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邹世昌 《四川中医》2010,(5):123-125
为提高中医临床辨证用方的准确性和治愈率,需掌握和深入研究方剂配伍的规律,其重点在于以气味配伍理论来指导临床如何运用多味中药组成复方,并达到配方与病证相对应而产生应有的疗效。因此要加强方剂气味配伍的理论研究,用气味配伍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齐放  徐大鹏  李明 《天津中医药》2015,32(9):567-570
四气五味理论是历代中医对中药基本性能认识的结晶,是临床辨证用药的依据之一,可以指导方剂的组方配伍。气味理论为认识中药、研究方剂配伍和临证组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方剂气味配伍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提高中医临床辨证用方的准确性和治愈率,需掌握和深入研究方剂配伍的规律,其重点在于以气味配伍理论来指导临床如何运用药对,并达到配方与病证相对应。因此要加强方剂气味配伍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气味理论是关于药物四气五味的学说,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框架。气味配伍理论是以药物气味为基,通过气味间的配伍制方以纠偏调平。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突出方中主药的性味属性或效用来注解方剂特征、确立治法,进而随法用气味组方,继承发展了气味配伍理论,为后世气味配伍组方提供了典范。通过《温病条辨》中最具代表的苦辛法、芳香法、养阴法来详细论述《温病条辨》中所寓的性味治法及其基本治疗效用。将气味作为媒介来探求方中所寓之法是执气味之简驭方药之繁,以气味为单元,解构方剂挖掘方中之法,学法而舍方,守法而变方,随证用法,从而做到归纳类方、合方合法,为灵活变通应用古方治今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昝树杰  王凯  李霖  杨丰文  江丰  张晗  张伯礼 《中医杂志》2023,(17):1729-1733
药对作为中药配伍的最小单位,是中药与方剂之间的桥梁,其配伍理论体现了中药配伍的基本特征和方剂组成的核心内涵。同时,作为临床治疗疾病、证候和症状的关键药物组合,药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治疗疾病的特色优势。梳理并总结出“气味相求”是药对配伍的理论发端,增效减毒是药对配伍的核心目的,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辨治思想是药对配伍的主要依据,针对性和灵活性是药对配伍临床应用的关键要点,以期为药对的临床使用和现代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从防治温病窥探气味用药对中医方剂配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成 《新疆中医药》2003,21(4):39-41
中医药学采用药物治疗疾病 ,首先是从单体药开始的。随着人们实践与认识不断地升华 ,以“轩歧”确定的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为标志 ,复方配伍理论应运而生。单体药物的性能特长 ,在众多方剂中以“君药”的形式不断再现 ,“臣佐使”药又促进了方剂理论的发展。伴随着中医药理论研究和实践观察的逐步深入 ,方剂的配伍也逐渐地创新与完善 ,气味用药便是如此。气味用药是一种古老的复方配伍方法 ,顺应组方原则的建立而成形。这种方法涉及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气血阴阳的各个方面 ,又以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而进步。如 :《伤寒论》是方书之祖 ,辛温、辛寒…  相似文献   

7.
方剂配伍是中医方剂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理论以君臣佐使作为首要的组方之原则并且延续至今,对后世医家影响颇大,但也存在争议。有医家把七情和合与气味配伍等也归于方剂配伍理论。然而方剂多维气味配伍理论,是值得我们去认识的,其涉及君臣佐使,寒凉温热,升降浮沉,七情和合,五味配伍强调平淡,此理论符合中医学的整体思维,理论认识全面,便于指导临床,使用价值很大,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气味配伍理论的内涵和叶天士、吴鞠通两位温病医家的相关文献,探索总结气味配伍理论在温病学"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下的具体应用规律,说明温病学对于气味配伍理论的发展成就与其特有的辨证体系息息相关。而在面对卫气营血、三焦这种涵盖面广、层次分明、证候错杂的辨证体系用药时,气味配伍理论较君臣佐使理论往往更灵活实用,切合病机。同时指出以温病学辨证体系为指导应用气味配伍理论治疗内伤杂病,在当代中医临床上具有独特的诊疗优势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叶天士方剂气味配伍规律及实践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方剂气味配伍的内涵、规律、具体运用3个方面探讨了叶天士方剂气味配伍的规律及实践价值。认为在研究方剂配伍理论或规律时,应当高度重视气味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10.
<正>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病和疑难病,中医药治疗哮喘历史久远,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有效方剂,下面浅析在哮喘方剂中药对的气味配伍。1寒热配伍1.1麻黄配桑白皮麻黄性温味辛,去节蜜炙更易发挥宣  相似文献   

11.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董青  李成文 《河南中医》2004,24(11):6-8
金元著名医家李杲采用寒凉药治疗温热证,创立了升阳散火法以治火郁症,代表方升阳散火汤;疏风清热法以清热解毒,代表方普济消毒饮;苦寒泻火法以宁血止血,代表方清胃散;泻火清心法以镇惊安神,代表方黄连安神丸;苦寒燥湿法以泻肝火,代表方龙胆泻肝丸;滋阴降火法以清热坚阴,代表方当归六黄汤。  相似文献   

13.
文章具体阐述了中医病因学说的形成、内涵和发展,通过对现有中医病因理论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认为中医病因理论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并提出应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出发探讨中医病因理论的实质。只有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指导下,中医病因理论才能自成一体,提出了基础性病因、继发性病因和发展性病因的中医病因分类方法,使中医病因理论体系更具科学性和逻辑性。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有所不同.殷周时代"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起源于巫术礼仪;汉代构成"天人合一"观的核心为"气";宋明时期"天人合一"观的本质则在于"理".在不同的时期,"天人合一"观都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并对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赋予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有所不同.殷周时代"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起源于巫术礼仪;汉代构成"天人合一"观的核心为"气";宋明时期"天人合一"观的本质则在于"理".在不同的时期,"天人合一"观都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并对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赋予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应用,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捷径。采用数学集论、群论的语言和方法,将中药的性味功能与西药药理连通。再通过植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技术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以传统方剂学为依据,用提取物组方,让产品中的成分可测、可见、可控。  相似文献   

17.
中药研发中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应用,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捷径。采用数学集论、群论的语言和方法,将中药的性味功能与西药药理连通。再通过植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技术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以传统方剂学为依据,用提取的组方,让产品中的成分可测、可见、可控。  相似文献   

18.
中药方剂配伍讲究性味归经和气机沉降,根据多种配伍原则和多味药的性味配合进行配伍。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认识到药性理论是中药配伍的核心原理,但目前还未有明确的方法指出如何基于药性进行配伍。该文提出了一套基于二分图和贪婪算法的方剂配伍设计方法,通过以四味鹿茸丸的药性组合模式为模板组出新方为例,证明该方法可为方剂配伍提供快速选药的思路,并讨论了此方法用于替代珍惜濒危药材和禁用药材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和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是传承中药临床功效和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的基础与核心理论。随着科学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对中药性味理论进行多因素、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以阐明其科学内涵,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文章对中药性味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分析与总结,梳理出中药性味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结合本课题组提出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探讨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内涵。通过对中药性味理论研究评析与展望,分析并讨论中药性味理论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药及其制剂的矫味与掩味问题一直是制剂学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通过对近十年来与之相关的中外期刊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和归纳,对味觉的形成和矫味与掩味的机制进行阐述,详细综述了目前可用于中药矫味与掩味如添加矫味剂、苦味阻滞剂、味蕾麻痹剂、包衣等的常用技术和近年来随着现代制剂技术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固体分散技术、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微囊微球化技术及包合技术等创新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对矫味与掩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随着患者对药物口感需求逐渐提高,中药的矫味与掩味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并由单一技术向联合运用多种技术的趋势发展,但其目前仍然存在口感评价不完善、方法选择局限、产业化生产困难等系列问题,有待相关药学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