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接1999年第2期69页)4 切诊切诊主要指切脉,亦称脉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诊断方法。脉诊虽居四诊之末,但它是最具中医特色,又是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最重要的诊察方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阔,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可比拟的。脉诊的起源几乎与中医学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创始者已无从查考。现在一般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据,认为脉诊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的年代。《淮南子》指出:“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  相似文献   

2.
谈脉象     
<正> 中医的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脉诊的方法来诊察疾病。最古老的医书《内经》记载了21种脉象,汉张仲景《伤寒论》记载23种,晋王叔和《脉经》记载24种,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记载27种,日本学者丹波元简《脉学辑要》记载28种,清程锺龄《脉学金针》记载29种,随着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中医脉学也不断发展,有记载30种、32种或更多的,成为中医临证诊病必须观察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阿维森纳《医典》中脉诊与中医脉诊关系的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有关阿维森纳《医典》记载的48种脉中有35种与中医脉诊相同、或与《脉经》所载相同的说法是否准确,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追查,对中医脉诊以及《医典》中的脉诊不同语言术语的含义、以及脉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医典》脉诊的内容与中医脉诊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古罗马医学家盖仑的脉诊有着密切关系。这一发现有助于明确中医脉诊与《医典》中脉诊之间的关系,并为中国和阿拉伯医学交流史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难经》相传为春秋时秦越人(扁鹊)所著。体例上以问答体裁,辑为八十一难。全书以阐明《内经》要旨为主,更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尤其体现在脉诊方面,兹总结介绍如下。1独取寸口,兼分三部 《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吕广[1]认为:“太阴者,肺之脉也。肺为诸藏上盖,主通阴阳。故十二经皆会手太阴寸口。所以决吉凶者,十二经有病,皆见寸口,知其何经之动,浮沉滑涩,春秋道顺,知其死生也”。因此,五脏六腑有病,气血运行失常…  相似文献   

5.
姚心源著《脉学复古》,倡导脉学复古运动,传承古代中医脉诊学术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推崇三部九候诊法,重视脉贵有根,提倡三部脉相比较,阐释阴阳关系论脉,恰当借鉴西医认知等方面,对现代脉诊的研究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医腹诊是极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方法,对疾病病位的辨别、鉴别疾病性质、选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脉诊能更好理解及掌握,也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目前西医院校中的中医腹诊教学存在较多问题,限制了这门学科的教授,对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中医诊疗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腹诊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提出教学改革的方法,以期为西医院校学生学习及掌握中医腹诊提供教学思路,达到“授之以渔”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甲诊临床浅识孙咸茂,黎涛,赵辉(青岛市401医院266071)关键词甲诊,望诊,临床应用甲诊属中医望诊范畴,源于《内经》,发扬于后世。《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灵枢·天年...  相似文献   

8.
《中外健康文摘》2008,5(11):42-42
如果你到中医那里看病,大夫除了摸脉问病以外,还要看你的舌头,然后才开处方用药。那么,看舌头和治病有什么关系呢?看舌头,中医叫“舌诊”。中医对舌诊的研究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9.
从血流动力学看中医脉诊"胃气"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血流动力学方面探讨中医脉诊实质,认脉诊中的“胃气”是指血流对代谢活动的维持能力。  相似文献   

10.
《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张介宾为之注释说:“切脉之动静,诊阴阳也;视目之精明,诊神气也;察五色之变见,诊生克邪正也。观脏腑虚实以诊其内,别形容盛衰以诊其外,故凡诊病者,必合脉色内外,参伍以求,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情无所遁;而先后缓急,真假逆从之治必无差,故可以决死生之分,而况于疾病乎。”诊、视、观、察,就是从病人色脉的具体表象收集、整理疾病的感性材料和真实证据,这是“感性中的具体”,是抽象的、最初的、必…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诊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脉诊改革的必要.提出了建立脉象特征体系、规范脉象表述方法;归类表述28脉,比对彼此特征差异;深入探究特征意义,指导病脉主病意义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2.
从诊察方法及临床应用方面对中傣医脉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在诊察方法、思维方式及病象主病规律方面许多共同之处,在脉象机理的阐释方面则二者存在较大差别。提出同中找共同规律,异中求发展,保持各自特色,寻求各自发展的观点。同时,提出借鉴中医脉诊经验,补充完善傣医脉诊内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与藏医的脉诊具有比较的基础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医的脉学知识由来已久 ,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 ,中医和藏医就有相互之间的交流 ,文成公主入藏时更是带去了许多汉地的医学典籍。从藏医脉诊中 ,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脉诊对其产生的明显影响 ,但是藏医脉诊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藏族人民将自己的医疗经验与外来的知识相结合 ,发展了藏医的脉学知识  相似文献   

14.
《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曰:“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中医肠痈,主要是指阑尾炎,另外也包括阑尾周围脓肿、腹部脓疡、腹膜炎等的部分证侯。《外科大成》有“大肠痈之发,必先天枢穴隐痛不已,右边痛甚,脉则右寸洪数”;《外科正宗》有:“大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也”的记载。 本人以为《金匮》“肠痈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此句经文,说法不妥,根据实际临床情况,应将…  相似文献   

15.
中医对痹证的认识和论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明文记载,而脉诊是中医诊疗痹证时十分重要的部分。该文从中医痹证的脉诊着眼,回顾中医古籍中相关记载,分析各个时期痹证脉诊的特点,以期充分认识和运用脉诊于中医痹证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中医妇科腹诊初探长春中医学院(130021)张红许淑芬通榆县卫生学校刘玉侠【关键词】腹诊《内经》中医妇科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中医妇科领域由于内诊的应用,传统腹诊已近于废置,停滞不前。现就理论文献学习和临床体会,浅探腹诊在中医妇...  相似文献   

17.
扁鹊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中医脉学的创始人,在我国医学史上享有盛誉。其医学理论思想至今仍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而他提出的“六不治”也为医学者所熟知。扁鹊“六不治”内容即:“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  相似文献   

18.
2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2部分内容。《周礼·天官》有闻五声、视死生的记载。《史记》载战国名医秦越人有“听声”之诊,能“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诊察虢太子时,因“闻其耳鸣而鼻张”断为“尸厥”。《内经》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创立了...  相似文献   

19.
费兆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诊断学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工程“费兆馥名师研究室”名师,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在脉诊现代化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所著《中国脉诊研究》、观代中医脉诊学》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著作。2005年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提出“名师传承工程”这一中医学术传承探索模式,首批名师工程共成立了16个名师工作室和名师研究室,费兆馥名师研究室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舌诊对肺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舌珍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临床上有一定价值。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在我国最早的古典医书——《内经》、《伤寒论》等名著中,也有舌诊的记载,但唐宋元明之前,却大部分散在于各种医学著作中,没有形成专著。而自清代以来,则论著峰起,争相议述,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章,值得我们探讨研究。清代名医曹丙章认为“辨舌较诊脉为确,因脉挟皮肉,而舌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