动力学结果、尿控差异.方法 膀胱癌患者行标准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获得随访39例,22例采用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作原位膀胱替代术(A组),17例采用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B组).术后12个月比较两组尿控情况、储尿囊及流出道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 A组白天完全获得尿控率略高于B组(92.2% vs.89.1%),但夜间尿控率显著高于B组(68.3% vs.45.2%)(P<0.05).A组新膀胱容量、顺应性高于B组(P<0.05).结论 与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比较,回肠新膀胱有更大的容量、更好的顺应性、更高的夜间尿控率.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在泌尿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膀胱肿瘤外科治疗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治疗膀胱肿瘤的新手术,具有视野开阔、避免尿道括约肌损伤和保留海绵体神经血管束等优点。能保留下尿路贮尿和控制排尿的功能,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去带原位新膀胱术的护理要点。方法对7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去带原位新膀胱术,观察患者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新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8个月,所有患者白天可完全控制排尿,2例夜间偶有尿失禁。结论术前充分的肠道准备、术后保持各引流管通畅及早期缩肛训练新膀胱是保证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护理关键。  相似文献   

13.
回肠新膀胱术后新膀胱的功能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符合单纯膀胱全切除或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指征同时膀胱颈及后尿道无肿瘤浸润的患者,多主张膀胱全切除后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术后无需腹壁造口、无需佩带尿袋,能从尿道可控排尿,与以往各种尿流改道术相比,该术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指导患者术后进行新膀胱功能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膀胱癌15例,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47~69岁,平均61.5岁。均采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60min,术中平均出血440ml。原位回肠新膀胱控尿、排尿良好,术后静脉尿路造影、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反流,血生化检查正常,未发现新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月才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3):1994-1995
目的 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对63例膀胱癌行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手术患者及46例行膀胱癌回肠膀胱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新膀胱手术组手术时间为(457.3±82.3) min,回肠膀胱术组为(402.4±91.6)rn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新膀胱手术组与回肠膀胱术组控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3,P<0.05).新膀胱手术组及回肠膀胱术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98,P<0.05).结论 原位新膀胱术较回肠膀胱术手术安全,可自主性控制排尿,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易于接受,是值得推荐的膀胱替代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去带膀胱术的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要点.方法 收治10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护理,使配合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去带膀胱术围手术期的各项处理;术后早期对患者行新膀胱功能训练、饮食指引等康复指导,随访观察手术的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6个月,患者新膀胱功能良好,无尿道狭窄等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白天可完全控制排尿.结论 术前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结合术后早期正确的新膀胱功能训练康复指导是保证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护理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去带膀胱术的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要点.方法 收治10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护理,使配合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去带膀胱术围手术期的各项处理;术后早期对患者行新膀胱功能训练、饮食指引等康复指导,随访观察手术的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6个月,患者新膀胱功能良好,无尿道狭窄等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白天可完全控制排尿.结论 术前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结合术后早期正确的新膀胱功能训练康复指导是保证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护理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阐述保留性功能全膀胱切除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对膀胱癌患者术后控尿、性能力及肿瘤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26例,男性,平均年龄(55.3±2.3)岁.应患者对控尿和性功能的需求,施行保留性功能全膀胱切除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术中对输精管及精囊、两侧神经血管束、大部分前列腺包膜进行保留,随访观察术后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病理分期T2aN0M0 18例、T2bN0M0 8例,平均随访3~72个月,有低分化膀胱尿路上皮癌死亡2例,因术后半年后发生远处转移死亡.平均手术时间5.5 h;平均出血500 ml;所有患者的勃起及逆行射精功能均得到保存,除死亡病例肿瘤未进行性发展或转移,IIEF-5平均22分;患者的控尿率昼间达100%,夜间尿失禁2/24;新膀胱储尿容量400 ~ 520 ml,充盈压14 ~ 25 cmH2O(1 cmH2O=0.098kPa);残余尿10 ~ 25 ml.结论 对强烈要求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行严格删选后采用保留性功能的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可以更好地保留勃起、射精,改善患者控尿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形象,并可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  相似文献   

19.
膀胱全切术后的尿流改道一直是泌尿外科学者探讨的课题。而正位可控肠代膀胱术中 ,以回肠新膀胱和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是较接近生理的尿流改道术式 ,特别以乙状结肠原位代膀胱术较为理想。 2 0 0 0年以来我科完成 8例膀胱癌、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原位代膀胱术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本组 7例为男性 ,1例为女性。年龄 42~ 74岁 ,平均 62岁。术前经B超、KUB +IVU、CT及尿道膀胱镜检查 ,确诊为移行细胞癌Ⅱ -Ⅲ级 5例 ,鳞癌 2例 ,腺癌 1例 ,均为T3 期患者 ,无膀胱颈和尿道侵犯。 8例均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乙状结肠原位代膀胱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膀胱癌20例,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33~76岁,平均61岁.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结果 20例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血Cr、BUN均正常,未出现酸中毒.膀胱造影仅1例出现单侧输尿管返流.白天可自控排尿17例,尿失禁3例.新膀胱容量230~500ml(平均330 ml),新膀胱充盈时最大压力16~50 cmH2O.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